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韵凝看着棺木里这张被入殓师修整过的脸,再无一丝记忆中的狰狞,而是充满着安静,甚至有些祥和。此时,心中对此人的一切怨恨,瞬间消失殆尽。赵韵凝深深地鞠了一躬,眼泪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躺在棺木中的这个人,是赵韵凝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姓王,名字着实忘记了。享年仅仅六十一岁。
大抵说起“老师”这个词汇,总是令人想起诸如“桃李满天下”“园丁”“循循善诱”这类的溢美之词。可在赵韵凝的心里,老师是和普通人划等号的,那些美好的词汇通常与普通人不是那么搭界。赵韵凝知道,这个观点表达出来,会让无数人喷出无数的吐沫星子。“白眼狼”“不尊师重道”“不懂感恩”等等,诸多帽子会毫不留情地砸过来。胆小的人被这样的攻击吓得再不敢颇有微词,好在赵她从小就胆大。
赵韵凝对“老师”的看法最重要源于两个人:一个是她母亲,七十年代“抗大小学”的小学教师;一个就是躺在棺木里的王老师,听说她在赵韵凝毕业后,还当了那个小学的小学校长。
无论是在“抗大”小学,还是后来上了正式的小学,赵韵凝在四年级前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她的作文,一直是被班主任老师当范文让同学们学习的。谁知到了四年级,王老师当了她的班主任,一切都变了。在这个老师眼里,她不再是一个乖巧的好女孩,更不是一个好学生。有一次,王老师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将赵韵凝一篇无论是她母亲还是同学都认为非常好的作文撕个粉碎,狰狞地喊:“这是什么作文!”。赵韵凝望着那张布满横肉扭曲的面孔,和眉毛一颤一颤地抖动,咬紧嘴唇,一声没吭,收拾书包就回了家。
第二天,赵韵凝的母亲来到学校,当着四年组所有老师的面,指着王老师的鼻子,毫不留情地责问:“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对我女儿,不就是因为我教你儿子时经常找你吗!为什么找你你不清楚?你儿子上课不听讲,偷别的同学文具,下课打架骂人,甚至用小刀划坏别的同学衣服。现在看来你儿子这样完全就是你的原因,我女儿不用你教了,我真怕你这把我女儿教坏了!”
于是,四年级的下半年,赵韵凝是自己在家自学的。从此,“老师”这个曾经很伟大的字眼,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失去了光辉。
王老师过世的消息,是葬礼前一天同学告诉她的。同学本来以为赵韵凝是不会参加葬礼的,可赵韵凝说,如今这年纪,早就理解王老师当年的行为了,老师毕竟也是母亲。
参加完葬礼,同学们纷纷议论,王老师过世和她儿子被判十年徒刑有关。她那个省公安厅处长的丈夫,运用若干关系、白搭了不少金钱,也没保住儿子。
这时候的赵韵凝已经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