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束皓的头像

束皓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0
分享

火粪

小时候上学去,从屋基墩下来,必经门口的大塥垴和河塥之间的塘埂。


塘梗与屋基墩的交界处有一处平坦的场地,没有栽种树木,初春的时候总是能看见几个鼓起的冒着烟的四方形土堆,那烟能持续的冒好几天才停歇。


后来慢慢的知道,那是一种叫火粪的农家肥,也知道了烧火粪过程的繁琐以及火粪的用途。


首先要在年前的冬天上冻以前,从稻田里顺着田埂边取出一锹宽的田土,挑到准备烧火粪的场地。潮湿的田土遇上夜里零下几度的低温是会上冻的,冰冻过后再经过白天的日晒,表面的冻土层刚晒暖和一点,太阳已经下山了,到了夜里的严寒,转而又变成了大堆的冰块。这样周而复始,泥土最终会自然松散成大块的土疙瘩,农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这也就解释了,有的农田在秋季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撒上花草籽,就必须赶在年前,把看上去很荒凉的稻桩田用牛拉犁把田翻耕过来,目的就是为了来年田土的松软。这个印象是因为儿时跟在牛的屁股后边捡过犁田沟里的黄鳝,而恍然悟出的道理,这种田俗称“冻板田”。


烧火粪之前需要捆包子。这里说的包子是用稻草做的,馅儿可以用细碎的树叶草屑等垃圾来填。做这个东西是一个技巧活儿,掌握门道的人们会很快捆出一堆堆的包子。而对于不熟练的人来说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了,墨迹半天捆出一个包子还不像那么回事儿。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我,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曾经尝试过操作,懂行的二叔在旁边指点,我还是捆不起来一个完整的好看的包子,勉强成型后稻草总是朝外支棱着,不圆不方的样子很是滑稽可笑。重要的是这样的包子会点不着火,且不容易在土里燃烧完全。


那些年生产队的大稻床的两侧是队里每户人家秧田的集中地。每年春天,约莫在过完正月前后,稻床边就冒起了一缕缕的青烟,那是有人在烧秧田包子了。烧秧田包子的作用是为了做秧田时,过火后的土质会变疏松些,它跟烧火粪的不同点是烧秧田包子只需要烧一次即可,而烧火粪则需要多次的重复,火粪才具有一定的肥效。


只要有一家的秧田开始冒烟了,不需要别人催促,第二天准会有更多的人家会在秧田里忙活。这就是种田人之间的一种默契,生怕晚一天会耽误今年的收成。


余烟袅袅,十多天不会散去。赶上有轻雾的时候,远远看去就似电影里的场景一般,仙雾缥缈。


民间有个说法,谁家的秧田包子烧的时间最长,这家的主人肯定是个种田好手。


其中的门道是:首先在捆包子的时候,成型后的包子要有松软的出口便于透气燃烧;第二是看烧包子的人动作是不是正确,点着包子的芯儿以后,要观察一下有无风向,顺风放置好,先用钉耙(一种很重的铁制手工农具)挖取大块的泥土压住包子的身体,再慢慢的挖土把包子的身体完全覆盖住,力道要适中,捆得好的包子会自然的慢慢冒烟,而不是冒出明火,直至最后变成灰烬,烟能完全穿透围绕包子周边的土块才是最好的效果。


秧田就是去年的冻板田,土质很松,同样的土质每户烧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谁家平整好的田里发现了未燃尽的稻草,说明这家的秧田包子烧的效果不理想,烟火没有充分的进入到泥土里。


家门口塘边的的那块场地就是专门烧火粪的地方,火粪要烧到发褐色的时候,才算真正的成功了。一般得烧个三四遍吧,这个时候的土块已经变得很脆弱了,用手一捏就碎,具有一定的肥效。此时就得小心的伺候着他们,下雨的时候得拿雨布给它盖上,防止浸湿。


用的时候再用钉耙慢慢地碾碎成均匀的粉末状,用粪箕挑到田贩里需要它的地方。

火粪的几个用途,春天撒秧的时候稻籽撒上去以后,需要盖一层薄薄的火粪,一个是有肥效,再一个是起覆盖保护种籽的作用。


种油菜或种麦子的时候,每个坑宕里点上油菜籽或麦种后,先要滴上粪水,再快速的盖上火粪。这样菜籽或麦种就处于一种暖呼呼的空间里,慢慢的发芽,直至钻出土面。


火粪场上多余的火粪用塑料布盖上,农家随时都会有用得上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