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31
分享

听祖父讲叔叔的故事

我们这代人是听故事长大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没有广播,没有报纸,没有电视,甚至连可读的书籍没有,因此,听故事成了孩子们的最大乐趣。

我常常缠着祖父讲故事。祖父没有文化,会讲的故事不多。听祖父说我的曾祖父倒是个文化人,但曾祖死得早,祖父便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大祖父会一些,但大祖父是生意人,没时间讲,即使讲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拐杖。

祖父给我唠叨得最多的是我叔叔的故事。

我叔叔是一位烈士,他是1948年在海门余东镇战斗中牺牲的,死时只有18岁。短短十八载,出生贫困家庭的孩子,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并不多,加上祖父不善表达,就更难出彩了。

我的祖母早逝,祖母病逝的时候,我的父亲8岁,叔叔只有3岁,我的姑母5个月,因为无法抚养姑母,祖父只好将她送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叔叔自幼与我父亲和我的祖父相依为命,祖父学了木匠手艺,白天去人家干活,晚上才回家,因此,父亲和叔叔两个人在家,生活倒很自由,只是常常一天吃两顿稀饭,当然谈不上读书上学。不过,叔叔聪明伶俐,且顽皮好学,时常跟着小伙伴们在学馆附近的地方玩耍或打猪草的叔叔,喜欢听先生给学生读课文,顽耍的时候,当听到学馆里的读书声,他便静下来,认真地听老师和学生读书,看学生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摇头晃脑地读,却背不出来,叔叔觉得好笑,因为叔叔已经记住了这些诗文。祖父说,叔叔虽然没有进过一天学堂,却记下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新四军东进以后,祖父加入了党组织,利用木匠的身份做掩护,为党组织做通工作。在祖父影响下,父亲和叔叔也积极要求革命。抗日战争结束,地方上搞“二五减租”运动,保卫胜利果实,大批参军,年仅16岁的叔叔也报名参加了地方武装,并很快就升到地方主力

我粘着祖父讲叔叔的故事但在祖父的故事里,只有小时候的叔叔和牺牲后叔叔的棺木,祖父没有战时叔叔的故事。得到叔叔牺牲的消息,村里派人跟祖父一起去余东将叔叔的棺木运回家。按照老家风俗,人死了做法事,必须由死者的儿女捧牌位,因为叔叔没有婚配,而我这个侄子还没有出生,谁来给叔叔捧牌位呢?姓吴的老村长毫不犹豫,为叔叔当了“孝子”。

我儿子好有福气,老村长可是村的头面人物呀,他那么大年纪了,还亲自为我儿子捧牌位咧!”这成了祖父一生的骄傲。

祖父告诉我,他问过附近几位跟叔叔一起参军的人,一位叫骆德芳的,他说:惟年(我叔叔的名字)勇敢啊!每次打仗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余东那一仗,敌人把据点建在桥头,桥面被封锁住了,我军架起浮桥攻城,惟年是第一批敢死队员,还没有冲到桥上倒下了,身上中了九颗子弹,九颗

骆德芳后来曾担任过乡党委书记。骆德芳的叙述很简单,但叔叔的英勇形象已经历历在目。

徐功华老人是叔叔小时候的伙伴和生前战友,复员回乡后,在一所学校炊事员。祖父跟他唠叨叔叔当兵打仗的事。功华老人说,惟年太辣皮(泼辣调皮的意思),也太好胜了,有好几仗他总是一个人摸到敌人炮楼底下,第一个冲进敌人炮楼。队伍上本来安排他去学医的,他不去,说做医生哪有打仗来得痛快!……“四八年打‘余东’那一仗,惟年所在的八连打冲锋,他参加了敢死队,上阵前还递给我一支烟,我的烟还没抽完,他已经倒在街巷里了……。”徐功华还跟祖父一起回忆过叔叔的形象:个头不高,圆脸,还像个孩子。“他太会打仗了,每次打仗前连长还要跟他聊聊,他总能给出一些好点子,连长称他是‘小诸葛’……”。

祖父所讲的叔叔的故事总是只鳞片爪,没有系统性。

叔叔一生没有留下照片,我家里只保存了一块叔叔的木牌位——“生于民国20年11月24日(笔者注:即公元1932年元旦,所以小名叫“年”),民国37年古历4月14日在余东战斗中牺牲,时年18岁,暂葬于海中区三星乡庙角镇。”廖廖数语,就囊括了叔叔的一生,我一直觉得文字对英雄太过吝啬。

通过查找终获悉关于余东战斗的史料:1948521日,华中九分区八团、九团和东南警卫团、富余区游击营发起对余东敌据点的进攻。敌人凭借运盐河负隅顽抗,我方几次强夺未遂。至第二天拂晓,我将士泅渡强夺北街,并攻入街道。至下午4解决战斗全歼国民党驻通东地区的自卫队600余人,俘500余人,缴大批武器、弹药。此,通东地区全境解放。战斗场面非常惨烈。

资料中没有公布我方伤亡情况,估计数字一定不小。

我曾想去看看叔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多少年过去了,那里还会有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吗?我在网上找关于“余东”的字条,里面有这样的记载:余东,位于海门市北部偏东,东与包场正余接壤,是最能代表通东文化的古镇。余东古称凤城……旧城区面积0.62平方公里,老街南北走向,长约800米,宽约3米,由2100余块石条铺设,街内店铺相接,两旁有盐店、堂子、十八弯等20多条弄巷。城河上有建于明清时期的保安、泰安两座石桥,保安桥上乾隆四年(西元1739年)修建的石碑依稀可辨。古镇内仍存有东岳庙、芙蓉池、文昌宫、崔桐故居等众多古迹,古镇被称作传承通东民俗风情和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令我遗憾的是,字条里没有任何关于战事的记载。叔叔牺牲的那一仗是在保安桥,还是在泰安桥?

有一点可以肯定,余东古镇是美丽的。这里如今已经建成了“华夏绣品第一镇”,我想,叔叔如果知道自己为之献身的地方是如此地美丽,当一定会安慰的吧。

祖父没有讲出更多关于叔叔的故事,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留下多少叔叔的文字记载,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叔叔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活了不过短短的17年(虚龄18岁),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人生的前17年又能给世界留下多少东西呢?不过,叔叔的一生虽短,它却记在他的老父亲心里,后来又记在他老兄弟我父亲的心里,今天又铭记在他侄儿我们的心里,一代代传承着。 

我曾在《如东县志》上找寻叔叔的名字,试图找到更多关于他的事迹,但是没有,烈士英名录里只有三个字——孙惟年,在他名字的前面和后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名字,在我蒙胧的眼中,他们抱成了一个团扑向共和国的敌人。叔叔在众多革命烈士中只是很普通的一位。

在祖国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面对美丽的神州和美好的生活,我想起叔叔,怀念叔叔。其实,在我心里,叔叔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那些没有名字又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故事的先烈们!

祖父给我讲叔叔的故事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今天回忆起来,却仿佛还在眼前。于是,我又将当年祖父讲给我的叔叔的故事讲给我的后人们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