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合无缘,君子谦谦》
课下,校园。
散步,晴天。
朵朵花开瘦誓言。
狂奔至车棚,
放肆强隐的牵念。
看那小小的心事,
是否已被发现。
却寻见,
淡紫色的信笺。
依然躺在,
潮湿里面。
也是,
这薄薄的纸片。
怎载得起太过浓重的思恋?
而我的卑微的执着的热情,
到底是被有意抛却,
还是被无意搁浅?
善解人意的风儿撩动心弦,
带他飞到我身边。
不自意地抬头,
突兀的看到那张熟悉的脸。
没有微笑,
没有寒暄。
他还是刻意冷漠,
把心窗紧掩。
我收起过分的热情,
装作视而不见。
镇定,无言。
平行,擦肩。
默数三秒后回头,
回头看他的身影渐行渐远。
渐行渐远地,
淡出视线。
从此,
我叹我的离合无缘,
他做他的君子谦谦。
陈虚炎浅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无论君子还是淑女,总有恋爱的时刻。然而,爱慕这东西,却并非简单的对号入座,譬如这则超微型的《情书》“小说”。最先留意的当然是题名,“离合无缘,君子谦谦”,颇有诗经之风,兴趣突生。再看下去,原来是一则关于送情书的校园情话。记得当年大学时,自己也有类似失败经验,所以此篇格外引动我的情绪。尽管,从故事角度看,还是未脱“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套路,但从爱情角度看,无论新鲜还是老套,只要是真实的,都有动情和感人的一面。诗人将恋爱故事以诗歌形式表现,清新而少女风的文字,加之细腻而真实的心理表现,使得该诗别有一番情趣和风味。将事件可视化,是我对诗歌创造学的重要经验之谈:特别是特定事件中,从有限的记忆印象中,捕捉可以表达诗境的合理且有效意像组,是构造“事件型”诗歌的关键。对于这场爱情故事的旁观者(读者),诗人如何构造诗形,使人能身临其境般,站在第三者的位置品阅着这场失意的爱情,这是极其关键的处理。全诗大约分两个事件段落,一者女主下课后急冲冲跑至车棚,检查自己的秘密是否已传达,并不确定;二者女主再从男主身上想得到他对“秘密”确认的答案,尽管不能确定他是否接收到信号,但其刻意冷漠的表现,已使女主失望,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仅仅这两组画面,就处理刚刚好,多则繁冗,少则含糊,并且因为两组画面选取的核心,相当于小说中的矛盾和悬念点,破解“心秘”的关键,以及人物心情和情感的转变自在其中。对于送信事件的前因后果既能交代清楚,又充分表现了人物心理,可谓恰到好处。尽管诗句中也有些可圈可点的妙言锦句,譬如“朵朵花开瘦誓言”,或者“我叹我的离合无缘,他做他的君子谦谦”,但这并不是我关心的,使我动容的是,诗人作为女性对自身心理的准确把握和表现。从“狂奔至车棚,放肆强隐的牵念”,这是经历过初恋的人都能体会的心理——焦急,忐忑,不确定,急于确认。这份紧张的焦躁中,还隐藏着少女欲说还休的羞怯和“万一得到他的正面回复”一点激动的希冀和小欢喜。然而等发现淡紫色的信笺落在潮湿中,诚然此时诗人是有些落寞和失望的,进而产生难以排遣的猜疑的循环。这里,“潮湿”一词具有双关性,一方面可能先前下过雨,之所以少女在课后放晴时飞奔至车棚检查信件是否完好,另外在发现信件并未被移置时,却可同时映衬心情如潮湿的雨天,简言之即心情的潮湿。(如果这不是评者的多心,那便是诗人极妙的用心)“这薄薄的纸片,怎载得起太过浓重的思恋?而我的卑微的执着的热情,到底是被有意抛却,还是无意搁浅?”怀着这个不解的谜题,诗人质疑起情书乃至自身的价值。这也相当符合恋爱时,暗恋者的心理。有时在更显著爱恋的一方,的确会产生“是不是自身不够优秀,配不上对方”的错觉,尤其是爱恋未得到确认时,这股莫名的卑微感愈发强烈。再看诗人对爱恋男子确认眼神时的心理描绘,在看到男主一刻,突兀的抬头,发现一张熟悉的脸,这样的描述中潜在地带上了一股不可言喻的欣喜,诗人认为,是“善解人意的风儿撩动心弦,带他飞到我身边”,这句尤显爱意的诗句,表露了诗人对上天安排偶遇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浪漫心声的直白。然而,她很快发现,对方的冷漠。我注意到诗人将冷漠之前加上了“刻意”这个主观性很强的词汇。不得不承认,恋爱者是相当敏感的。这或许只是一种误解,当然也可能是诗人真的感受到那份冷漠想要传达的目的性——冰冷冷地拒绝。所以,女性的矜持天性和想要挽回的尊严,使她收住热情,装作视而不见。但又毕竟不甘心,还要“默数三秒后回头”,这个动作又是为了什么?从绝望中捕捉最后的希望。直到他的身影渐行渐远,最终淡出视线——梦想破灭,痴望成空。这个情景,在我眼中,已然将一股浓厚的哀怨之情表现透彻。结尾点了题目,哀伤而无奈。真是“泪湿罗衣脂粉满,人道山长水又断,莫问谁会凭阑意,只叹落花逐流川。”
2019.4.16
2《再来一瓶》
看过的风景总会有些留恋,
读过的书总能在日后找到影子。
含在嘴里的糖果迟迟不肯将香味散去,
它拼尽最后一丝甜蜜想留住我的心。
或许所有的过去,
都会在未来有新的演绎。
就好像今夜我已经乘上火车准备离开,
却在拧开饮料盖后,
中了再来一瓶。
陈虚炎浅评:用道理铺垫,用事实印证观点。有时候将顺序反过来,也是一类写法。对于这样的诗,我称之为“截拳道之诗”。简约,准确,高效,直接是其特征。这首朦胧诗既想要阐明一个道理,而又想从列举的现实中,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的妙悟,能否抵达与诗人相同的站台,这便是读者解谜的乐趣了。诗歌前半部分的手法,有些眼熟,令我想起诗人的《晴天》,那首诗歌也是如此,把爱情观用可观的意像来表现,就脱去生硬而厚重的论理式“外壳”,令诗歌轻灵而快意。此诗先前的表述所要传达的道理,大概就是二段“或许所有的过去,都会在未来有新的演绎”的总结。最后,诗人列举了一个“现实”,似乎还是要印证以上结论(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推理和印证的游戏就此展开。现实是:今夜我已乘上离别的火车,在拧开饮料盖后,发现中奖,再来一瓶。而我们要根据这个现实,推导出已有的结论,或者根据结论逆推此现实而不矛盾,从而判断“好像”到底能否成立。然而,“过去影响未来”,终究是个颇为朴素的观点,无论如何与现实连贯,都只是关联而已;而离别的火车,中奖,再来一瓶究竟象征什么,倒成为破解谜题的真正线索。细加甄别和感受下,又似乎和少女塔罗牌式的爱情幻想结合起来。这些一连串象征物的推理结果便是:刚刚结束一段情感的“我”,在离别这座城市时,似乎发现了某种象征性的暗示(诗人主观认为中奖代表好运,而再来一瓶,预示一段新的感情即将发生),于是“我”编织了一个圆梦的“理”(因与果的关联),使“我”更乐观坚信,新的爱情就在前方。另外,我发现这首诗在潜意识层面表现了诗人性格中积极与乐观一面,同时也表现出她浪漫的幻想特质(对爱情憧憬的小小迷信观)。无论这个“理”是否成立,都不重要,最后一段现实的爱情象征才是诗人在心中抵达幸福的站台。我想诗人的妙悟应大抵如此吧。或许还有未能言尽之处,毕竟少女心中的秘密和逻辑,仅仅是她个人内心的宝藏,不可窥全,更难说尽。总体而言,尽管短小,却是一首可以深度挖掘的,相当耐人寻味的爱情诗。
2019.4.16
3《落花》
起风了,
花瓣纷纷扬扬地下着,
像是少女的心事,
宛转而青涩。
我蹑手蹑脚地走近,
生怕惊了她们。
有些秘密,
有些秘密只能藏在一个人的角落。
陈虚炎浅评:有些秘密,只能藏在一个人的心中。究竟是角落,还是心中,就因为计较词汇的选择,我在这首诗前彳亍不定。当然,偏爱短小隽永,也是我选择这篇诗的原因。一般而言,我是不太计较用词的,而有时我又格外注重表达。这种矛盾性尝尝令我的创作费尽周折。比如,我以为“一个人的角落”,这样的表达是不精准的,可以猜想的,大抵是一个人心中的角落。那就应该表达成“藏在心中的某个角落”。某种强迫症似的用词规范,有时也会令我陷入选择困难,而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必须合乎逻辑。比如这首诗中我又发现个问题:起风了,花瓣纷纷落下,而诗人蹑手蹑脚走近,怕惊动了她们。从动静态的对比上讲,这个情境的表述本身就是有矛盾的。而合理的一面是,将纷纷扬扬落下的花瓣,比作少女的心事,这倒是极佳的意像。因为少女的心事很多,絮絮叨叨,不轻不重,且“宛转而青涩”,这处亦是妙笔。而蹑手蹑脚走近,就动作的程度论,有些做作,这或许也是诗人为“怕惊动她们”而刻意修饰的。但并不妨碍,读者对画面的理解。若“我偷偷地走近”,或“悄悄地走近”,又略显平庸,或许“悄然无声地走近”更符合现实,但在文学表达上,又有些力道不足,说到底,诗人只是想借风起落花的图景,表达少女的秘密(心事),是藏匿于内心的个人隐私的观点。“蹑手蹑脚”或许能更强烈的反映诗人“生怕”的心理,所以站在表现主义的立场,我又非常支持用这个词。重心最后又落到,究竟是一个人的“角落”好,还是一个人的“心中”更好?回头再看,心中一词未免俗套,而忽略了心中的“角落”,正因读者们都知道,“角落”既是心中的角落,所以省略了,比直白的更具风味。诶,无论怎样,也改不了反复权衡的毛病,还请包容——我就是这么个喜欢咬文嚼字的矛盾的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