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李明的父亲是跑水上运输的,使用的二十吨机动大木船是跟单位另外一个人合伙承包下来的。那些年内河运输比较常见,水里跑的基本都是木船,也有少量的水泥船,铁船都在长江里跑,吨位都是在上百吨,吃水量大,到不了内河航道。
那些年的中考比现在的高考难度大多了,真正是千军万马难过独木桥。李明初中毕业后,复读一年还是没能考上高中,又托人找关系再次进入了校园。通过一学期的观察,李明发现复读班真正是“人才济济”,有的已经补习三四年了,比他成绩好的多了去了。
居然还有个很另类戴着个鸭舌帽的学生,看起来年龄有二十岁了吧,很成熟的感觉,听说是辍学在外学做了几年的生意又回初中复读的。李明突然就产生一种心灰意懒的心理,第二年的开春就不打算去学校了。
恰巧这年春上跟他父亲合伙那个承包人因这两年下来效果不佳,就放弃了承包权。承包人只剩下李明的父亲一个人,父亲就对李明说,如果实在不想念书了,船上正好缺人,就跟他上船吧。
于是李明在三月份就跟他父亲到了河边泊船的地方,船已经在去年枯水前拉到了岸边的河滩上,用砖头做了两个磴子把船垫高起来了。河埂上是一个叫做“闸站”的单位,跟他父亲所在的单位是兄弟单位。这个单位也有一艘大木船,两条船停泊在一起,所以李明的父亲跟他们也 比较熟悉。
每年春天都需要检查和维修船上的一些有隐患的地方,比如有的船帮已经有腐蚀,就需要更换新的木料,船上所有的木头接缝都需要重新抠出原来的填充物,填补新的特制的麻丝油灰,等等。
这些必须找专业的手艺人叫“艌匠”的师傅来做,“艌匠”所使用的工具虽然跟木匠相像,但不是木匠就能做这个活计。当地就只剩那么一个祖传的手艺人,岁数还挺大,估计到现在已经失传了。
修船所使用的木料叫红椿,一种很少见的特定的木材,不好找,也很贵重,可能是具有坚韧、耐腐蚀性能好的功效吧。否则常年泡在水里经受风浪的打击,一般的木材是受不住的。
维修另一条船的“艌匠”是从上游的怀宁县找来的,吃住都在“闸站”里边。李明和他的父亲也借住在那里,不过是自己开伙。
“艌匠”的木头更换修补结束后,船身必须满刷防水性能好的“桐油”多遍。这一切必须赶在雨季之前完成,否则夜里突然来一场大雨,木船会被飘走的。“闸站”的那条船因船锚脱落,就飘走过一次,万幸的是飘的不很远,被河中心滩的水杉林挡住了,第二天一早船上的人游水过去用竹篙把它撑回来了。
等到正常的雨季来临,河水慢慢上涨,没过先前垫船的磴子,船身就慢慢的飘起来了。这时就得把船锚拉到岸上更高处,等待水位稳定再上涨一些,船上的动力柴油机清洗维修完毕,就准备开船出航了。
第一次出航往下游走的时候,不能空船,必须先从河道里捞满大半船的河沙,不能装太满以便测试水位。运到鲟鱼镇的一个大沙场码头卸货,鲟鱼镇隶属桐城,却长在枞阳的地盘。
那些年河里的河沙遍地都是,随便采。船上备有专门捞沙的大铁簸箕,很粗很长的竹篙安在铁簸箕的尾部。一般选择捞沙的部位水位不能很深,深水劳动量大,也不好把握尺度。簸箕斜斜的伸出去,到一定的位置就往下沉落,稍微使点劲一拽,簸箕里应该就满了,这时只需慢慢地把簸箕拉到船边沿附近,手扶竹篙往上提拉,一簸箕的河沙就到了船上。原地几簸箕一挖,水底自然的形成一个沙坑,捞起沙来也更加省力。
到枞阳从船上往下卸沙的码头,刚开始是人工从船上用粪箕往码头上挑。一船沙五六个人,四个人挑,两个人上沙,挑沙的人在两条木跳板上来回不停地走动,一船沙也就一个多小时就能挑完。
乘这个空隙,李明的父亲会去岸上不远处的蔬菜地里,买些橄榄菜之类保存时间较长的菜蔬背回船上,因为船上生活不像是在岸上那么方便,买菜、米等日用品必须一次多预备点。
后来码头上安了两个叫“夹砂机”的机器,就像起重机的吊臂似的,伸出两片大铁夹子,往船上一放,夹得满满的往上一转,河沙就卸到了沙堆上,一夹子能有一吨左右,一船沙子十几下就卸完了。
卸完沙子空船往回返,走到枞阳一个叫“花山”的地方,那是一个很大的采石场,装上石头往上游走。一般是春天就有人打过招呼说需要什么样的石头,到了汛期就给人家送到河埂上。也有应河堤防汛的需求,装运护坡石,石头就用的比较多。
石头分条石和乱石两个品种,条石是属于比较结实的一种石头,需要人工开凿成不同厚度的长条形,价格也比较贵一点。一般是盖房子的地面以上部位码上一层或几层,上面再砌砖或土坯。
乱石就是采石场放炮炸出的石头,稍微改小一点,无所谓形状规格,一般是用在房屋地基的沟槽里,大块石头码放好,中间用小块石头垫好,再用砂浆填充平整。
船就这样来回不空趟的跑,内河运输的基本就是这些材料。
阳光万里,风平浪静当然是行船通畅,一路无事,顺利抵达。
来回水路必须经过宽广的菜子湖,菜子湖与嬉子湖两湖相通,属于枞阳县与桐城县共管水域。嬉子湖水域可以靠着岸边走,不怕风浪,而菜子湖必须穿湖而过。
老跑船的必须具备一项技能,就是要会观测天气,如果在湖中心遇上风浪袭来,会有翻船的可能。一般有经验的师傅都会经常观察天色,发现有起风的苗头,必须在河边的避风处暂时停留不能进湖,等风平浪静才能正常过湖。
偶尔也有突发的情况出现。有一次,李明他们家的船满载一船河沙行到湖中心的时候,天色突然变阴了。李明的父亲知道马上会有风浪来袭,赶紧招呼李明把船舱里的帆布拿出来,把帆布盖在沙子上,用细绳把帆布上的绳眼和船帮上的铁环牢牢系在一起,这样风浪刮过来的时候,水就会顺着帆布滚落,而不致船舱进水会过载倾覆。
李明刚把帆布扎好的功夫,顷刻间豆大的雨点就直砸下来,打得帆布啪啪直响,风也跟着刮起来了,船身随着风浪一起一落,不时地会有大块的水花从船舷的这边飘到了船的那边。第一次看见如此大风大浪的李明,内心涌上了一丝恐惧的感觉。幸亏帆布盖得及时,否则船舱大量进水船一摇晃,难免不会出事的。
此时正处湖心,宽阔的湖面哪里会有躲避风浪的地方,唯有继续向前穿过湖面,到达内河才算平安无事。李明站在船尾,看见父亲坚毅的眼神,目光里没有一丝慌乱,聚精会神的手扶舵把,尽量顺着风的方向前行,舵把还不能转动幅度过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翻船的危险。
好在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快接近内河的时候,风终于小了,李明的心里总算平静下来。
有时赶上连绵的中雨,随时会有风浪出现,这种情况下也是不能过湖的。会有很多路过的船家把船泊到一起,一般都是在内河的河口附近,然后上其中的一条船上来打扑克玩,船家大部分都是行船多年,互相早已经是老熟人了。
李明不会玩牌,大人们也不会招呼他,他无事的时候就喜欢躺在舱底,看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书。有从村里高中毕业的邻居家借来的高中语文和英语课本,还有一些在枞阳的书店买的杂志,比如《英语自学》,《辽宁青年》等,内心深处还是向往那遥不可及的大学校园。
船舱内的面积不很大,是吃住生活的地方。靠着外舱跟船舷相平的的地方,有个半封闭的小空间,李明的父亲晚上睡在这里,出舱脚一抬就出去了。
李明晚上睡觉就在船舱底部随便铺个被子就躺下了,船舱里是很干净的,进舱需要换拖鞋进来,夏天水上的夜晚倒也很是凉快。船上人家一般都是早睡早起,李明偶尔也会就着风灯看会儿书。
水上的生活,当然不比在岸上方便,一应琐事全都在水里解决,船上的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经见惯不惊。有的船上带有家属的,大家也无所顾忌的开着玩笑互相乐呵着。
有时船在枞阳停留时间较长的话,李明的父亲上别人家船上去玩了,李明也会上枞阳县城的街头去转转,目标当然是新华书店和邮政局书店,生活日用品都由他父亲采购的,他也不用操心。
单调而枯燥的生活,李明感到了一丝厌倦。第二年就由母亲上船陪伴他父亲了,李明由此结束了他的水上生活。
李明始终忘不了心中的那个梦想,多年后终于通过自学拿到了大专毕业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