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09
分享

路的变迁

暑假期间,妻子和小孙女一同从外地回来,我开车去南通兴东机场接她们,孙女儿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树木,拍着小手说:“爷爷你看,路边的树在向后倒呢,它们是在迎接我们吗?”

孙女儿的欢呼,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道路的变化,我一边开车一边跟她说起改革开放前后老家乡村道路的变迁。

我对孩子说,你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多么幸福,现在的家乡,交通四通八达,条条路都是硬质化,从家里出门就可以坐汽车,你可知道,40年前,乡下的路有多难走,我和你奶奶可是吃尽了因道路不畅交通不便的苦头。

1973年,妻子高中毕业后,在邻镇的一所农村小学任代课老师,那时候是什么路呀,狭窄不说,而且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不远就是一个缺口,路面上坑坑洼洼,十来里路程要走上1个多小时,岳父家省吃俭用为妻子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却常常是推着走,有时还要用肩膀扛,来回一趟总被搞得筋疲力尽,有好几次,走到半路上天下起雨来,只好将车子寄在路边的人家。那个年代,人们因道路问题,下雨天就不敢出门。老家人有一句关于出行的口头禅:“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就是老家道路的真实写照。

197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家乡的变化迅猛异常,改革开放给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袁庄乡村的路开始是十几年一个变化,接着是几年上一个台阶。上世纪80年代,袁庄镇去县城通上了砂石公路;90年代,公路拓宽了,砂石路面换成了柏油路面;21世纪初,袁庄境内修起了苴东线和角林线两条省道,人们出行更方面了,而且,海洋铁路也修到了我们镇。前年,横穿我镇的海启高速公路又开始修建……家乡人把最早通往县城的公路看成是一条致富路,也有人把它称为“脱贫路”。

新世纪以来,国家投资搞了一项惠民工程——村村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所有村庄都通上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解决了农村、城乡人们出行难,也打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现在的袁庄镇,不但村村都通了水泥路,通了客车,而且全镇农村户与户之间也都通上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看到家门口铺上水泥路,栽上树,又安装上路灯,人们从内心感激:“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国家惠民政策好!”。

一路走着说着,不知不觉汽车已经开进了孙庄村,进村的那段水泥路原本是3.5米宽的,前年又改造拓宽为 5米,车子走在上面不再为会车而担心,开起来特别爽,终于到了家门口,一看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妻子一边下车一边感慨地说,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是在40年前,我们从南通回来这100多里路少说也得四五个钟头!孙女激动地说:“爷爷,您讲的故事真好,以后我还想听您讲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听了孙女童声稚气的话语,我心头的喜悦更浓啦!

 家乡路的变迁,是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道路,在人们心中不仅仅只是通行的功能,它更承载了人们昨天的梦想,寄托着人们明天的希望。我默默祝福脚下的路,伴随着家乡人走向富裕的脚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越变越宽,越变越便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