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来去匆匆的背影里,你会看到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就像郑板桥所写的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或许,这就是人格魅力的所在。
做教育工作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要抱怨,开心得做,不开心也得做,我们都是在为自己而工作,方法总会比困难多。如果你是一个一直都努力工作的人,不管身处何方,你都会受到欢迎。对待工作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人生的态度。原本出生于农村家庭的我们,靠着知识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得到国家的眷顾,加上自己的努力,成为平凡的教师,过着平淡的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发展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稍有不慎,就会被这个时代卷走。对于起点较低的人来说,付出的艰辛要比别人多出若干倍。恰恰是奋斗的经历,让一个人逐渐成长起来。别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以上两段话的内容是省级乡村名师滕宇经常与同伴们互勉的内容,她常常与身边的同事交心谈心,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不管在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之下,她始终用努力的方式保持着一个教育人应有的姿态。她的人生经历着同龄人一样的苦难,家中姊妹众多,她本人排行老大,经历过没有钱上学的困境,特别是七十年代,对女孩子的教育是极不重视的,农村都流行着“姑娘是给别人养的,读书多了也没有用”。为了上完小学,她不得不跟着在外地教书的叔叔去上学。等待到了上中学的年龄,背着一袋米,步行十几里山路,没有菜下饭,就用辣椒拌饭吃,干过农村所有的农活,再加上个人读书的天分不是十分突出,别人学习一遍就会的东西,她也许要十来遍才能学会,从名落孙山到榜上无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终于靠着她不懈的努力,考上铜仁民族师范学校——培养乡村教师的摇篮,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一路的荆棘之中,得到太多贵人的相助,又做了无数人的贵人,改变着一切能改变的。在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里,她几乎就留在一所学校,见证着一所学校的起起落落,最终在她的带领下,把学校建设成远近闻名的乡村学校,成为松桃东部教育的一张名片,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得到省、市、县的高度认可,也得到家长的高度赞誉。正是这份情结,让她把最青春的教育年华给了她最爱的学校——盘信镇民族完小。教育是需要情怀的,那种情怀是心怀苍生,以学生为中心,严格要求自己,包容他人。一个学校想要走得更远,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的延续,让文化根植于师生心中,甚至是融入到血液里。教育本身是有规律的,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工序到了就会合格。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尚无动静就着急。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她是一个以校为家的人,更是一个爱生如子的人。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学习,能够赶回学校,她都是第一时间往学校赶,好像只有回到学校里才会觉得心里踏实。她对自己说:“校长要有校长的样子,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与别人相处,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她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她会对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住址、基本情况、经济收入、心理健康、身体状况都进行详细地了解,深入每一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上一本笔记本,记录着每天的日期、天气、工作内容,把孩子的教育情况记录清楚,把学校要做的事情记录清楚,把对教育的思考记录清楚,把工作的不足记录清楚。多年来,逐渐养成记教育笔记的习惯,也可以说是教育日记,虽然不成系统,却是她本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如今,堆放在她家里和办公桌上的笔记本就是她从事教育的见证。每每看到这些笔记本,内心就会激动不已。教育是需要“宁静才能致远的”,必须把那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做好,并长期坚持。教育人应该把自己活成一个孩子的样子,越单纯越好,一旦追逐功利,必然会失败。虽然她的年龄在不停地增长,可是依然如孩子一样眼里藏着光,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必须是眼里有光的人,这是学生给教师传导的一种精神财富,也是孩子自信的根源。她对那些沉默少语的孩子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开导,慢慢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她会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找到与孩子们交流的共同话题,然后与孩子们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沟通,从而让孩子们变得开朗和大方。稍微空闲时,她会把教育孩子们的经验进行整理,把那些散落在行路中的宝石,用一根细细的线小心翼翼地串联起来,变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经验,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帮助身边的同事。哪怕是在某篇文章上或者是教学案例里看到一个独特的板书,她都要认真摘抄下来,反复琢磨,变成课堂里的板书。
一名教师想要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尊敬与信任,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你平等的关注,感受到你的耐心,感受到你的温暖,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去亲近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改变一个问题学生,需要多角度入手,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毅力。努力拉学生一把,就是教师最大的爱。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重任,教师这个行业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关系到共同富裕,关系到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按照上级组织的工作安排,她坚决服从工作安排,从盘信镇民族完小调入松桃县第十五完小,从一名中心校长变成一名小学校长,从名师变成“零师”(一起从零开始的教师),面对一所还未完工的学校,搬迁群众又急切渴望上学的境况,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好像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于是,她每天忙碌在学校的工地上,想尽各种办法来保障最起码的办学条件。先去找人垫资,把教室粉刷好;接着把食堂设备安装好;再把进入校园的路铺平。一点一点的进行着,一点一点的改变着,历经各种艰难,总算把松桃县第十五完小的牌子挂了起来。对于位于大兴街道的第十五完小来说,如果仅看学校名称,还以为是一所县直小学,其实又叫大兴街道第二完小,是一所名副其实的乡村学校,是为了解决搬迁群众上好学而建的学校。
在办学条件极为艰难,师资力量又难以保障的前提下,学校还是按照上级规定的时间开学了。由于没有老师,她便与一个临产的教师搭档,负责六年级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校长既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她默默地告诉自己,她要拿出干精准扶贫的勇气来抓实异地搬迁学校。面对着一锅夹生饭,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决地吃了下去。她迅速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对班上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很快就掌握了本班学生哪些上课爱思考问题,哪些在学习上很用功,哪些上课喜欢打闹等基本情况。其中有一位学生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位学生名叫曾凡(化名),大家都叫他“真烦”。曾凡是一个上课不回答问题,平时沉默不语,下课就惹事的学生,令人头痛不已。这个学生平时得到的关注度比较少,没有同学愿意和他相处,更何况是一个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硬件施设可以慢慢地改善,一个学校必须有学生,才有人气。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尽快把学校办出样子来,她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当别的同事回到城区,打电话说城里非常拥堵,不要着急回来。而她,每次回到家里都感觉路上车辆稀少,因为她爱人和她回家之时,早已经过了下班高峰期。正是这样的忙碌,让自己忘记了眼前办学的艰难,特别是孩子们带给她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
她迅速适应着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对曾凡进行全面了解。一个才上六年级的孩子,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沉默寡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就去惹事呢?正当她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却有派出所的同志找上门来。您是滕校长吗?你们班上有一个叫曾凡的同学吗?“是的,警察同志,请您坐下。”在一问一答中,就知道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然警察一般不会到学校专门去找校长的。经过警察的陈述,才明白原来曾凡与几个有不良习惯的人去偷别人的摩托车。这样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小小年纪就敢做违法的事情,这必须得加强教育。从视频监控里,看到一个穿着“十五完小”校服的孩子,向一辆摩托车靠近,不费什么力气,就把停靠在小区里的摩托车开走了,动作极为“熟练”。这个学生有如此的不良行为,一定是因为成长在不良的环境里,他的心里一定隐藏着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必须从源头上找到原因,否则,这个学生就毁掉了。于是,她决定亲自走进学生家里,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当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敲开一栋搬迁房的大门时,仅仅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家挪动着蹒跚的步子走出来,经过询问,才知道是曾凡的奶奶。当她把此次家访的目的告诉曾凡的奶奶之后,老人家抹着眼泪告诉她发生在曾凡身上的所有情况,才知道曾凡从小是一个极为聪明的孩子,写字干净又漂亮,只因为他爸爸染上吸毒的恶习,又对他妈妈进行拳打脚踢,曾凡的爸爸进了戒毒所,妈妈因为难以忍受家庭暴力,逃离了这个家,整个家庭支离破碎,仅剩下奶奶与曾凡相依为命。看到这一切,她的鼻子一酸,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难以想象这个孩子经历了什么,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呀,心里开始难受起来,稍稍缓过神来之后,不由得担心起曾凡接下来的生活。于是,她跑到社区汇报曾凡的情况,给曾凡和奶奶申请重保,解决他们的衣食之忧。每天一有时间,她就把曾凡叫到身边,与他谈心交流,时不时奖励他一点水果,用表扬的方式奖励他学习用品,有什么资助政策第一时间想到他。曾凡的改变一天比一天好,居然从“真烦”变成了“真好”。
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岁月静好,是背后的一大群人为我们撑起了遮阴的大树。国家建好异地搬迁学校,就像给了孩子们一棵遮阴的大树一样,为孩子们提供庇护。而我们这群教育人,作为大树下培养孩子的人,理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滕宇一有时间,就找学生聊天,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聊理想和未来;帮助成绩稍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对那些违纪的学生,帮他们查找原因。特别是从违纪学生的表面去查找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因人施教。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也是如此。你对学生好,他能够感知得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开启孩子幸福的钥匙有很多把,其中必定有一把藏在校园中,握在老师们的手中。一个能感受爱、感受幸福的孩子,他的世界必然是阳光明媚的,他也因此会幸福成长,今后能够幸福地生活和工作,并且让他的身边人快乐、幸福。所以,滕宇的教育理念就是始终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希望的。
滕宇在外是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骨干教师,是县级首批“优才卡”获得者,在内却是一名亲和力极强的平凡人,褪去身上所有的光芒,成为隐于学校、教书育人的教师。她近三十年来如一日,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之心,在教育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撒爱的种子,辛勤耕耘。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哪怕犯点小错,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对这样的学生,要真正躬下身子,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年,她对我说,都说低年级的数学难上,她准备去尝试一下。可以想象一个校长,处理行政事务已经足够繁忙,何况还要做好省级名师工作室事情,那是需要学会十指弹钢琴。既然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工作,你就得花费时间去研究教学工作,就得把课备好,把课上好,把作业批改好,把学生辅导好。教育人的阵地在课堂,在上课与下课之间,用“人”去影响“人”,用“人”去培养“人”,就一定能遇见成长起来的“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乡村教育越来越艰难,需要直面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出若干倍的努力,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者才会明白。教育是一种静待花开的陪伴,一种默默无私的付出,一份清淡执着的坚守。身为教师,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与解决问题,并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去爱孩子,守望孩子,静待花开。办美的教育是人心所向,美的教育呼唤美的教师。从一点来说,滕宇算得上乡村里“最美的教师”之一。同时,她把名利放置在身边,始终不会忘记就读师范院校时的教育本心,扎根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为山里的孩子们铺平成长之路,成为乡村教育的守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