漫漫征途,一切仿佛都在事先预铺设好的轨道前进。岁月在不断地翻新,时光在不断地流逝,疫情仍在考验着人间。历经各种磨难,方知生活还是要回到最初的模样。于平平凡凡之中,懂得什么叫做健康至上。生活在尘世里,每个人都有烟火气,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从这一点来说,正舟兄弟用自己文字和诗歌,打开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开学之季,贵阳突然遭遇疫情,牵动着贵州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有几位熟悉的朋友处于疫情之中,通过他们分享的图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疫情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个国家的伟大和力量,把人民健康看得比天还大,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首先要保证人的生命,印证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已经退休的林老师,一个在铜仁教育界耕耘多年的资深编辑,鼓励无数一线教师坚持文学之梦的引路人,依然笔耕不辍,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抑或是在教育专业这个领域里都有自己的建树,用文字的方式叙述着发生在身边的一切,特别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贵阳疫情,给我们传导一种勇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团结一心,就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师范求学生涯里,上过我们哲学的罗老师,就在即将退休的年龄里,还得学着如何在线上开展教学,那种忙和累是常人难以体验的。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他写文章,每天还坚持书画练习,是学生的榜样。特别是他所写的诗歌,在那个安静的年代里,影响了无数青年学生。作为学生,我们除了在网上与老师交流几句之外,好像什么也做不了。令人欣慰的是,我所教的学生已经成长起来,有一个学生给我发来信息,说:“老师,等疫情好了,我再来看您。”简单的一句话,足以温暖我的内心。学生应该成为老师的骄傲,看着这些年轻的学生成长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们自己舍小家、为大家,闻令而行,听令而动。在贵阳疫情社会面基本扑灭后,又紧急前往毕节支援。我想,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的考验和责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在不自觉地发生着改变。当一个人能够正常工作,每天非常忙碌之时,总觉得工作太累了。然而,当真正静默下来,整天就呆在家里,哪里也不能去时,才发现原来自由上下班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看到一些发生疫情的地方,因为小区暂时解封,人们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戴上口罩自由活动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可以从上扬的眉毛里看出来的。
国庆期间,我们深刻感受到祖国变化给国人带来的自豪感,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给母亲庆祝生日。虽然不能大范围流动,我们在小范围内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要保证自己足够健康,然后可以返回单位正常上班。正好用好国庆小长假的时间,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状态。新的工作常态之下,每个人都得更加辛苦了工作,有的人或许会比别人轻松一点,是因为有一部分多承担了一些工作,因此,每个人都得感恩别人的付出。对于我们行政服务团队来说,每天除了回家睡觉,几乎都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学校里。转念一想,带头的人不辛苦,又如何让别人加油干呢?如果我们能用自己的辛苦值,换来学校前进一小步,也是一种莫大的宽慰。趁着没有值班时候,可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从书架上拿出正舟兄弟赠予的诗集《豆腐上跳舞的乡愁》,再次读起来。《豆腐上跳舞的乡愁》共收录作者近六年来的诗歌作品一百六十余首。诗集分为两部分:上篇《穿过地理的记述》,下篇《穿过心灵的悲悯》。龙正舟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始终保持着一名中华传统师者应有的严谨和谦和。无论写景抒情,还是状物言事,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拿捏有度。其文清新婉丽,其情真挚细腻,无不浸染着对家乡故土的深爱与倚恋,对教书生活的思考与提取,以及对现实际遇的担忧与诘问。悲悯而不悲观,失望而不绝望,在悲悯中找寻人生的高点,在失望中拓展生命的宽度。
每一首诗,每一行文字都是跳动的音符,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我们生活在一个名叫盘信镇的地方,属于腊尔山台地一个居住着以苗族为主的乡镇。小镇很小,仿佛一转身就遇见彼此熟悉的人,一条狭长的街道,五天一场的生活节奏,演绎着一个小镇的一日三餐。叮当作响的银饰,戴在头顶上的帕子,以及带着亲昵乡音的苗语,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志。我们内心都有一种担心,这样的语言再过一些年月后,是否依然存在。或许,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一名乡村教师,在现实之中,除了处理好上课与下课之间的事情,并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选择独自一个人面对孤独,一字一句地书写诗句,以及其它文体的文章。学校的大小活动,都在他笔下生出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日积月累过后,经过时光的沉淀,便结成了果实。
一名乡村教师与校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间教室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正舟就像一个寻宝大师一样,总能从那些平凡的点点滴滴中,找寻到令人羡慕的句子。三尽讲台的情怀/那是不曾衰老的艺术。在乡村教师与诗歌之间,三尺讲台迸发出来的情怀,需要用心去耕耘,才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教学生涯里,有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的地方太多太多。早上孩子们一声老师好,开启一天的忙碌,几乎要陪伴孩子到放学,再加上课后延时服务,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直到孩子们回家吃饭之后,才可以挤出一点时间来,然后铺开一张彩色的纸,生怕故乡如一张薄薄的纸片一样随风飘走,把瞬间的灵感和意念定格下来,便有了一首首诗歌,甚至有了一篇篇散文,记录着属于个人独有的人生经历,讲述身边人身边事,渐渐地变成一笔不动产。于是我看到一个立体的画面:一个乡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下,除了偶尔用粉笔书写几个必须掌握的生字新词之外,还学会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各种素材来丰富课堂教学,把孩子们那些稚嫩的文字搜集起来,变成流动的文字,流进师生和家长的心田里,再给孩子一些奖励,带领孩子们爱上语文课,拓展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哪怕是面对一棵枯萎的梨树,你也会有无数的话想说,触动内心的琴弦。校门口那棵梨树,完成了他的使命,他是卫士,他是活着的一段历史。持续的暴雨如注,洗净了他的身躯,还有他一直干净的心。为什么诗人会对梨树情有独钟呢?因为梨树守望了一所学校的前世今生,见证了花开花落和春夏秋冬,百年树人是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
保持着对一株野草怦然心动的激情,生活里总会有阳光照射进来。今年在省作协和省林业局联合举办的全省生态诗歌竞赛中,盘信镇小有一名孩子获得优秀奖,应该是全县学生中仅有的一名。我想,对于一个乡镇小学来说,算得上是一次骄傲了,也创造了一个乡镇小学的历史。这背后肯定凝聚着正舟的辛勤和汗水,只是没有人注意到罢了。文学创作和种庄稼是一样的,只有在合适的季节做合适的事情,才能在收获的季节盼来希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真善美,种下文学的种子,不正是为了追求教育的真谛吗?正舟在《校园》小诗里写道:我的诗歌/跳不出心灵的一方净土/琅琅书声的世界/回荡在三尺讲台/我的梦想/走不出一块黑板的厚度/无须谁来指引/我走在诗歌铺满的路上。读这样的诗歌,你能够读出一名乡村教师的豪气和骨气来。生活之中难免会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挫折,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内心如莲,愿意保持向上的姿势,或者是像大树一样,把根深深的扎进泥土里,就会寻找到源源不断的营养。把诗歌种植在心灵的沃土上,蓝色天宇的家园,坚硬如钢支撑起奔腾不息的梦想,品味生活的刀削斧刻,寻找幸福的参照物。是呀,没有谁天生下来就是幸运的,或者是不幸的。只不过是随着后天环境的改变,人也会随之改变。不管幸与不幸,都得在这世界上真真实实地活上一回。与其整天怨天尤人,不如做出自己应有的改变,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而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永恒的。内心的坚定和精神的丰盈,就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风雨。盘信走出去的青年诗人一鸣在序言中写道:《盘信素描》《盘信十三章》《静静的苏麻河边一串故乡的骨头》《苗王城》《国滴河物语》等这些诗歌题目呈现在眼前时,我尽量打开脑海里绘制的地图,这是我出生、成长、离去又回来的地图。在这张图纸上,诗人正舟用行吟与抒怀,丈量一座座在阳光下奔跑的村庄,一座座在阳光下静穆的山峦,一条条百转千折的河流,一首首爱恨情仇的苗歌。常常让人不自主地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把一本诗集多读几篇,就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管怎样,对一片土地的情结,是一个人书写故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洗脸与生活》中:在早晨或傍晚/打一盆清水/外用一点香皂/用力反复地搓洗/可总洗不掉脸上的沧桑/生活与洗脸一样/总想洗掉一些污浊/越洗越明显/这样看来/洗脸与生活殊途同归。简单的生活场景,蕴含着一首小小的哲理诗。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有着相同生活经历的人来说,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常常令人难以入眠。如果内心没有一份定力,就只能得过且过,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也没有人会在意。如果我们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就能不停地提醒自己、唤醒自己,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正舟的诗歌,有激昂,有平静;有悲愤,有欣喜;有冷淡,有温暖。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我把挤出来的时间充分用好,细细品味,从诗句里去想那些立体的画面,去想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奋斗史,去想充满着荆棘与坎坷的人生路。如何让我们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当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之后,反而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听一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然后选择属于自己的路,一边行走,一边思索。此刻,想起我们一起共事的那些日子,有一些甜蜜无端地涌上心头。某日,喝了一点自家酿制的红苕酒,趁着酒劲到山中去找菌子,深深浅浅的脚印里,见证过山高水长,谈论最多的是对生活的态度。友谊如酒,越久越醇香。平淡的交往里,如水一般。当看到彼此有好的作品时,互相读一读,互相分享写作的喜悦,写给彼此几句鼓励的话,或是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那种真诚的流露是世间少有的富足。
学生是学校的希望,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在乡村教育的领地里,把教师培养好,是希望的希望。我是一名教师,课堂是我心灵的故乡,一所学校的来世今生,一间教室的长歌江湖,一群人的远方和未来。教育的意义是向阳而生,向美而生。而发现美,感受温暖的方法,便是给孩子们一双认识世界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阅读和写作。
一名乡村教师立足于他生活的校园之中,用自己的努力书写属于这块土地的篇章,以一间教室作为自己的长征之路,不停地向前跋涉,也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厚度,他的诗集也是他自己人生经历的注解。哪怕一辈子就在山沟沟里编织乡村孩子们的梦想,照样可以站立成一棵挺拔的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