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和黑龙江这两条著名大江的交汇之处,是在边境小城同江东北4千米处的三江口。同江城是一座修建在松花江故道南岸一个高台之上的小城,古代曾是赫哲族部落的一个城寨,原来叫拉哈苏苏(拉哈苏苏,赫哲语,老屋的意思)。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允准开放官荒,大批汉民开始迁移到松黑两江流域垦荒,拉哈苏苏因地利之便,人口剧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允准于拉哈苏苏设立临江州,三年后临江州升格为临江府。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允许英国人在拉哈苏苏设立海关,收取沿江上下30华里水面的关税,用以抵偿“庚子赔款”。
“同江”的称谓以县名之,始自中华民国时期的府州改县,至今已经沿用108个年头,其意应源自于松黑两江合流后的水道曾被称为“混同江”的缘故。
那时的同江,河网纵横,泡沼星罗棋布。
01、记忆中的江城风貌
同江同江,顾名思义,是一座江城、一座水城。
我曾经看到过一幅70多年前的同江地图:
(伪满时期同江地图)
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时同江的县城范围,只是松花江南岸一个依江而建的狭长区域,南北向只相当于现在城区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样子。该图除北面为松花江天堑外,东、南、西三面都筑有城墙。有趣的是,南面的城墙虽然曾经进行过二次拓展,但是拓展的结果,其西半段竟然是平原地区少有的一种不规则形状。
我好奇于这种不规则形状产生的原因。经多方访查得知:原来,当时的同江南城墙脚下,竟然还有一条天然的河流。只不过是经过岁月的淘洗,那条河流已经湮没于同江的城市建设之中、如今也只能寻见一点蛛丝马迹罢了。
那条河我没找到名字,只知道它的源头在如今松花江横江口码头的通港路南侧、向阳河河口北面与松花江的相连之处。向北流淌的浩浩荡荡的松花江水,在这里不经意地撇下一抹细流,源源不断的松花江水源使这抹细流形成了一条河。
这条河离开大江的母体后,独自往东,向着同江老城的方向,开始寻找自己的未来。
02、记忆中的三个泡沼
听老人们说,原来的同江城内,有三个泡沼,人们将其称为一泡子、二泡子、三泡子。三泡子和二泡子离得比较近,构成了现在的同江俄罗斯风情园的庞大水体。再往东,在现在兴国家园小区东面的那个公园处,就是原来所说的一泡子。
这三个泡子,在干旱的年头或者一年中的旱季,都会独立作为泡沼存在。那里是人们摸鱼钓鱼的场所,也是孩童们玩耍的天堂。但凡江中有的鱼类,泡子中也可寻觅。就说现在已经辟为公园的一泡子吧,据说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曾有人钓出过七八斤的大鲤鱼,至于鲤拐子、鲫瓜子、牛尾巴、嘎牙子、鲶鱼、泥鳅等,更是家常便饭。直到今天,除经过清淤的俄罗斯风情园水体之外,当年的无名河经过之处,有些地方仍然能够看出泡沼的影子。
那个一泡子我曾亲见,当时我家就住在泡子西侧。听老人说,一泡子的水体和二泡子、三泡子一样,都与大江互通,江水涨则泡子的水也涨。1991年夏,受降雨和松花江超警戒洪水影响,一泡子水溢出槽,顺东西方向的巷道漫至我家门前。那天我晚上下班,邻里的一帮小学生已经在我们地势稍低的几家门前,筑起了拦水小坝。否则泡子的水,就要入室登堂了。
我家的厨房有一个冬天储备土豆等蔬菜的地窖,也就一米多深,但每年夏天都会有渗水积水。1991年的积水水位已经浸湿了木板的窖盖,大有平地出泉的感觉。
我曾经在一篇小说中提到过这个一泡子:“道路的西边,是城市的一块绿地。那里地势本就低洼,今年的雨水又特别勤,已经是一片汪洋。听老人们说,几十年前,那里是常年存水的,孩子们会经常去摸鱼、嬉戏。”(《都是因为你》,团结出版社2020年12月版,202页。)
如果赶上水大的年头,江水水位上涨,泡沼则随之扩容,无名河便从西至东连成一线,从松花江入口,在一泡子处拐向东南,经过现在的金色佳苑、东都新城等地,循着如今同江人工河的路径,在县城的东南流出同江城区,作为一条完整的河流存在。那条河最后缠缠绕绕,竟然汇入了三江平原的一条湿地河流——拉起河。
(笔者考证的无名河原始流经图)
当然,这三个泡子当年都处在同江城之外,无名河则是从同江的西城墙、南城墙之下流过而已。
无名河就是这么奇特:它不似一般的河流那样以潺潺小溪为源头,然后渐行渐吸纳河两旁的流水,壮大后再入江入海;也不似那种像江岔子分开不久即又汇合的情形;而是以松花江为水源,从大江分娩,缓缓东流,真是有点特立独行。它一路亲吻着同江大地,与同江县城相伴了一段时日,才又汇入另外一条湿地河流拉起河。
拉起河发源于同江城南湿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的无名河,应该算是它的一个支流吧。拉起河是三江平原湿地河流莲花河的最后一条支流,汇流之点在街津山西南的山脚下。收纳了拉起河的莲花河,遥望着北方几千米远的黑龙江开启了它最后的梦想,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汇合45千米之后,在街津山西北,在赫哲族居住的小镇街津口西侧,那条依附在当初赫哲人城寨旁边的一抹细流,千回百折之后,在赫哲族的传统居住地街津口,终于修成正果。
那个时代,同江城是名副其实的江城、水城:江是指西面和北面浩荡奔流的松花江,水是指南面附着于大江而存在的曲曲弯弯的这条无名河以及莲花河。河因江而浪漫,江因河自豪。江与河滋润着这片土地,笑看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03、记忆中的城市扩容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江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东向扩展到第三小学,也就是哈同高速,幅度应为本文开头那幅地图上的同江城东西一倍有余;南向则以通江街为主轴,越过无名河及相关湿地,大规模发展至市委市政府一线,城市重心也从原来狭小的岸边高台转移至大直路以南的广阔区域;原来西南方向的弱势不仅得到了弥补,而且因为火车站和客运中心都在城区西南而强势发展,犹如一只拳头伸展而出。
于是,那条曾经的无名河,便湮没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了。
同江,作为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边境小城,目前的市区面积20多平方千米。2015年11月,同江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其城市建设的经验,也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9年水利部第14号公告称,在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中,同江市达到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标准(试行)》。
由此可见,同江的城市建设经验,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04、记忆中的洪灾水患
江水河水为同江人带来了丰饶的产品和衍生品。但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无名河就像一个劣顽的青年,时不时地也会玩一场恶作剧,为同江的住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麻烦。
有清以来,松花江下游有河无防,水涝频仍,仅1906年建制以后,同江有历史记载的大洪灾就有10余次:如早年间的清道光26年(1846年)“松花江下游洪水成灾,拉哈苏苏田舍被淹”(意即洪水进城);再如晚点的1931年、1932年,松花江大水成灾,倒塌房屋100余户,受灾人口3万余,洪水掳走牲畜家禽13,000余,淹没农田200余垧。
特别是1928年的大洪水,至今想来仍是心有余悸。
那年7月中旬以后,连日阴雨绵绵,松花江、黑龙江洪水同时暴涨。8月8日凌晨,松花江洪水从北面的正江漫堤,与南面的无名河遥相呼应,对同江城进行双向夹攻。偏在此时,黑龙江又于三江口处决口,三股洪流兵合一处,顷刻间江城沦陷,洪水滔天。与此同时,莲花河由于是湿地河流,其几十千米的水道水位落差很小——当黑龙江涨大水的时候,江水就会从莲花河口倒灌而来,逆势而上,由原来的东流河变成了西流水,配合三股洪流包抄同江的后路。据《同江县志》所载,当时的县衙官署(现二中道东处)门前水深七、八尺,城内街道行船。松花江水、黑龙江水、莲花河水合并为害,遍地洪流,人为鱼鳖,县城东、南、西三面,方圆百里一片汪洋。
同江之所以水患频仍,其原因就在于城西城北松花江环绕,而无名河就像松花江的一支尖兵,一旦江水大的时候便刺痛同江人的神经。为此,同江人在无名河入口处肩挑手提筑起了拦水坝,目的是让松花江别再出轨,一心北流。于是,在无名河的故道,因地势低洼,三个泡沼也就渐渐定型。
截住了松花江水,无名河便寿终正寝,后来同江人在无名河故道,修建了起排涝功能的人工河。这个水道,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05、记忆中的龙王香火
1928年那次特大洪灾过后,官民摄于大自然的威力,于县城东南小河北岸高处,捐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目的是祈求龙王保佑同江风调雨顺,保证江河安逸本分不出漕,以使同江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龙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
可是同江的这个龙王却未能履行它体恤同江子民的职责,其后几年,同江仍然是连续遭受洪水劫难。庙里的那尊龙王,虽然享受着同江人民的供奉,终究还是睁一眼闭一只眼,看着一次次的江河溢水、田地被淹。
初秋的一个下午,我和同江档案馆的李馆长出城东南,想去找寻曾经的那个龙王庙的遗迹。
原来的这片东南沼泽,有一条高速横穿南北,那便是著名的同三高速的同江段。
我们找到了附近的一家农户,可惜的是他并非同江老人,所掌握的一些信息也是我们了解过的。但也不是一无所获,他除了为我们的信息做了一个旁证之外,还告诉我们,同江东南这片广大的地域都叫龙王庙。
高速公路东边200多米处,有一个圆圆的微微隆起的高台,从地形上看,那应该是一个很适合的龙王庙建筑地点。那个高台上面种满庄稼,在其最高处有一株大树作为标志。
正当我们准备寻路往上之际,从庄稼地里走出一位老者,他是这片土地的承包户。他告诉我们,高台上面是原来同江一个大户的坟地,并不是龙王庙。他说,龙王庙还要继续往东,在一个养鱼池附近。
我们找到了那个养鱼池,但是并没有找到我们认为可以建造龙王庙的适合的地形。
我想,大概是那个同江人供奉的龙王,因为保不了一方平安,已经是无颜再见同江的芸芸众生了吧。
06、记忆中的历史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同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下决心遏制水害。市区依无名河故道建了人工河,起到了疏浚市内积水和生活废水作用;在龙王庙附近还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和雨水泵站,彻底根治了城区水患。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同江再无江水漫城的现象发生。
时空斗转。
2013年春夏之交,同江又遭遇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水量之大,持续之久,险情之多,灾情之重,为历史所罕见。
大水压境,汛情严峻。21万同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幸运的是,在这超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面前,同江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博弈。
8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发了同江的洪水信息,一时间,“同江洪水围城”成为国内各种媒体报道的重大讯息。
“6700多名部队官兵驰援同江!”
“省委、市委领导赶赴同江市抗洪抢险一线!”
英雄的同江儿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士气高昂、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抗洪斗争的第一线。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抗洪抢险队,背水一战,以命相搏,最终取得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军与民用血与汗、情与爱、灵与肉铸就的钢铁长城,横亘于清峰碧水之间,他们用忠诚、信念、勇敢、智慧铸就的同江抗洪精神,将彪炳千古,永载史那两条昔日耀武扬威的大江,见同江众志成城无懈可击,只好失望地瞄了一眼这座觊觎良久的城郭,悻悻而去了。
针对于此,同江曾有民谣云:救灾不用求龙王,造福得靠共产党!
如今,中俄界江黑龙江上的第一座铁路大桥已经建成,同江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迎接美好的明天。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同江至今保持着零感染的记录,并曾多次为疫情发生地派出援助队伍。
小城不大,风景如画。大同博爱,醉美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