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被每个时代赋予了重要而美好的表征。只有身处教育工作之中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滋味。美好的背后,需要一群又一群教育人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其中凝结着汗水、泪水和血水。要想真正了解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探秘他们的内心世界,需要一次又一次行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握手炎夏,遇见温暖。又是一次走村串户,又是一次大家访。或许,一次家访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于我而言,内心总是难以平静,回忆走访中的点点滴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伤痛。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和记录的人,每件事做完之后,会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带上一本笔记本,记录着每天的天气、工作内容、所思所想,把孩子的教育情况记录清楚,把学校要做的事情记录清楚。多年来,逐渐养成记教育笔记的习惯,也可以说是教育日记,虽然不成系统,却是自己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如今,堆放在家里和办公桌上的笔记本就是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最好的见证。每每看到这些笔记本,内心就会激动不已。教育是需要“宁静才能致远的”,必须把那些平平凡凡的小事做好,并长期坚持。
如今,通信发达了,有人认为登门家访没有必要了。不过,真正走进学生家里,与家长促膝长谈时,你就会明白屏幕上的交流只是蜻蜓点水。至于学生是不是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学生在家监管和受教育情况,只要通过几句简短的交流,就会弄明白所有问题。电话、视频、微信等都取代不了面对面的家访,尤其是取代不了真情实感的交流。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的家庭,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而要真正达到教育效果,传统家访无疑不应放弃,而且更要做好。无论网络多么发达,都需要一次又一次沾满泥土的行走。
为了这次走访,我们把整个班子团队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校级行政领导带头,所有行政全部参加,再加上部分班主任,大家按照整个镇村寨的分布情况,画出七条线路,分片开展大走访活动。从周五到周日,同事们顾不上休息时间,忙碌在各个村寨,走进田间地头。尤其有一幅图片得到大家点赞,为了找到学生家长,有几个同事去到干农活的地里,家长和学生正在挖洋芋。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少有机会接触劳动,大家都过着安逸的生活,对于过去的艰难生活是很难体验的,真正的劳动教育就应该在庄稼地里。
去三宝营的那一天,我和同事跃文都起了一个大早。尽管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之下,所有村寨都通了水泥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碾压后,很多路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车子行驶在公路上就会上下颠簸。经过个把小时的行驶,我们来到最远的家访地——三宝营村。我俩从车子里走出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站在三宝营的土地上,大山扑面而来,除了镶嵌在山间的村寨,周围全是大山。山上长满了各种茂盛的树木,在夏日里显得格外葱茏,向人们展示着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坐山吃山的乡亲们,就在屋上坎下开垦田土,秧苗已经插进水田里,等待着秋天的收获。偶尔看见几个在地里劳作的人们,头戴斗笠,双手紧握“7”字型的锄头,正在对庄稼进行除草。老远看见我们,就热情地打着招呼,尤其对跃文格外热情。因为跃文在精准扶贫期间,帮扶的正是三宝营村,一到周末或者是假期,几乎吃住在村里,硬化道路、危房改造、政策宣传、看病送医、收割庄稼、打扫卫生,凡是需要帮扶干部做的事情都做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亲如一家。跃文想起精准扶贫那些人与事,对帮扶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我不明白三宝营所在的学校,为什么会叫成青山小学?看到学校,自然想到知识改变命运。我们沿着一条山沟行走,一直走到乡镇交界处。凡是村寨人口集中的地方,原先最漂亮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学校。从老营到新场,从新场到三宝营。曾经有三所村级完小,现在仅剩下学校孤零零地留在原地。学校扮演过文明传播的主角,退却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少了昔日孩子们的欢声与笑语,一种伤痛莫名就涌上心头。作为一名教育人,看到此情此景总会产生一些愁绪。面对现实,能做的事情少得可怜。乡亲们对脚下的土地,却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爱。祖祖辈辈习惯以土地为生,远离喧嚣,与庄稼为伴。
家访难与易,在于如何更好地放下身段。我们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泥巴路前行,十分庆幸不是下雨天,路还算干燥,否则我们那被鞋子包裹的脚,不免要和厚厚的烂泥打交道。山里的人家十分稀疏,没有一个人影。年轻人都在春节的热闹过后离开了家,去寻找他们的生存法则了。终于在一栋农村小别墅的院子里,看到一个坐着晒太阳的古稀老人,跃文用客气的语气向她问路,介绍我们是盘中的老师,特地到学生家里来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对我们特别热情,还领着我们去到学生家里。时间来到早晨十点钟,太阳已经晒到屋门口。虽然山里比山外要凉爽一些,还是能够感受到夏日的温度。老人帮我们敲开学生家里的门,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子率先从屋里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来,十七八岁的样子,左耳打着一个耳环,因为在外务工找不到活干,回家负责照顾弟弟妹妹,初中也是从盘中毕业的。我们坐在阶沿上,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交流后,另外两个孩子爬了起来,有一个孩子在盘中读初一,估计是晚上玩手机太晚的缘故,双眼挂满了眼屎,在太阳的照射下很难睁开眼睛,另外一个孩子还在上小学,不肯出来见我们。安装在板壁上的无限网,闪着绿灯,完全没有休息的状态。父母外出,就留下几个孩子在家,大的负责照顾小的,一个负责煮饭,一个负责炒菜。估计那个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抽烟,因为卧室里丢弃着密密麻麻的烟头。面对此,我们把居家安全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全部交待了一遍,告诉孩子不能过度沉迷手机,临走前还动员那个大的孩子去职校学一门技术,毕竟“一技在手,一生无忧”。
走完一家,我们来到寨子的标志性建筑——一栋四间五层的大砖房,学生名叫李美丽(化名)。他家房屋的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日出而林霏开,屋边的李子树压弯了腰。林间的鸟儿发出清脆的鸣叫声,似乎正在欢迎我们的光临,瞬间让人忘却世间的烦恼和忧愁。家长甚是热情,说孩子周六已经在家等了一天,盼望着我们去家访。寒暄过后,我起身走进堂屋,被墙壁上整齐地贴着的数十张奖状所吸引,驻足阅读奖状内容,大多是“优秀学习生”的奖状,这些奖状见证着李美丽成长的足迹。由于李美丽不爱阅读,写作水平欠缺,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谈话间,我发现院子角落的堆放着一盆盆鲜花,正在绽放的花朵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就地取材告诉她,平时要善于观察思考,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写身边的事物。假如要描写春天,你这里不是有很多现成的素材可写吗?比如写“花朵的绚丽色彩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鲜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看着那一盆盆生机盎然的花卉,心情就会变得格外轻松和愉悦。家中养花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带来了一份温馨和宁静。”再加上你的名字里有美丽两个字,如果把自己内心的体验写进文章里,一定能把春天写好。李美丽的奶奶说,由于家里隔学校太远,小学在村里上了三年,又到镇上三年,妈妈在李美丽很小的年纪就离开了她,缺乏母爱的她,这些年来过得非常辛苦。李美丽经过努力,熬过了小学,上了初中,住在学校,每周回家一次,主动参与家务劳动,越来越懂事。不知什么时候,李美丽给我们倒来一杯冰水,恰逢口干舌燥时,喝一杯冰水,那沁人心脾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
家访是教育的一场温情行走,家访是汗水的一次幸福浇灌。每一种色彩都应该鲜艳,每一朵花儿都应该盛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美好未来。也许在通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电话,一个微信,一个短信,便足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家庭的很多情况。但是我相信,只有眼见为实的走访来得全面,来得真实。入户家访让我们了解到了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了解到了家长的教育方式,不仅走进了学生们的家庭生活,还走进了他们情感世界。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环境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的不同影响,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触动,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地帮助。
或许,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甚至面对现实有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我始终相信“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家访工作,我们需要一次又一次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