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旅途,以积极的心态活出最佳状态,便是交给生活最好的答卷。
因为与苏州工业园区一中结缘,本人参加过一些线上活动,时不时接受来自远方的思想洗礼。我不知道,那些真正走进过园区一中的教育人,今天是否还在思考当时应有的激动。学习最怕听起来很感动,想起来很激动,回到校后却一动不动。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说,所有的帮扶都是短暂,支教总要结束,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从这一点来说,所有外出学习的人,都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个人物质上的快乐是非常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最多只是虚荣心的满足,只有精神上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精神的快乐源于灵魂的丰富,灵魂的丰富取决于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而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就取决于阅读的丰富程度。
同学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门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征途慢慢,只有奋斗。今天,我们需要学习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除了爬雪山、过草地,同学们还知道哪些长征途中的故事?“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随着龙雪梅老师带着磁性的普通话,拉开了党史直播课的序幕。她通过令人震撼的具体数据,说明“重走长征路,重拾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将“爬雪山、过草地、困牛山”等事例与《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巧妙融合,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弘扬传承长征精神,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的艰难困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上一次三省三校红色主题教育之“教智融合”党史互动直播课,一节45分钟的党史课由贵州铜仁、陕西延安、江苏苏州三地的老师来讲解,分别展示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给师生们带来一次全新的精神洗礼。我校展示的部分,就是由龙雪梅老师课堂上讲解的长征精神。
作为贵州人,最让人引以为傲的便是遵义会议。外省的很多人知道遵义,并不一定知道贵州,或许历史里学得最多的是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要想讲好这样的红色故事,不像字面上看到的那么容易,需要在背后付出辛勤的劳动。人生的阅历,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一点一点地拓宽视野。正所谓,走过的桥比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比吃过的饭多。对于农村出生的人来说,从村里到镇上,从镇上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长一点见识。
在动身前往遵义之前,我校拟定了详细的方案,龙雪梅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小龙老师的孩子还处在嗷嗷待哺的关键期,又不得不给她压工作的担子,有点于心不忍。说实在的,一个单位要发展,太需要骨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时候想起来真的觉得愧对大家,工作需要大家开足马力,“又要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在编制严重超编的情况下,所有职称都超岗,要想评一个职称,真的是太难了。一个单位的同事,手板手背都是肉。看着大家努力拼搏,却又没有办法去解决职称待遇,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教师这个特殊岗来说,离家离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女教师来说,在家中是妈妈,是妻子,是女儿,是媳妇,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另一位同事小杨,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或者是个人业务能力,可以说是十分完美的。学校的宣传工作,几乎是他一个人扛起来的。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的时候,只要你给他安排任务,总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近段时间,小杨由于父亲身患绝症,他一直在医院和工作岗位来回奔波。有时工作需要,他会在去医院的途中处理一些紧急业务。虽然,我比他大了十几岁,却感觉他比我更成熟,看出他内心很强大。我们都说来日方长,时间并不会等人。在最艰难的2023年,我的母亲与我们一家人走散了,画了一条生与死的距离线,常常让我悲痛不已,很多时候一看到母亲的照片就会忍不住流泪。为什么日子稍稍有起色时,母亲却被病痛无情地夺走了。痛失过至亲的人,才能体验“子欲养而亲不待”。病痛要带走母亲时,我们守在床前,除了内心疼痛,并没有什么法子。如果在灵堂前长跪不起,用一场撕心裂肺的哭泣,能让母亲从死亡那里逃回来了,每名子女都愿倾尽所有,母亲一辈子她在苦中熬,把命运抵押给生活,只想把我们家的日子过好点。当我们赶到遵义的那天,我听说小杨的父亲病情加重,内心受到过针扎一样,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派任务给他呢?有时我在想,如果时间慢一点,或者我们把时光分一点给那些一直深爱着我们的老人,是不是还可以让他们在有限的余生过得更有期待些?或者用子女的时间去换取老人的时间,给他们享一点福,该有多好呀!人生注定不可替代,每个人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走。
其实无论是谁,哪怕是父母、伴侣、子女……都注定不能一直陪在你左右。长大的你,总有一天,需要一个人去面对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到那时,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准备好……你都不得不去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在这条路上,将会有无数的人与你擦肩而过,但只有少数人会为你短暂停留,伴你同行一段距离的更是少之又少……等到他们渐渐离去,你不会也不能停下脚步,哪怕一个人还是要继续向前走。这时,孤独将是你唯一的“伙伴”。所以,为何不尝试着去面对它、接受它,说不定要不了多久,你会渐渐喜欢上它,越来越离不开它……到那时,哪怕又只剩你一人,你也不会再害怕,它会搭着你的肩膀或是牵起你的双手陪你走完剩下的路,直到永远。我感觉到小杨很坚强,或许是两年多来的求医经历,逼着他走向成熟,灾难的降临是没有预兆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用“节日”这个词来形容死亡,既表达他对死亡的平静和超脱,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来说,无法做到摆脱尘世的束缚,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行走的过程中,逐渐明白,遇到的人与事组成一个又一个成长的篇章。用文字把人的活动记录下来,并赋予其思想就是文学。
那天,走行走在遵义的大街小巷里,看到我的表侄向铁侃侃而谈,让我感受到的知识的力量,作为我的亲戚,我为他的成长感到骄傲。一个人外出上大学,又留在当地工作,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并且成家立业。快速融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有所能力的时候,通过各种方式去培养学生,本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是受过教育恩惠的人,理应把这种恩惠传递下去。对于我们的小讲解员来说,或许是她人生里极为重要的一次行走。知识是有力量的,需要不断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爆发出排山倒海的能量。从一个地方挪另一个地方,视野就会不断扩大,格局是在读书加行走的过程形成的。
人生有很多事,不是不懂,只是无奈。人这一辈子,最难跨越的,并非哪座高峰,也不是哪条难走的路,而是心里随时会被打翻的五味瓶。生活的苦与乐,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只有熬过了生活的苦,才能品尝到余生的甜。行走在遵义,就是行走在红色时光里,这样的教育是流进血液里的。用一颗平常心面对沉沉浮浮,感觉路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