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0
分享

宾山是个老地名

宾山是如东县城掘港镇旧名。宾山本来不是这个宾字,应该在宾字前面加一个虫字偏傍,因为字典里没有这个字,电脑又打不出,故现在多改用宾山作代了。

在我的童年,宾山最早是以一种传说出现的。

为什么叫宾山?因为这里地处南黄海边,古称扶海洲,海产品文蛤(壳)堆积如山,故有了宾山。在我的记忆中,这里还有一座土山,叫做“掘港土山”,曾是国民党守备部队的指挥中心。土山四面环水,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国民党部队在土山上修筑了大量的明碉暗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194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头子王宗林率部在此负隅顽抗。新四军发起第四次围攻(前三次都无功而返),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近两千人在此地阵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王宗林仍拒不投降。解放军战士以身上捆绑手榴弹作武器,炸开血路,最终攻下土山,歼灭国民党军队二十一师留守部队及“自卫队”。掘港解放后,掘港、掘东地区万余群众涌上土山,平毁敌工事,连续10多天,终将高出地面3丈多高的土山夷为平地。

我的出生地在宾山西北100多里,距如皋县城却比较近,最早去的县城也是如皋,后来才去了宾山,所以,一直将宾山作为一个传说。 当然,宾山的故事的确是挺多的。

春秋时期,宾山地处扶海洲,至东晋时与大陆相连接。隋朝时因“掘沟运河”,宾山便有了新地名“掘港”。隋时,这条运河连通黄海和古运盐河到达扬州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全国分为十道,掘港地属淮南道广陵郡,为淮南煎盐场亭(掘港亭)。至五代时掘港已成为全国著名盐场。清代,掘港场成为盐、棉、米、茧“四白”集散中心,一度有“小扬州”之美誉。民国年间设掘港市、掘港区,新中国成立后设掘港镇人民公社,为如东县政府所在地。

今如东县城南端,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那是如东佛教名刹——国清寺掘港国清寺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寺院的布局参照了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建筑风格。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随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来到中国,求法巡礼,曾拜谒国清寺,瞻礼道场,参拜祖师,在寺中住歇半月有余。回国后,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多处提及掘港国清寺,由此可见其与日本天台宗的交往源远流长。后国清寺曾遭战火毁损,今日国清寺系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寺名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

文化名城往往都带有某些传说,如东也是有传说的地方。相传八仙过海前,遇雾怪,吐出漫天大雾,一时无法冲破雾网,只得停滞于扶海洲前。一渔郎告诉前来问询的何仙姑:蓬莱此去三千里,子夜雾怪瞌睡升明月。”原来,这雾怪每到半夜时会瞌睡半个时辰。八仙便于半夜突袭,刺死雾怪,为民除害。仙姑见渔郎聪慧俊美顿生怜爱之心,有意考考他:“渔郎啊,你可知我们站的地方叫什么?”渔郎摇头,何仙姑说道:“我出一个迷你猜,就知道了——与郎好似旧相识,驾云西辞赴蓬莱。”渔郎正沉思,恰遇如来佛祖东行,立时醒悟过来,脱口而出:“如东。”原来,何仙姑出的是会意藏字谜,“好似”解为“如”“西辞”即向“东”恰遇如来佛祖从西天到东土来,不也是“如东”吗?渔郎遂请来能工巧匠刻下“如来东临”的巨碑谢恩。于是,古老的宾山,在更名掘港之后,又有了如东之名。

相传,这里的老人只要在“如来东临”碑前焚九柱香,再拜一拜,就能长命百岁。青年男女只要在此碑下拜上两拜,点香八柱,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人。小孩在此碑前拜上三拜,就能劫除病灾,学业长进。

难怪如东县久负长寿之乡和教育之乡之盛名。

如东东临南黄海,以海鲜之乡著称,特别是如东的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花蛤”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路吃尽人间美味。一日来到扬州,知府大人一时想不出什么美味佳肴,一位如东籍师爷献计:“大人,我家乡的海边出产一种又鲜又嫩的文蛤,其味雅而不俗,可以寻一点来让皇上品尝。”知府听了,十分高兴,立即派人快马置办。掌勺师以文蛤烩冬瓜,将冬瓜数片削成弯月形状。玉碗中,清烟袅袅,一颗颗文蛤似珍珠一样,在水中嬉戏,仿佛抬头望着水中初月倒影。乾隆帝被眼前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着迷,口中饱享鲜美无比的海味,咂嘴道:“此鲜只应天宫有,人间能得几回尝。”乾隆皇帝一边吟诗赞道,一边唤来师爷,问这是什么菜,师爷答道:“回皇上话,此为海珠恋月。”乾隆龙颜大悦,“好一个海珠恋月,真乃天下第一鲜也。”兴之所致,便命师爷取文房四宝来,挥笔写下了“天下第一鲜”五个大字。由此,如东文蛤扬名天下。

古镇掘港的老街,曾是志士仁人的青睐之地。墨客骚人,多会于此,诗酒唱酬,雅韵十足,唐代淮南黜陟使李承实驻守修筑皇岸捍海,宋朝兴化令范仲淹修堤,留下“范公堤”史迹;掘港又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早年的的抗倭御侮,到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街数度金戈铁马,将士云集。陈毅陶勇张震东梁灵光、姬鹏飞等名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掘港老街又是经济发展,革固鼎新的见证人,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曾于此设署处理垦殖事务,当地围海造田,兴办实业当由此始。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如东尚属一个农业大县,他们将种植棉花作为全县农村经营的重要经济项目,“两夺皮棉百万担”之举轰动全国。九十年代,如东人举全县之力自发开发洋口港,正是这一伟大创举,让如东有了今日的辉煌,正如一曲《东方之港》唱道:“天蓝蓝,海蓝蓝,洋口的风也蓝蓝,相约如东之东,牵手黄海之南。蜿蜒的范公堤,沧桑着岁月,远古的长江口,依稀着浪漫。啊,我家乡的东方之港,啊,我依恋的黄海之湾。情依然,爱依然,我心如歌也依然。……啊,我迎送,往来中国的船,啊,我祝福,飘向世界的帆。我祝福,飘向世界的帆……”今天,洋口港已成为一个国家级港口,成为南黄海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尽管我的家离如东县城比较远,但由于有亲戚在这里,又因为在单位工作,经常到县城办事,便有机会常在古镇上走走。于是熟悉了掘港的一条条街巷、一处处风景,以及历史地理、人文风情、民俗民风。走累了,就到人民公园或街上绿地坐坐,找一个茶楼歇歇脚,喝一杯闻名乡野的“如东天水茶”,顿时一身神清气爽。饿了,就在随处可见的如东特色餐馆点上几道特色菜,比如白煨竹蛏、铁板文蛤、清蒸梭子蟹、冷切羊肉、红烧狼山鸡、炝泥螺……尽情地领略地地道道的“如东味道”。

 就这样,一天天走、一次次逛,不知不觉中,当年的小城,已变成了如今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这里哪还有一点旧宾山的影子?如果说有,那就是国清寺了。在国清寺内,天王殿正中一尊大肚弥勒佛朝南而坐,坦胸露腹,开怀大笑。佛座两侧挂一幅对联,上书:“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咦,当今如东人,之所以有大度胸怀,迎八方商贾,引民众致富,社会和谐色,民间少纷争,或许与此风俗有关。  

如东地名,沿袭千年,宾山后面有掘港,掘港后面有如东。如今的如东城里,除了还有一座宾山小学,一条宾山路外,已经找不到一点宾山的影子。宾山真的成了一个传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