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来,我离开浮山已经三十年了。在遥远的边疆,我常常回忆起那里美丽的风景,回忆在那里求学度过的一个个难忘的日子,回忆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回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天,在浮山中学上高中的二哥从学校带回来一块奇石。石头不大,灰褐色,可以托于掌中。与别的石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非常的轻,拿在手上,就像一团棉絮,感觉不到一点分量。那天,二哥笑盈盈地从帆布书包里掏出这块石头,拿给全家人看。我们都围拢在他的周围,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块石头。我觉得光看不过瘾,还一把把石头抢了过来,拿在手里把玩,把它托于掌上,仔细观赏。“这石头还能浮在水上呢。”二哥说:“小弟,快去打一盆水来。”我一听,更加觉得好奇,急忙奔向厨房,打来了一脸盆凉水。二哥把石头放进脸盆里,石头立即浮在水面上。“哎呀,它真的浮在水上呢。”我从没见过石头能浮在水上,觉得不可思议,大声呼叫着,便问二哥这石头是如何得来的,二哥说是从浮山中学后面的山上岩洞里捡到的。我央求二哥给我也捡一块。二哥说:“这是浮石,哪那么容易捡得到?那天我和同学去岩洞里游玩,是运气好,恰巧碰上了。你要想捡到浮石,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努力学习,将来考上浮山中学,就到山上的岩洞里去寻吧,也许像我一样运气好,能寻得到呢。”我说:“好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去那里找到一块我喜欢的浮石。”后来,二哥把这块浮石放在哪里,又是怎么处理的,我就不得而知了。但这块浮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使我见证了浮山的神奇和魅力。
几年后,我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浮山中学,如愿以偿地在那里上高中,兑现了对二哥的诺言。怀揣录取通知书,挑着简单的行李,我高兴地离开了家,前往学校报到。走出家门,离开群山环抱的小山村,走完五六公里崎岖的山路,又走了几公里的田畈路,到乡政府附近乘坐三轮车。经过十几公里由沙石铺就的简易公路的颠簸之后,三轮车停在了一座大桥旁,下了车,担着行李,在河堤上步行三四公里,到了碧波荡漾的湖畔,在一个简易的渡口,搭乘一艘小木船,摆渡过河,就到了浮山中学。
浮山,位于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昔日因其“东西南北皆水汇”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独特奇观而得名。它是长江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安徽省五大名山之一,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名。远望浮山,仿若是一艘泊在水边的巨舟。浮山脚下就是风光秀丽的白荡湖。站在浮山之巅,眺望白荡湖,湖光山色,船来舟往,白帆点点,甚为壮观。
浮山,又名浮渡山。一亿多年前,大约白垩纪早期,浮山先后几次发生火山爆发,形成丰富的火山地貌。在远古历久的自然气候、风力、水力等冲击溶蚀作用下,火山的遗迹渐次形成了浮山峰石岩洞,琳琅满目,蔚为壮观。形成秀峰、怪石、峻岩、幽洞,有72峰、72洞、36岩,峰中有岩,岩中有洞,相得生辉,形成独特仙境。
浮山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奇峰、怪石、巉岩、幽洞,为浮山之奇观,均系火山爆发后残留的遗迹。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游玩。因为景色峻秀,他们或挥毫题诗,或作文记事,留下大量摩崖石刻,形成了如今独特的人文景观。
浮山的摩崖石刻堪称“皖中一绝”。这些摩崖石刻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目前尚可辨认的就多达480余块。其中字体最大者一米见方,字体最小者宽和高都不及3厘米。书法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可以说是一座天然的书法博物馆。其中位于会圣岩下的“因棋说法”,记载的是法远禅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2013年,浮山摩崖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中学就在风景秀丽的浮山脚下。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创办于192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我第一次去浮山,不是专门去游玩,而是考上了那里的高中,去那里上学。由于学校离家路远,我只能住校,周末才能回家一趟。那时,学校食宿条件都很差,根本没有现在的好。那时,我和同学们住在一间大宿舍里,床是由木板铺就的一个大通铺,通铺分上下两层,我睡在下铺。同学们都自带被褥。其他季节尚可,一到冬季,宿舍里非常寒冷,手脚都冻得红肿,甚至起了冻包。下了课,快快地吃了饭,我就坐在床铺上,将脚和腿都伸进被褥里取暖。吃饭都在学校的大食堂。每天上下午最后一堂课的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就从课桌兜里拿出碗筷,像离弦的箭,拔腿就向食堂飞奔。慌乱之中,有的同学把鞋子跑丢了,有的不小心摔倒了。因为要去排队,去晚了,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打上饭。有时,饭卖完了,就得挨饿。所以,每一次我都像战场上的战士冲锋陷阵,拼命地奔向食堂,气喘吁吁地赶到食堂排队。那时,由于家贫,除了给学校食堂交大米,基本不给菜钱,吃菜都是从家里自带的咸菜,有时是腌豆角,有时是腌白菜,有时是腌萝卜。学校食堂附近,有不少村民自发在家里做好各种菜肴,装在脸盆或是钵子里,再用担子挑到学校叫卖。他们做小本生意,挣些钱花。但我是吃不起好菜的,甚至连差菜也吃不起,每顿饭只吃从家里自带的咸菜。记得大姨妈那年来我家做客,住了几日,知道我在浮山中学上高中,那个周末我回家,返校时,大姨妈从口袋里掏出五角钱的硬币,硬要塞给我,说是给我在学校买一个好菜吃。多年之后,我仍记得大姨妈给我的五角钱硬币。一到夏天,学校的风景很美,绿树成荫,花红柳绿,如在画中。天气特别闷热的时候,有的同学偷偷跑到离学校不远的一处山脚下的水潭里洗澡。因为当时学校没有澡堂,学生洗澡成了大问题。我天生胆小,不会游泳,所以从未去过那里的水潭洗澡。每次洗澡,都是从学校的水井里打水,用塑料桶提到宿舍里抹澡。那些胆子大的、会游泳的同学几乎每天傍晚都拿上换洗的衣裳,去水潭洗澡。水潭很深,最深处有十几米。有一天,一个男生在水潭里洗澡淹死了。后来,学校下了决心,修建澡堂,才解决了学生洗澡的难题。此后,学校严禁学生去校外水潭里洗澡。
在校期间,学习非常紧张。大家对自己的管理都非常严,都很自觉用功,很少自由散漫。学生都是来自全县各乡镇初中,都是当地学校最好的学生,都是各地的佼佼者,但也有来自外县的,甚至有来自省府合肥的。他们是通过各种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虽然学校就在风景秀丽的风景区,但学生很少去山上游玩。但也有例外,记得有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在谈恋爱,那天晚上他们夜不归宿,都没回宿舍,就在风景区的山洞里过了一夜。这个情况被宿管阿姨知道了。第二天,学校在全校大会上对这两个学生点名批评,并做出了严肃处理。经过这件事后,学生更不会轻易上山游玩了。我比较完整地游了一趟浮山,是班上搞了一次春游活动。学校组织了这次春游,我才真正地上了一次浮山,玩了个痛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浮山风景区刚开始开发,由于历史久远,以前湮灭于岩洞、石壁上的字迹绝大多数已经不能辨认,好多都看不清了。但都知道那是古人、名人的手迹,十分宝贵。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上小径,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路,不像现在路都修建得非常好,非常漂亮,无论去哪个景点都能顺利到达,都不太费劲,非常方便。由于没有路,我们拿着棍棒,拨开杂草、灌木丛,由熟悉浮山地理情况的同学在前面当向导,我跟着队伍一处处踏勘、观望,或疲于奔波,或暂时停下,听向导作简单的介绍,便对浮山有了大致了解。印象最深的是在滴水洞、一线天、飞来峰等景点,看了景致,听了介绍,觉得浮山不愧为一座风景奇特的名山,也是一座声名远播的文山。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都到过浮山,在岩洞里,或是石壁上留下了珍贵的手迹。
每天下午放学后,一吃过晚饭,我和宿舍里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就带上课本,结伴来到浮山脚下风景秀丽的地方学习。我们背诵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有时也看些课外书。在幽静处,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或是在平坦的草地上来回缓缓走动,手里捧着书,嘴里念念有词,眼睛看着远处的风景。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又非常幽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在野外学习一个小时左右,再进教室上晚自习。这成了我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来,一直坚持着,直至毕业。
最近,我翻看家谱,得知我的先祖曾到浮山游玩,在岩洞或石壁上留下了珍贵的手迹。但当时我在学校上学,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档子事。现在想来,真的要为浮山大加喝彩,摇旗呐喊了。先祖、明代钱元善在龙虎关内石壁上留下了“浩笑廊”三个大字,长0.93米,宽0.3米,字体行书。题书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元善,礼七公长房纯公曾孙,如京公子,字仁夫,号存庵,以父荫。仕鲁府左长史,进阶中宪大夫。以能诗名,工八分书。所著有《存庵遗稿》。并留《游浮山》诗一首。诗曰:
一
老亦耽游赏,闲堪召友生。
一岩真会圣,八座更题名。
月到松浮影,风来竹有声。
酒酣念去路,犹订后来盟。
二
披蓁穿鸟径,次第得奇观。
地僻尘心远,山浮水气寒。
石龙千载伏,玉滴几时干。
浩笑苍茫里,千峰月未栏。
先祖、明代钱元鼎在马蹄洞内石壁上刻有“龙虎关”三个大字,长1米,宽0.4米,字体草书。题书于嘉靖丁巳年(1557年)。此外,他在陆子岩内,刻了“风云际会”四个大字,长1.67米,宽0.4米,字体楷书,刻于明代嘉靖丁巳年(1557年)。时钱元鼎与一群友人聚会于此。元鼎,字实夫,号慎安,别号风仪山人,礼七公长房纯公曾孙,浙江布政司都事如畿公子,嘉靖年间监生,充鸿胪寺丞。工诗学,精书画,著有《白云篇》《考终达言》等书。并留下《游浮山》诗一首。诗曰:
一
到处林岩佳气浮,望中新水绕芳舟。
烟霞拥护仙游地,丹碧参差海市楼。
胜赏每偠吾独往,幽栖只合此生留。
欲将彩笔模真境,安得当年顾虎头?
听瀑疑闻仙乐声,忽超天界不胜惊。
苍碑苔隐先朝字,粉壁纱龙近代名。
空洞受风终夜冷,行云将雨半山晴。
留连分卧禅房榻,赢得诗怀似水清。
二
云卷波涛山若浮,游人仿佛在瀛洲。
穿心石上千年药,会圣岩虚百尺楼。
藉草为茵聊憩息,采薇共饮小淹留。
尘缨好濯天池水,努力还须到上头。
傍石依岩待小菴,山人见客语喃喃。
海洲福地曾闻十,蓬岛石山漫说三。
何必求仙远鸾荡,未应宋茉入终南。
玄谈已觉怀安梦,回首菴中蚁正酣。
如今,“浩笑廊”、“龙虎关”和“风云际会”都成了浮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之一,成为游人游览浮山、了解浮山必看的景点。
现在,能找到我最早拍的相片就是在浮山中学读书时,我在学校前面的一个小山坡上,一座四角形的木质结构的亭子前拍的照。我上身穿白色的仿公安制服,下身穿深蓝色的裤子,脚穿白球鞋,站在亭子前拍的一张彩照。此外,还有一张黑白照,是坐在书桌前,右手握着笔,左手按在一张纸上,好像是在搞创作。这张黑白照是在浮山中学附近的一家照相馆里拍的。这两张照片是目前我能找到的拍的时间最早的相片了。通过相片,能够看到二十岁的我在浮山中学读书时的模样。那时,头发比较凌乱,脸色有些蜡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因为我上高二时因身体原因休学了一年。我在浮山中学上学虽说有4年时光,即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但实际上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其中有一年我在家里休息。
学校附近除了设有照相馆,还有几家小书店。我经常去书店转悠,看到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书,看得心里直痒痒,但就是买不起。有一次,在求知书店,看见了《红楼梦》,我爱不释手,便咬咬牙,把积攒下的母亲给我赶路搭车的费用全部掏出来,买了它。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在学校唯一一次慷慨解囊买下的书。说来遗憾的是,那书买上后,却至今都没有好好去读。上中下三册,我连上册都未读完,就把它束之高阁,甚至将它渐渐遗忘了。后来,我的上了高中、后来辍学的三哥不知怎么知道我买了《红楼梦》,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擅自拿去看了。但他看完之后,我又很快从他手里要了回来,并且此后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须臾不离。即使高中毕业后,我去了遥远的新疆,也没舍得把它丢弃。后来,在乌鲁木齐上完大学,到遥远的且末参加工作,之后又几次调动工作,我都一直没舍得丢掉它。现在,它仍旧立在我的书柜里,但却少了下册。我至今还记得1992年7月,我在乌鲁木齐上完大学,到且末参加工作。那时,县二中的一位年轻教师也非常喜欢文学,我们平时互相借阅彼此的藏书,我借了他的《三国演义》,他借了我的《红楼梦》下册。但后来,他的《三国演义》上下册还在我这里,而我的《红楼梦》下册仍在他那里。依稀记得那位年轻教师借了书后,就被县教育局安排到遥远的乡下去任教。他们夫妻俩在农村一所偏僻的村小学教书,说是借调,实际上应该是正式调动。他那次走后再也没来找过我,而我也无从知晓他的住处,无法和他取得联系。后来,我们彻底失联了,再无交往,借书的事就中途停顿在那里,再无下文了。
由于身体原因,我虽然休学了一年,但返校后,体质仍然很弱,学习跟不上,直接导致高考失败。记得毕业离校那天,我一边伤心地流泪,一边收拾行李,一路上哭着回家的。我知道,我的大学梦已在这里彻底破灭了,再也寻不回来了。浮山是我的希望之地,也是我理想的破灭之地,因为能够踏进浮山中学校门的都是佼佼者,都有很大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我当初不就是怀揣着要上理想大学的梦想而踏进浮山中学的校门的吗?那时候,父母、家人都为我感到无比的高兴,都对我寄予了厚望,热切期待着将来有一天高考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高考名落孙山,浮山就成了我的伤心之地。这怎能不叫我不潸然泪下,伤心欲绝呢?
1990年7月,我哭着离开了浮山中学。这年8月下旬,我与一个同乡,前往遥远的新疆,到乌鲁木齐上自费大学。毕业后,我留在新疆,参加工作。浮山啊,我怎能忘记你呢?我经常在睡梦中梦见你。由于安徽与新疆相距很远,高中同学几次聚会,都邀请我回去,但由于工作、路远等种种原因,我至今也未回去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虽说留下了许多遗憾,但在浮山求学的那些日子,我怎能忘记呢?我怎能忘记母校——浮山中学呢?我怎能忘记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呢?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浮山都铭刻在我的心里。如今,浮山又发展得这么好,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A级风景名胜区,是“全球网民心目中安徽最美的地方”。浮山中学更是今非昔比,由以前的地区重点中学升格为省重点中学。学校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是那么地奋发有为,又是那么地重情重义,那么地仁义厚道。当年,二哥上学乘坐的渡船早已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在原来的渡口,在碧波荡漾的白荡湖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大桥,再也不用担心乘船过渡掉进水里了。但四年前,二哥因患绝症离开了人世。他的在天之灵如果感知,应该为之深感欣慰。而我在浮山中学上学期间,从未去山上找寻浮石,想必那时浮石已很难觅寻。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了浮山,一晃在新疆已经三十年了,期间仅仅回过一趟母校。虽然已离开浮山那么久,但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铭刻在我的心上。当年上学时老师和同学的音容笑貌依旧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怎能忘记呢?
浮山,是我希望的诞生地,更是我杨帆远航的起始地。我从这里走出了县境,走出了安徽,走向了遥远的边疆。
浮山,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能不忆浮山?
(写于2019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