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滕建猛的头像

滕建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17
分享

花鼓打出美好生活

瓦窑被誉为花鼓艺术之乡,必然有一颗最亮丽的星属于花鼓表演者和传承者。靠着打花鼓进入省城,并在省城贵阳拥有美好的生活,立足贵阳,面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国家,龙云恩算得上一个佼佼者。我该以什么样的角度,来写一写花鼓舞编导、舞蹈家——龙云恩呢?我想,通过花鼓走出大山,从一个农民变成一名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一段佳话,对后人充满着激励和鼓舞。

第一次走进麻塘村,我被当地浓郁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和熏陶。能在村里设计一栋专门用来展示花鼓艺术的陈列室,可以说是极具开创性的举措,这对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鼓,她是中华民族中苗族供奉的圣物,相传,苗族先民居住在山野洞间,长期遭受野兽伤害,他们将野兽打死后,偶尔将兽皮剐下来高挂于寨头空心古木上曝晒,久而久之,皮晒干了,击打时出发“喏喏”的响声,野兽们听到后惊吓得逃跑了,苗民们视这兽皮为圣物,常去敲击它以求神灵庇护。后来根据发音就叫“喏”,将其供奉为圣物。鼓,她是苗族部落的象征,一面鼓代表一个支系或部落。苗民们祭祖之日,在鼓社里击鼓狂欢,各施绝技,形成苗族男女老幼一项自娱自乐的体育竞技运动。分鼓,是苗族先民迁徒途中,每支系分上一面鼓,并相约太平盛世之时举行合鼓相聚,后来,才有“椎牛合鼓”之说。椎牛合鼓,是苗族祭祖仪式中最大的活动,除了举行椎牛祭祖仪式之外,八方的兄弟将抬来迁徙时分下的一面鼓汇合,多面鼓合起打,称为“合鼓”,象征着万家团聚,和平安康,和谐壮美。八面鼓的产生源于苗族“椎牛合鼓”,它演绎着苗族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再现着苗鼓的起源、起鼓祭祖、迁徙分鼓到椎牛合鼓活动过程,表现着苗族人民四季劳作及踏青赛鼓场景,包括耕耘劳作、打田插秧、收割打谷、挑担碾粮、推磨做饭及踩山踏青等等,彰显着苗族劳动生活中生命的狂欢。

看着陈列室里内容,关于苗族花鼓的内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位与我共同参观陈列室的苗族干部对我说,当年他因为工作干得十分出色,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到贵阳开会,晚上被安排到贵阳剧院观看演出,当主持人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开山舞的表演者是“龙云恩”时,整个人瞬间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好像有一股强电流从身体里通过,“龙云恩”三个字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带着这样的羡慕,我终于捕捉到一个机会,龙云恩在微信里告诉我,因为县职校有一个花鼓舞项目,将代表铜仁市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他将在松桃负责培训一个月时间。为了尽快见龙云恩一面,我一大早就起床,特意穿了一件刚买回来的衬衫,从晨曦里出发,早早来到事先约定的地点。没过多久,一个身姿矫健的苗家汉子出现在我的眼前。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对于出生于1964年的龙云恩,已经是年近花甲的人,双目炯炯有神,面部焕发着红光,给人一种特有的亲和力。听到他说话的声音,就仿佛看到他打鼓的场面,时间犹如鼓棒敲击鼓面发出的声响,那种独有的节奏,催人奋发向上。

瓦窑打鼓的人那么多,为什么龙云恩能够在贵阳干出一番事业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毫不顾忌地问起问题来,巴不得把一个民族舞蹈家成长的全过程装进脑海里。龙云恩的鼓一旦打起来,那种狠劲和拼劲,彰显着一个苗家后生的韧性和刚强,容易激发人内心的豪情,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充满着光和影的变幻,让人叹为观止。随着时间的流逝,龙云恩多次外出参加了各级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个人表演能力日趋成熟。龙云恩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发现了瓦窑的花鼓舞在市场上的具有发展空间和潜力,他把花鼓舞融入了音律、舞蹈、表演,自己打自己跳,不仅是对苗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再现,还表达了男女的谈情说爱的动人场面,极大地丰富瓦窑花鼓的内涵,与体育进行一些完美的结合,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瓦窑花鼓用表演的方式走向外界,变成村子里令人羡慕的一项职业,吸引着不少年轻人参加花鼓队,村子里的人夸他有本事,敢于到外面闯江湖。其实,只有龙云恩和队员才明白其中的滋味,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里吃尽了各种苦头,将瓦窑特制的花鼓抬到30公里外的县城,再抬到大城市,抬到旅游景区,反复地奔波着。酒香不怕巷子深,鼓响不怕山路远。从南方打到北方,再从北方打回南方,受到各个城市和景区的热烈欢迎。跟随着他的队员,从不喊苦,把龙云恩当成家长一般信任。苗家花鼓舞靠着原汁原味的特色吸引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瓦窑的花鼓舞逐渐名声鹊起,随着瓦窑表演队员与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到世界各地演出,花鼓舞更是名扬海外。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龙云恩的表演得到大家的公认,参加各种比赛的机会越来越多。从八十年代初到如今,龙云恩带队和随团在全国范围内和国外多次表演,获得优异成绩。初次于1982年9月参加内蒙古开展的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贵州省代表团松桃苗族自治县花鼓舞表演队,第一次进行大舞台表演便获得极大反响,被授予民族体育之花表演奖(该届表演项目未设名次等级奖)。从此对少数民族的兴趣更加浓厚,便开始投身于少数民族艺术的表演、创作研究和少数民族特别是苗族传统艺术的挖掘工作中。1985年秋进入到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执教苗族花鼓舞表演,在此平台上经过自己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苗族传统花鼓艺术文化,在对面鼓和四面鼓的基础上创造八面鼓的打法和舞蹈套路。1989年,参加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委派赴加拿大、美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为国家在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上作出了贡献。同年,参加参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少数民族艺术家联合演出。1992年,参加第三节中国艺术节,以《山之舞》表演节目获得省文化厅特别表彰。同年,在国家民委组派的中国民族艺术团赴法国、波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的访问演出中,获得第二十五届波兰国际民间艺术节金奖(“金山杖”奖)。1995年,参加“上海”95中国民族风——全国56个民族音乐舞蹈邀请展演活动。1999年,在国家民委为庆祝建国50周年、祝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隆重召开而主办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团结颂》表演,获得优异成绩。2000年,参加国家民委所属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组派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赴韩国“亚欧艺术节”演出,成绩显著。2009年,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荣获优秀奖。同年,编导《鼓之源》参加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同年,与苗族花鼓舞爱好者和研究者共同成立《松桃苗族自治县花鼓协会》,担任协会顾问。2011年,编导《苗族花鼓》参加CCTV--7央视春晚“亿万农民的笑声”演出。2015年8月9日至17日,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由龙云恩与人合编的《苗族八面鼓》代表贵州参赛。比赛中,队员们以“最炫民族风,鼓舞中华魂”的高超技艺和磅礴气势,展演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最美特色和最炫风采,博得现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取得本届民运会中贵州省参赛综合表演类项目最高分,荣获本届民运会一等奖,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誉,成为民运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多年的艺术生涯里,龙云恩随团多次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演出,获得优异成绩,同时远赴美国、加拿大、韩国、法国、波兰等国外进行表演和文化交流,得到极大认可。在吸收国内外优秀民族文化和充分挖掘苗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苗族传统花鼓舞的打法、舞蹈套路,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生活融入到花鼓舞之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鼓之源》、《苗族四面鼓》、《八面鼓》等,为苗族传统艺术的宣传和发扬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自己的艺术生涯,龙云恩好像了解自己的双手一样,握过鼓棒的双手,每一个关节都填满了跃动的音符。听到鼓声响起,手脚发痒,令人热血沸腾。回想那些难忘的瞬间,仿佛就刚刚发生在眼前。犹记得,1989年9月随团到加拿大访问时,当时共有二十多个国家去参加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每个国家都在尽力地展示着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那些外国的表演者把热情奔放表演得淋漓尽致,轮到中国表演时,大家被外国人那种奔放吓住了。这时,有人提出让龙云恩来表演打花鼓,英俊潇洒的龙云恩双手紧握鼓棒,跳动轻快的脚步,挥洒舒放的手臂,扭动柔活的腰身,随机表演了一段梳头鼓。 瞬间把人们的目光吸引过来,肩并着肩,头挨着头,围得表演现场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表演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鼓棒在空中划出一道又一道美丽的弧线。突然,鼓棒从一个蓝眼睛姑娘的额前擦过,龙云恩急忙收住表演的脚步,做出一个准备道歉的姿势。谁知外国姑娘露出爽朗的笑声,竖起大拇指,对龙云恩说:“Good!Good!”现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掌声,虽然语言不通,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参加工作后,他成为整个瓦窑仰慕的对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他从来没有因此而骄傲自大,只要春节有时间,他就会回故乡过年,把省城学到舞蹈教给乡亲们,就在屋边的草坪上,尽情地跳着如痴如醉的花鼓舞。每逢正月初一赶腊尔山赶场,最热闹的一个节目就是拦路鼓,湘西的苗族同胞为了目睹龙云恩的真容,会在赶场的路上摆上一面花鼓,大家互相斗鼓,展示春节特有的欢乐,无论对方打出什么样的套路,龙云恩总是能够现场做出回应。轮到龙云恩打鼓时,对方除了点头称赞外,却打不出他那样灵动的套路。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艺术的价值却是无限的。正当龙云恩花鼓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担忧如何传承苗族花鼓的事情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关于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相关信息,内容从民族民间音乐、体育,向文学、美术、曲艺等拓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苗族花鼓,龙云恩广收学生,把自己多年潜心研究创新的花鼓,毫无保留的传给自己的学生,他还走进学校传授花鼓舞,大大提高了花鼓的知名度,有效的推动了花鼓的传承。龙云恩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在编导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保留花鼓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基础上,加入舞蹈的元素,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在人式动作,两个排列整齐的队形,打鼓的动作不一样,节奏却完全一样。为了能够随时随地表演花鼓舞,又创造了“离鼓舞”,在离开鼓的情况,照样进行花鼓表演。“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瑰宝。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工作者,特别作为花鼓世家的第七代传承者,挖掘苗族传统优秀艺术文化,使其精髓部分传承和发扬,使其在时代大发展的潮流中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我们的精神素养,是我的工作追求和目标。”这是龙云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

实践表明,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必要的,可以这样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是突出民族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课题之一。因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教育感化后人。

年少时候,看见年轻人和长辈们表演花鼓时,内心由衷的羡慕,渴望成为一名少数民族舞蹈家,并把这样的追求作为一生的目标。对于从小就热爱花鼓舞的龙云恩来说,一路走来,虽然有伤痛、有压力、有艰难,五味杂陈,但花鼓舞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花鼓舞就是他生命中的那一道光,点亮着他的热情和激情。在花鼓舞演绎的道路上,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尝试不同的东西来丰富自己,使自己的肢体和思维同步升级,把花鼓舞与现代舞蹈有效融合,不断提升花鼓舞表演的艺术力和感染力。

花鼓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5年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既是舞蹈,也是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体育活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文化地位。花鼓舞对对于龙云恩而言,既是儿时的游戏,又是成年后的谋生手段,还是魂牵梦绕的故土,更是痛苦和欢乐交织的远方。正是有了他的坚守,才能够让花鼓走出苗寨享誉海内外。正是有了龙云恩的执着,才能够让花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