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14
分享

那时的冬天

劳动是乡下人冬天里最好的取暖方法。与其在家里拢着袖子挨冻,不如找点活儿干,“冷天冻不死出力人”,因此,冬天的乡下虽是闲季,却处处呈现出热闹的劳动场景。

扒河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河泥是庄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乡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只,一条小木船两个人(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个人),一个人站船头,一个人站船尾,小船在结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哗一声,罱子入水,罱、夹,罱、夹,几个回合之后,罱子猛地一提,叭一声,河泥被甩进船仓,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摇出一河涟漪,也摇出两岸一连声的啪啪水声。

小船装满了,罱泥人将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预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称“二坞子”。从罱泥船向二坞子里上河泥是一项费力气的活儿,人立于船头,手握抄瓢(一种专用抄泥工具),从船上抄上河泥,使劲向“二坞子”里一甩,“叭”一声,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响……,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样子很好玩,但半天下来,手臂必然是酸痛难忍,唯其经过长期历练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坞子里的河泥要待沉淀一段时间凝固后,再由人们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数记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两个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种方法是车沟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车,将河塘里的水车净(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后扒。河塘里的水抽净后,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后,在沟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劳力们,分成若干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将河泥分送到地里去。这种方法最适合数九寒冬,虽然是冰天雪地,因为人多气氛浓,人们一点不觉得冷,身处河底的人甚至热得脱去棉衣,裤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还是车沟塘,都能弄到鱼。生产队老罱泥的徐二是个富农,隆冬天气里罱河泥这种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属,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网,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鱼,他常将这份额外收获送给左邻右舍们,因此,他在那个“成分论”的年代少受了许多罪。生产队长家的孩子多,孩子们嘴馋,徐二就常送些鱼给他。不知怎么回事,会计与徐二较上了劲,他揭发徐二,说他的送鱼行为是腐蚀拉拢干部,又揭发队长包庇富农分子,要批队长这个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事情闹到大队革委会,但是却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经会计调查发现,原来革委会主任也没少吃徐二的“细鱼”,再查,又发现全队除了他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徐二的“细鱼”,会计恨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车沟塘更能捉到鱼,因为,河塘里的水被车干了,鱼们就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底,特别是那些鲫鱼鳊鱼,它们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挣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响,仿佛是招呼人们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鱼,它们早就钻进了深深的淤泥里,据一些“老渔夫”们说,黑鱼钻在淤泥下,半年都不会死。但是在挖河泥时,却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终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声。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打木柴

冬天到了,蒸馒头的日子也就临近了。蒸馒头讲究火工,也就需要上好的柴火,那就劈呗。但是,乡人却把劈木柴叫做打,打木柴。

杨木是最好的打笼锅材料。河边上有一棵老杨树,请人锯倒抬回家,放在场院里,锯成数段,日晒风吹,过些天,到人家借一把十字锛——劈木柴。西场的锁儿每年都会来帮我家劈木柴,说是帮我,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将劈木柴当成了一种游戏,一次玩耍,一次表现。

我在场院中央,架起了杨木树段儿,挥起大锛猛地一砍,嘎——,没开,大锛被木柴咬住了,拔又拔不动,举又举不起来,我正干着急,锁儿来了。锁儿虽然只比我大了3岁,却很有力,他将大锛连同树段儿一齐高高举起来,使劲砍下去,一次,两次,……嘎喳一声,木柴终于分成两半。劈木柴的时候,锁儿往往脱得只穿一件小褂。

在行的人,打木柴是不会连续干的,那样太累人,他们总是劈上一阵休息一下,也就是,当身上热乎了,出汗了,就去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觉得身子冷了,就再去劈上一阵。在打木柴的场合一般不分你我,过路的邻居,如果冷了,见有打木柴的工具在,不用招呼,走过来劈上几家伙,屋子里的人听到嗵嗵的声音,隔窗叫道:“嗨,别打光了,到时候我嫌冷了咋办!

冬天打木柴,的确是一项不错的健身和取暖方式。

扒鱼

冬天的鱼儿被冻得行动迟缓,它们常常会躲进河坎下的柴洞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扒鱼。

扒鱼的工具是一种小扒网。扒网的网口一般用厚竹板(后来有铁质网口)制成,一支竹篙作柄,两个环形的腿,一个固定柄,一个固定网,扒鱼时,扒网前移,网被甩在后面,正好成为一个口袋。

一个冬天的黄昏,三叔叫我跟他一起去扒鱼。我看天上正刮着尖厉的西北风,不想去,我说我没有扒网。三叔说,不用,你只管跟着我,帮我背鱼富子(一种扁形小口大肚竹篓)就行。三叔又吩咐我穿件旧点的衣裳。

三叔是我的本家堂叔,生日只比我早五六个月,这年都只十三四岁。因为我俩年纪差不多,所以说话常常没大没小的。三叔今天的装束非常农民:头上扣一顶老头帽,上身穿一件深灰色棉袄,腰间拿草绳子一束,青蓝布裤子的膝盖上对称补着两块大补钉。当然,我跟他的形象也差不多,只是上下颜色对调了一下。

三叔并不急着下沟扒鱼,他说是要找个水不多的沟塘。水少了,鱼就没处逃。三叔总是自以为是,生怕我不懂这些最简单的常识。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每次他这样说,我总是装得恍然大悟的样子,让他更加自以为是。

我们终于来到一条小河上。三叔先悄悄跑到水边观察一下动静,说有鱼。接着,他叫我趴在岸边上,盯着小河北边某户人家,说你看见有人出来了,就赶紧给我发信号。

哦,原来三叔是来偷扒人家鱼塘里的鱼。

三叔扒鱼的技术果然娴熟,但见他将扒网向河心一抛,握住竹篙使劲地朝自己的怀里拉,三下两下,扒网就已经来到脚下,接着,猛地将扒网朝上一扒,“哗啦”一声,扒网上了岸。只见网兜里有鱼在水草里拱着闹腾着,有小鲫鱼、小昂刺、鰟鮍、小虾等等,三叔当然来不及拾,他叫我快去捡鱼,他继续扒……

鱼塘毕竟有人管着,里面的鱼就是多。不一会儿,三叔的富子就装不下了,那户人家依然没有人出现。三叔还想扒一会,我说不行,我的手冻麻了。不知是觉得今天扒鱼的行为属于偷还是因为天太冷,尽管在朝南的河坡上,我还是浑身直抖索,连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三叔却说他热得要命,衣服都快淌湿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简直跟泥猴差不多,网上的泥水,脚下的泥水。难怪他要穿一身破旧衣服。我当然也是两手泥巴,一身鱼腥。

三叔得意得哼起歌子来。三叔的嗓子不好,且五音不全,但我还是听出来了,他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富子装好了,我蹲在河边洗手,听三叔忽然不唱了,我说,你唱呀,记不得了吧,下一句是“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怎么不唱了!但是,还是没有三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啊,原来是鱼塘的主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里。

鱼塘主人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正担任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这时想逃是逃不掉的。副组长背着两只手,不急不慢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报到大队革委会去?我忽然想到三叔家的成分不好,他是很不愿意捅到革委会去的,一个“偷”字他背不起。但是三叔的头脑转得快,他只朝我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他忽然说是我叫他来扒鱼的。副组长似乎到这时才看到了我。呵呵,是大林啊,你说这我会相信是吗?我们大林会干这种事吗?他又转眼盯着三叔。我看了三叔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副组长并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将扒的鱼倒走了,临走时还拿出四条不算太小的鲫鱼递给我,说:“大林难得到这里来,这个算是叔送你的。”

后来,三叔一直没有提起这次扒鱼的事,没有怪我望风不力,我也没有怪他让我背这个“偷”名。

打麻雀

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人没玩过鲁迅小时候打麻雀的经历。在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将竹筛倒扣在地上,竹筛下洒些碎米粒,人躲到不远处盯着,当觅食的麻雀跳跃着钻进竹筛的时候,猛地一拉,竹筛轰然倒下,逮住里面的麻雀。如此而已。

这个太简单了,有点小儿科,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打麻雀方法。

有一段时间,邻家小叔和几个人晚上拿上手电筒,神秘兮兮地出去,我想跟着去看他们干什么,祖父不让我说,说外面太冷了。后来我听说,他们这是去捉麻雀卖钱。用手电筒怎么捉麻雀?我更加好奇。

又听说了,一只麻雀能卖两角钱呢!这对于一个劳动日只值几角钱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

用手电筒捉麻雀最有把握的是在严冬的深夜。

一个刮着西北风,且飞着雪花的夜晚,我盯上了小叔,让他带我去捉麻雀,祖父见我铁定了要去,只得让我多穿了些衣服,又一再嘱咐小叔要照顾好我。行前小叔要我答应不乱跑,到时不准出声等等,我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几个人来到一户人家的竹园里,竹园里的竹子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给寒冷又营造了更强烈的氛围。小叔将手电筒对着屋檐下一照,就见有几只麻雀瑟瑟地缩在那里,在强烈的光束下,麻雀们睁不开眼睛,一只只老老实实地等待着束手就擒。

这种打麻雀的方法通常是“一锅端”,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统统入笼。倒霉的麻雀啊,一家子本来团聚在一起,做着甜美的梦,可怜一转眼就遭到“灭门”。我很同情麻雀,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小叔他们会到竹园里捉麻雀。他们预先用网将竹园围起来,然后拿电筒在竹园里乱照,又猛烈地摇晃竹子,鸟儿们受到惊吓,在竹园里乱窜乱撞,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自投了罗网。这种手段,不仅仅捉到麻雀,还能捉到白头翁、灰喜鹊之类大些的鸟儿。

打麻雀的冬夜会让人兴奋,虽然寒风从衣领口将身体吹了个透,虽然竹子上掉下雪粒或水滴从脖领处灌下去,一阵钻心的凉,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我只是觉得这种捉麻雀的手段太过残忍,后来便没有再跟他们去。

劳动是乡下人冬天里最好的取暖方法。与其在家里拢着袖子挨冻,不如找点活儿干,“冷天冻不死出力人”,因此,冬天的乡下虽是闲季,却处处呈现出热闹的劳动场景。

扒河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河泥是庄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乡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只,一条小木船两个人(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个人),一个人站船头,一个人站船尾,小船在结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哗一声,罱子入水,罱、夹,罱、夹,几个回合之后,罱子猛地一提,叭一声,河泥被甩进船仓,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摇出一河涟漪,也摇出两岸一连声的啪啪水声。

小船装满了,罱泥人将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预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称“二坞子”。从罱泥船向二坞子里上河泥是一项费力气的活儿,人立于船头,手握抄瓢(一种专用抄泥工具),从船上抄上河泥,使劲向“二坞子”里一甩,“叭”一声,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响……,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样子很好玩,但半天下来,手臂必然是酸痛难忍,唯其经过长期历练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坞子里的河泥要待沉淀一段时间凝固后,再由人们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数记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两个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种方法是车沟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车,将河塘里的水车净(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后扒。河塘里的水抽净后,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后,在沟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劳力们,分成若干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将河泥分送到地里去。这种方法最适合数九寒冬,虽然是冰天雪地,因为人多气氛浓,人们一点不觉得冷,身处河底的人甚至热得脱去棉衣,裤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还是车沟塘,都能弄到鱼。生产队老罱泥的徐二是个富农,隆冬天气里罱河泥这种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属,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网,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鱼,他常将这份额外收获送给左邻右舍们,因此,他在那个“成分论”的年代少受了许多罪。生产队长家的孩子多,孩子们嘴馋,徐二就常送些鱼给他。不知怎么回事,会计与徐二较上了劲,他揭发徐二,说他的送鱼行为是腐蚀拉拢干部,又揭发队长包庇富农分子,要批队长这个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事情闹到大队革委会,但是却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经会计调查发现,原来革委会主任也没少吃徐二的“细鱼”,再查,又发现全队除了他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徐二的“细鱼”,会计恨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车沟塘更能捉到鱼,因为,河塘里的水被车干了,鱼们就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底,特别是那些鲫鱼鳊鱼,它们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挣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响,仿佛是招呼人们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鱼,它们早就钻进了深深的淤泥里,据一些“老渔夫”们说,黑鱼钻在淤泥下,半年都不会死。但是在挖河泥时,却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终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声。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打木柴

冬天到了,蒸馒头的日子也就临近了。蒸馒头讲究火工,也就需要上好的柴火,那就劈呗。但是,乡人却把劈木柴叫做打,打木柴。

杨木是最好的打笼锅材料。河边上有一棵老杨树,请人锯倒抬回家,放在场院里,锯成数段,日晒风吹,过些天,到人家借一把十字锛——劈木柴。西场的锁儿每年都会来帮我家劈木柴,说是帮我,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将劈木柴当成了一种游戏,一次玩耍,一次表现。

我在场院中央,架起了杨木树段儿,挥起大锛猛地一砍,嘎——,没开,大锛被木柴咬住了,拔又拔不动,举又举不起来,我正干着急,锁儿来了。锁儿虽然只比我大了3岁,却很有力,他将大锛连同树段儿一齐高高举起来,使劲砍下去,一次,两次,……嘎喳一声,木柴终于分成两半。劈木柴的时候,锁儿往往脱得只穿一件小褂。

在行的人,打木柴是不会连续干的,那样太累人,他们总是劈上一阵休息一下,也就是,当身上热乎了,出汗了,就去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觉得身子冷了,就再去劈上一阵。在打木柴的场合一般不分你我,过路的邻居,如果冷了,见有打木柴的工具在,不用招呼,走过来劈上几家伙,屋子里的人听到嗵嗵的声音,隔窗叫道:“嗨,别打光了,到时候我嫌冷了咋办!

冬天打木柴,的确是一项不错的健身和取暖方式。

扒鱼

冬天的鱼儿被冻得行动迟缓,它们常常会躲进河坎下的柴洞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扒鱼。

扒鱼的工具是一种小扒网。扒网的网口一般用厚竹板(后来有铁质网口)制成,一支竹篙作柄,两个环形的腿,一个固定柄,一个固定网,扒鱼时,扒网前移,网被甩在后面,正好成为一个口袋。

一个冬天的黄昏,三叔叫我跟他一起去扒鱼。我看天上正刮着尖厉的西北风,不想去,我说我没有扒网。三叔说,不用,你只管跟着我,帮我背鱼富子(一种扁形小口大肚竹篓)就行。三叔又吩咐我穿件旧点的衣裳。

三叔是我的本家堂叔,生日只比我早五六个月,这年都只十三四岁。因为我俩年纪差不多,所以说话常常没大没小的。三叔今天的装束非常农民:头上扣一顶老头帽,上身穿一件深灰色棉袄,腰间拿草绳子一束,青蓝布裤子的膝盖上对称补着两块大补钉。当然,我跟他的形象也差不多,只是上下颜色对调了一下。

三叔并不急着下沟扒鱼,他说是要找个水不多的沟塘。水少了,鱼就没处逃。三叔总是自以为是,生怕我不懂这些最简单的常识。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每次他这样说,我总是装得恍然大悟的样子,让他更加自以为是。

我们终于来到一条小河上。三叔先悄悄跑到水边观察一下动静,说有鱼。接着,他叫我趴在岸边上,盯着小河北边某户人家,说你看见有人出来了,就赶紧给我发信号。

哦,原来三叔是来偷扒人家鱼塘里的鱼。

三叔扒鱼的技术果然娴熟,但见他将扒网向河心一抛,握住竹篙使劲地朝自己的怀里拉,三下两下,扒网就已经来到脚下,接着,猛地将扒网朝上一扒,“哗啦”一声,扒网上了岸。只见网兜里有鱼在水草里拱着闹腾着,有小鲫鱼、小昂刺、鰟鮍、小虾等等,三叔当然来不及拾,他叫我快去捡鱼,他继续扒……

鱼塘毕竟有人管着,里面的鱼就是多。不一会儿,三叔的富子就装不下了,那户人家依然没有人出现。三叔还想扒一会,我说不行,我的手冻麻了。不知是觉得今天扒鱼的行为属于偷还是因为天太冷,尽管在朝南的河坡上,我还是浑身直抖索,连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三叔却说他热得要命,衣服都快淌湿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简直跟泥猴差不多,网上的泥水,脚下的泥水。难怪他要穿一身破旧衣服。我当然也是两手泥巴,一身鱼腥。

三叔得意得哼起歌子来。三叔的嗓子不好,且五音不全,但我还是听出来了,他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富子装好了,我蹲在河边洗手,听三叔忽然不唱了,我说,你唱呀,记不得了吧,下一句是“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怎么不唱了!但是,还是没有三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啊,原来是鱼塘的主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里。

鱼塘主人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正担任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这时想逃是逃不掉的。副组长背着两只手,不急不慢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报到大队革委会去?我忽然想到三叔家的成分不好,他是很不愿意捅到革委会去的,一个“偷”字他背不起。但是三叔的头脑转得快,他只朝我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他忽然说是我叫他来扒鱼的。副组长似乎到这时才看到了我。呵呵,是大林啊,你说这我会相信是吗?我们大林会干这种事吗?他又转眼盯着三叔。我看了三叔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副组长并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将扒的鱼倒走了,临走时还拿出四条不算太小的鲫鱼递给我,说:“大林难得到这里来,这个算是叔送你的。”

后来,三叔一直没有提起这次扒鱼的事,没有怪我望风不力,我也没有怪他让我背这个“偷”名。

打麻雀

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人没玩过鲁迅小时候打麻雀的经历。在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将竹筛倒扣在地上,竹筛下洒些碎米粒,人躲到不远处盯着,当觅食的麻雀跳跃着钻进竹筛的时候,猛地一拉,竹筛轰然倒下,逮住里面的麻雀。如此而已。

这个太简单了,有点小儿科,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打麻雀方法。

有一段时间,邻家小叔和几个人晚上拿上手电筒,神秘兮兮地出去,我想跟着去看他们干什么,祖父不让我说,说外面太冷了。后来我听说,他们这是去捉麻雀卖钱。用手电筒怎么捉麻雀?我更加好奇。

又听说了,一只麻雀能卖两角钱呢!这对于一个劳动日只值几角钱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

用手电筒捉麻雀最有把握的是在严冬的深夜。

一个刮着西北风,且飞着雪花的夜晚,我盯上了小叔,让他带我去捉麻雀,祖父见我铁定了要去,只得让我多穿了些衣服,又一再嘱咐小叔要照顾好我。行前小叔要我答应不乱跑,到时不准出声等等,我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几个人来到一户人家的竹园里,竹园里的竹子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给寒冷又营造了更强烈的氛围。小叔将手电筒对着屋檐下一照,就见有几只麻雀瑟瑟地缩在那里,在强烈的光束下,麻雀们睁不开眼睛,一只只老老实实地等待着束手就擒。

这种打麻雀的方法通常是“一锅端”,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统统入笼。倒霉的麻雀啊,一家子本来团聚在一起,做着甜美的梦,可怜一转眼就遭到“灭门”。我很同情麻雀,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小叔他们会到竹园里捉麻雀。他们预先用网将竹园围起来,然后拿电筒在竹园里乱照,又猛烈地摇晃竹子,鸟儿们受到惊吓,在竹园里乱窜乱撞,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自投了罗网。这种手段,不仅仅捉到麻雀,还能捉到白头翁、灰喜鹊之类大些的鸟儿。

打麻雀的冬夜会让人兴奋,虽然寒风从衣领口将身体吹了个透,虽然竹子上掉下雪粒或水滴从脖领处灌下去,一阵钻心的凉,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我只是觉得这种捉麻雀的手段太过残忍,后来便没有再跟他们去。劳动是乡下人冬天里最好的取暖方法。与其在家里拢着袖子挨冻,不如找点活儿干,“冷天冻不死出力人”,因此,冬天的乡下虽是闲季,却处处呈现出热闹的劳动场景。

扒河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河泥是庄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乡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只,一条小木船两个人(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个人),一个人站船头,一个人站船尾,小船在结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哗一声,罱子入水,罱、夹,罱、夹,几个回合之后,罱子猛地一提,叭一声,河泥被甩进船仓,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摇出一河涟漪,也摇出两岸一连声的啪啪水声。

小船装满了,罱泥人将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预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称“二坞子”。从罱泥船向二坞子里上河泥是一项费力气的活儿,人立于船头,手握抄瓢(一种专用抄泥工具),从船上抄上河泥,使劲向“二坞子”里一甩,“叭”一声,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响……,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样子很好玩,但半天下来,手臂必然是酸痛难忍,唯其经过长期历练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坞子里的河泥要待沉淀一段时间凝固后,再由人们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数记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两个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种方法是车沟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车,将河塘里的水车净(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后扒。河塘里的水抽净后,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后,在沟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劳力们,分成若干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将河泥分送到地里去。这种方法最适合数九寒冬,虽然是冰天雪地,因为人多气氛浓,人们一点不觉得冷,身处河底的人甚至热得脱去棉衣,裤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还是车沟塘,都能弄到鱼。生产队老罱泥的徐二是个富农,隆冬天气里罱河泥这种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属,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网,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鱼,他常将这份额外收获送给左邻右舍们,因此,他在那个“成分论”的年代少受了许多罪。生产队长家的孩子多,孩子们嘴馋,徐二就常送些鱼给他。不知怎么回事,会计与徐二较上了劲,他揭发徐二,说他的送鱼行为是腐蚀拉拢干部,又揭发队长包庇富农分子,要批队长这个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事情闹到大队革委会,但是却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经会计调查发现,原来革委会主任也没少吃徐二的“细鱼”,再查,又发现全队除了他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徐二的“细鱼”,会计恨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车沟塘更能捉到鱼,因为,河塘里的水被车干了,鱼们就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底,特别是那些鲫鱼鳊鱼,它们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挣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响,仿佛是招呼人们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鱼,它们早就钻进了深深的淤泥里,据一些“老渔夫”们说,黑鱼钻在淤泥下,半年都不会死。但是在挖河泥时,却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终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声。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打木柴

冬天到了,蒸馒头的日子也就临近了。蒸馒头讲究火工,也就需要上好的柴火,那就劈呗。但是,乡人却把劈木柴叫做打,打木柴。

杨木是最好的打笼锅材料。河边上有一棵老杨树,请人锯倒抬回家,放在场院里,锯成数段,日晒风吹,过些天,到人家借一把十字锛——劈木柴。西场的锁儿每年都会来帮我家劈木柴,说是帮我,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将劈木柴当成了一种游戏,一次玩耍,一次表现。

我在场院中央,架起了杨木树段儿,挥起大锛猛地一砍,嘎——,没开,大锛被木柴咬住了,拔又拔不动,举又举不起来,我正干着急,锁儿来了。锁儿虽然只比我大了3岁,却很有力,他将大锛连同树段儿一齐高高举起来,使劲砍下去,一次,两次,……嘎喳一声,木柴终于分成两半。劈木柴的时候,锁儿往往脱得只穿一件小褂。

在行的人,打木柴是不会连续干的,那样太累人,他们总是劈上一阵休息一下,也就是,当身上热乎了,出汗了,就去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觉得身子冷了,就再去劈上一阵。在打木柴的场合一般不分你我,过路的邻居,如果冷了,见有打木柴的工具在,不用招呼,走过来劈上几家伙,屋子里的人听到嗵嗵的声音,隔窗叫道:“嗨,别打光了,到时候我嫌冷了咋办!

冬天打木柴,的确是一项不错的健身和取暖方式。

扒鱼

冬天的鱼儿被冻得行动迟缓,它们常常会躲进河坎下的柴洞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扒鱼。

扒鱼的工具是一种小扒网。扒网的网口一般用厚竹板(后来有铁质网口)制成,一支竹篙作柄,两个环形的腿,一个固定柄,一个固定网,扒鱼时,扒网前移,网被甩在后面,正好成为一个口袋。

一个冬天的黄昏,三叔叫我跟他一起去扒鱼。我看天上正刮着尖厉的西北风,不想去,我说我没有扒网。三叔说,不用,你只管跟着我,帮我背鱼富子(一种扁形小口大肚竹篓)就行。三叔又吩咐我穿件旧点的衣裳。

三叔是我的本家堂叔,生日只比我早五六个月,这年都只十三四岁。因为我俩年纪差不多,所以说话常常没大没小的。三叔今天的装束非常农民:头上扣一顶老头帽,上身穿一件深灰色棉袄,腰间拿草绳子一束,青蓝布裤子的膝盖上对称补着两块大补钉。当然,我跟他的形象也差不多,只是上下颜色对调了一下。

三叔并不急着下沟扒鱼,他说是要找个水不多的沟塘。水少了,鱼就没处逃。三叔总是自以为是,生怕我不懂这些最简单的常识。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每次他这样说,我总是装得恍然大悟的样子,让他更加自以为是。

我们终于来到一条小河上。三叔先悄悄跑到水边观察一下动静,说有鱼。接着,他叫我趴在岸边上,盯着小河北边某户人家,说你看见有人出来了,就赶紧给我发信号。

哦,原来三叔是来偷扒人家鱼塘里的鱼。

三叔扒鱼的技术果然娴熟,但见他将扒网向河心一抛,握住竹篙使劲地朝自己的怀里拉,三下两下,扒网就已经来到脚下,接着,猛地将扒网朝上一扒,“哗啦”一声,扒网上了岸。只见网兜里有鱼在水草里拱着闹腾着,有小鲫鱼、小昂刺、鰟鮍、小虾等等,三叔当然来不及拾,他叫我快去捡鱼,他继续扒……

鱼塘毕竟有人管着,里面的鱼就是多。不一会儿,三叔的富子就装不下了,那户人家依然没有人出现。三叔还想扒一会,我说不行,我的手冻麻了。不知是觉得今天扒鱼的行为属于偷还是因为天太冷,尽管在朝南的河坡上,我还是浑身直抖索,连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三叔却说他热得要命,衣服都快淌湿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简直跟泥猴差不多,网上的泥水,脚下的泥水。难怪他要穿一身破旧衣服。我当然也是两手泥巴,一身鱼腥。

三叔得意得哼起歌子来。三叔的嗓子不好,且五音不全,但我还是听出来了,他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富子装好了,我蹲在河边洗手,听三叔忽然不唱了,我说,你唱呀,记不得了吧,下一句是“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怎么不唱了!但是,还是没有三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啊,原来是鱼塘的主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里。

鱼塘主人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正担任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这时想逃是逃不掉的。副组长背着两只手,不急不慢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报到大队革委会去?我忽然想到三叔家的成分不好,他是很不愿意捅到革委会去的,一个“偷”字他背不起。但是三叔的头脑转得快,他只朝我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他忽然说是我叫他来扒鱼的。副组长似乎到这时才看到了我。呵呵,是大林啊,你说这我会相信是吗?我们大林会干这种事吗?他又转眼盯着三叔。我看了三叔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副组长并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将扒的鱼倒走了,临走时还拿出四条不算太小的鲫鱼递给我,说:“大林难得到这里来,这个算是叔送你的。”

后来,三叔一直没有提起这次扒鱼的事,没有怪我望风不力,我也没有怪他让我背这个“偷”名。

打麻雀

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人没玩过鲁迅小时候打麻雀的经历。在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将竹筛倒扣在地上,竹筛下洒些碎米粒,人躲到不远处盯着,当觅食的麻雀跳跃着钻进竹筛的时候,猛地一拉,竹筛轰然倒下,逮住里面的麻雀。如此而已。

这个太简单了,有点小儿科,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打麻雀方法。

有一段时间,邻家小叔和几个人晚上拿上手电筒,神秘兮兮地出去,我想跟着去看他们干什么,祖父不让我说,说外面太冷了。后来我听说,他们这是去捉麻雀卖钱。用手电筒怎么捉麻雀?我更加好奇。

又听说了,一只麻雀能卖两角钱呢!这对于一个劳动日只值几角钱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

用手电筒捉麻雀最有把握的是在严冬的深夜。

一个刮着西北风,且飞着雪花的夜晚,我盯上了小叔,让他带我去捉麻雀,祖父见我铁定了要去,只得让我多穿了些衣服,又一再嘱咐小叔要照顾好我。行前小叔要我答应不乱跑,到时不准出声等等,我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几个人来到一户人家的竹园里,竹园里的竹子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给寒冷又营造了更强烈的氛围。小叔将手电筒对着屋檐下一照,就见有几只麻雀瑟瑟地缩在那里,在强烈的光束下,麻雀们睁不开眼睛,一只只老老实实地等待着束手就擒。

这种打麻雀的方法通常是“一锅端”,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统统入笼。倒霉的麻雀啊,一家子本来团聚在一起,做着甜美的梦,可怜一转眼就遭到“灭门”。我很同情麻雀,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小叔他们会到竹园里捉麻雀。他们预先用网将竹园围起来,然后拿电筒在竹园里乱照,又猛烈地摇晃竹子,鸟儿们受到惊吓,在竹园里乱窜乱撞,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自投了罗网。这种手段,不仅仅捉到麻雀,还能捉到白头翁、灰喜鹊之类大些的鸟儿。

打麻雀的冬夜会让人兴奋,虽然寒风从衣领口将身体吹了个透,虽然竹子上掉下雪粒或水滴从脖领处灌下去,一阵钻心的凉,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我只是觉得这种捉麻雀的手段太过残忍,后来便没有再跟他们去。

劳动是乡下人冬天里最好的取暖方法。与其在家里拢着袖子挨冻,不如找点活儿干,“冷天冻不死出力人”,因此,冬天的乡下虽是闲季,却处处呈现出热闹的劳动场景。

扒河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河泥是庄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乡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只,一条小木船两个人(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个人),一个人站船头,一个人站船尾,小船在结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哗一声,罱子入水,罱、夹,罱、夹,几个回合之后,罱子猛地一提,叭一声,河泥被甩进船仓,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摇出一河涟漪,也摇出两岸一连声的啪啪水声。

小船装满了,罱泥人将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预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称“二坞子”。从罱泥船向二坞子里上河泥是一项费力气的活儿,人立于船头,手握抄瓢(一种专用抄泥工具),从船上抄上河泥,使劲向“二坞子”里一甩,“叭”一声,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响……,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样子很好玩,但半天下来,手臂必然是酸痛难忍,唯其经过长期历练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坞子里的河泥要待沉淀一段时间凝固后,再由人们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数记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两个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种方法是车沟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车,将河塘里的水车净(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后扒。河塘里的水抽净后,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后,在沟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劳力们,分成若干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将河泥分送到地里去。这种方法最适合数九寒冬,虽然是冰天雪地,因为人多气氛浓,人们一点不觉得冷,身处河底的人甚至热得脱去棉衣,裤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还是车沟塘,都能弄到鱼。生产队老罱泥的徐二是个富农,隆冬天气里罱河泥这种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属,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网,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鱼,他常将这份额外收获送给左邻右舍们,因此,他在那个“成分论”的年代少受了许多罪。生产队长家的孩子多,孩子们嘴馋,徐二就常送些鱼给他。不知怎么回事,会计与徐二较上了劲,他揭发徐二,说他的送鱼行为是腐蚀拉拢干部,又揭发队长包庇富农分子,要批队长这个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事情闹到大队革委会,但是却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经会计调查发现,原来革委会主任也没少吃徐二的“细鱼”,再查,又发现全队除了他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徐二的“细鱼”,会计恨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车沟塘更能捉到鱼,因为,河塘里的水被车干了,鱼们就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底,特别是那些鲫鱼鳊鱼,它们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挣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响,仿佛是招呼人们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鱼,它们早就钻进了深深的淤泥里,据一些“老渔夫”们说,黑鱼钻在淤泥下,半年都不会死。但是在挖河泥时,却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终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声。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打木柴

冬天到了,蒸馒头的日子也就临近了。蒸馒头讲究火工,也就需要上好的柴火,那就劈呗。但是,乡人却把劈木柴叫做打,打木柴。

杨木是最好的打笼锅材料。河边上有一棵老杨树,请人锯倒抬回家,放在场院里,锯成数段,日晒风吹,过些天,到人家借一把十字锛——劈木柴。西场的锁儿每年都会来帮我家劈木柴,说是帮我,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将劈木柴当成了一种游戏,一次玩耍,一次表现。

我在场院中央,架起了杨木树段儿,挥起大锛猛地一砍,嘎——,没开,大锛被木柴咬住了,拔又拔不动,举又举不起来,我正干着急,锁儿来了。锁儿虽然只比我大了3岁,却很有力,他将大锛连同树段儿一齐高高举起来,使劲砍下去,一次,两次,……嘎喳一声,木柴终于分成两半。劈木柴的时候,锁儿往往脱得只穿一件小褂。

在行的人,打木柴是不会连续干的,那样太累人,他们总是劈上一阵休息一下,也就是,当身上热乎了,出汗了,就去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觉得身子冷了,就再去劈上一阵。在打木柴的场合一般不分你我,过路的邻居,如果冷了,见有打木柴的工具在,不用招呼,走过来劈上几家伙,屋子里的人听到嗵嗵的声音,隔窗叫道:“嗨,别打光了,到时候我嫌冷了咋办!

冬天打木柴,的确是一项不错的健身和取暖方式。

扒鱼

冬天的鱼儿被冻得行动迟缓,它们常常会躲进河坎下的柴洞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扒鱼。

扒鱼的工具是一种小扒网。扒网的网口一般用厚竹板(后来有铁质网口)制成,一支竹篙作柄,两个环形的腿,一个固定柄,一个固定网,扒鱼时,扒网前移,网被甩在后面,正好成为一个口袋。

一个冬天的黄昏,三叔叫我跟他一起去扒鱼。我看天上正刮着尖厉的西北风,不想去,我说我没有扒网。三叔说,不用,你只管跟着我,帮我背鱼富子(一种扁形小口大肚竹篓)就行。三叔又吩咐我穿件旧点的衣裳。

三叔是我的本家堂叔,生日只比我早五六个月,这年都只十三四岁。因为我俩年纪差不多,所以说话常常没大没小的。三叔今天的装束非常农民:头上扣一顶老头帽,上身穿一件深灰色棉袄,腰间拿草绳子一束,青蓝布裤子的膝盖上对称补着两块大补钉。当然,我跟他的形象也差不多,只是上下颜色对调了一下。

三叔并不急着下沟扒鱼,他说是要找个水不多的沟塘。水少了,鱼就没处逃。三叔总是自以为是,生怕我不懂这些最简单的常识。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每次他这样说,我总是装得恍然大悟的样子,让他更加自以为是。

我们终于来到一条小河上。三叔先悄悄跑到水边观察一下动静,说有鱼。接着,他叫我趴在岸边上,盯着小河北边某户人家,说你看见有人出来了,就赶紧给我发信号。

哦,原来三叔是来偷扒人家鱼塘里的鱼。

三叔扒鱼的技术果然娴熟,但见他将扒网向河心一抛,握住竹篙使劲地朝自己的怀里拉,三下两下,扒网就已经来到脚下,接着,猛地将扒网朝上一扒,“哗啦”一声,扒网上了岸。只见网兜里有鱼在水草里拱着闹腾着,有小鲫鱼、小昂刺、鰟鮍、小虾等等,三叔当然来不及拾,他叫我快去捡鱼,他继续扒……

鱼塘毕竟有人管着,里面的鱼就是多。不一会儿,三叔的富子就装不下了,那户人家依然没有人出现。三叔还想扒一会,我说不行,我的手冻麻了。不知是觉得今天扒鱼的行为属于偷还是因为天太冷,尽管在朝南的河坡上,我还是浑身直抖索,连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三叔却说他热得要命,衣服都快淌湿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简直跟泥猴差不多,网上的泥水,脚下的泥水。难怪他要穿一身破旧衣服。我当然也是两手泥巴,一身鱼腥。

三叔得意得哼起歌子来。三叔的嗓子不好,且五音不全,但我还是听出来了,他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富子装好了,我蹲在河边洗手,听三叔忽然不唱了,我说,你唱呀,记不得了吧,下一句是“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怎么不唱了!但是,还是没有三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啊,原来是鱼塘的主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里。

鱼塘主人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正担任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这时想逃是逃不掉的。副组长背着两只手,不急不慢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报到大队革委会去?我忽然想到三叔家的成分不好,他是很不愿意捅到革委会去的,一个“偷”字他背不起。但是三叔的头脑转得快,他只朝我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他忽然说是我叫他来扒鱼的。副组长似乎到这时才看到了我。呵呵,是大林啊,你说这我会相信是吗?我们大林会干这种事吗?他又转眼盯着三叔。我看了三叔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副组长并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将扒的鱼倒走了,临走时还拿出四条不算太小的鲫鱼递给我,说:“大林难得到这里来,这个算是叔送你的。”

后来,三叔一直没有提起这次扒鱼的事,没有怪我望风不力,我也没有怪他让我背这个“偷”名。

打麻雀

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人没玩过鲁迅小时候打麻雀的经历。在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将竹筛倒扣在地上,竹筛下洒些碎米粒,人躲到不远处盯着,当觅食的麻雀跳跃着钻进竹筛的时候,猛地一拉,竹筛轰然倒下,逮住里面的麻雀。如此而已。

这个太简单了,有点小儿科,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打麻雀方法。

有一段时间,邻家小叔和几个人晚上拿上手电筒,神秘兮兮地出去,我想跟着去看他们干什么,祖父不让我说,说外面太冷了。后来我听说,他们这是去捉麻雀卖钱。用手电筒怎么捉麻雀?我更加好奇。

又听说了,一只麻雀能卖两角钱呢!这对于一个劳动日只值几角钱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

用手电筒捉麻雀最有把握的是在严冬的深夜。

一个刮着西北风,且飞着雪花的夜晚,我盯上了小叔,让他带我去捉麻雀,祖父见我铁定了要去,只得让我多穿了些衣服,又一再嘱咐小叔要照顾好我。行前小叔要我答应不乱跑,到时不准出声等等,我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几个人来到一户人家的竹园里,竹园里的竹子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给寒冷又营造了更强烈的氛围。小叔将手电筒对着屋檐下一照,就见有几只麻雀瑟瑟地缩在那里,在强烈的光束下,麻雀们睁不开眼睛,一只只老老实实地等待着束手就擒。

这种打麻雀的方法通常是“一锅端”,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统统入笼。倒霉的麻雀啊,一家子本来团聚在一起,做着甜美的梦,可怜一转眼就遭到“灭门”。我很同情麻雀,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小叔他们会到竹园里捉麻雀。他们预先用网将竹园围起来,然后拿电筒在竹园里乱照,又猛烈地摇晃竹子,鸟儿们受到惊吓,在竹园里乱窜乱撞,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自投了罗网。这种手段,不仅仅捉到麻雀,还能捉到白头翁、灰喜鹊之类大些的鸟儿。

打麻雀的冬夜会让人兴奋,虽然寒风从衣领口将身体吹了个透,虽然竹子上掉下雪粒或水滴从脖领处灌下去,一阵钻心的凉,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我只是觉得这种捉麻雀的手段太过残忍,后来便没有再跟他们去。劳动是乡下人冬天里最好的取暖方法。与其在家里拢着袖子挨冻,不如找点活儿干,“冷天冻不死出力人”,因此,冬天的乡下虽是闲季,却处处呈现出热闹的劳动场景。

扒河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河泥是庄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乡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只,一条小木船两个人(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个人),一个人站船头,一个人站船尾,小船在结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哗一声,罱子入水,罱、夹,罱、夹,几个回合之后,罱子猛地一提,叭一声,河泥被甩进船仓,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摇出一河涟漪,也摇出两岸一连声的啪啪水声。

小船装满了,罱泥人将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预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称“二坞子”。从罱泥船向二坞子里上河泥是一项费力气的活儿,人立于船头,手握抄瓢(一种专用抄泥工具),从船上抄上河泥,使劲向“二坞子”里一甩,“叭”一声,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响……,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样子很好玩,但半天下来,手臂必然是酸痛难忍,唯其经过长期历练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坞子里的河泥要待沉淀一段时间凝固后,再由人们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数记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两个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种方法是车沟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车,将河塘里的水车净(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后扒。河塘里的水抽净后,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后,在沟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劳力们,分成若干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将河泥分送到地里去。这种方法最适合数九寒冬,虽然是冰天雪地,因为人多气氛浓,人们一点不觉得冷,身处河底的人甚至热得脱去棉衣,裤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还是车沟塘,都能弄到鱼。生产队老罱泥的徐二是个富农,隆冬天气里罱河泥这种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属,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网,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鱼,他常将这份额外收获送给左邻右舍们,因此,他在那个“成分论”的年代少受了许多罪。生产队长家的孩子多,孩子们嘴馋,徐二就常送些鱼给他。不知怎么回事,会计与徐二较上了劲,他揭发徐二,说他的送鱼行为是腐蚀拉拢干部,又揭发队长包庇富农分子,要批队长这个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事情闹到大队革委会,但是却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经会计调查发现,原来革委会主任也没少吃徐二的“细鱼”,再查,又发现全队除了他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徐二的“细鱼”,会计恨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车沟塘更能捉到鱼,因为,河塘里的水被车干了,鱼们就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底,特别是那些鲫鱼鳊鱼,它们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挣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响,仿佛是招呼人们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鱼,它们早就钻进了深深的淤泥里,据一些“老渔夫”们说,黑鱼钻在淤泥下,半年都不会死。但是在挖河泥时,却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终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声。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打木柴

冬天到了,蒸馒头的日子也就临近了。蒸馒头讲究火工,也就需要上好的柴火,那就劈呗。但是,乡人却把劈木柴叫做打,打木柴。

杨木是最好的打笼锅材料。河边上有一棵老杨树,请人锯倒抬回家,放在场院里,锯成数段,日晒风吹,过些天,到人家借一把十字锛——劈木柴。西场的锁儿每年都会来帮我家劈木柴,说是帮我,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将劈木柴当成了一种游戏,一次玩耍,一次表现。

我在场院中央,架起了杨木树段儿,挥起大锛猛地一砍,嘎——,没开,大锛被木柴咬住了,拔又拔不动,举又举不起来,我正干着急,锁儿来了。锁儿虽然只比我大了3岁,却很有力,他将大锛连同树段儿一齐高高举起来,使劲砍下去,一次,两次,……嘎喳一声,木柴终于分成两半。劈木柴的时候,锁儿往往脱得只穿一件小褂。

在行的人,打木柴是不会连续干的,那样太累人,他们总是劈上一阵休息一下,也就是,当身上热乎了,出汗了,就去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觉得身子冷了,就再去劈上一阵。在打木柴的场合一般不分你我,过路的邻居,如果冷了,见有打木柴的工具在,不用招呼,走过来劈上几家伙,屋子里的人听到嗵嗵的声音,隔窗叫道:“嗨,别打光了,到时候我嫌冷了咋办!

冬天打木柴,的确是一项不错的健身和取暖方式。

扒鱼

冬天的鱼儿被冻得行动迟缓,它们常常会躲进河坎下的柴洞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扒鱼。

扒鱼的工具是一种小扒网。扒网的网口一般用厚竹板(后来有铁质网口)制成,一支竹篙作柄,两个环形的腿,一个固定柄,一个固定网,扒鱼时,扒网前移,网被甩在后面,正好成为一个口袋。

一个冬天的黄昏,三叔叫我跟他一起去扒鱼。我看天上正刮着尖厉的西北风,不想去,我说我没有扒网。三叔说,不用,你只管跟着我,帮我背鱼富子(一种扁形小口大肚竹篓)就行。三叔又吩咐我穿件旧点的衣裳。

三叔是我的本家堂叔,生日只比我早五六个月,这年都只十三四岁。因为我俩年纪差不多,所以说话常常没大没小的。三叔今天的装束非常农民:头上扣一顶老头帽,上身穿一件深灰色棉袄,腰间拿草绳子一束,青蓝布裤子的膝盖上对称补着两块大补钉。当然,我跟他的形象也差不多,只是上下颜色对调了一下。

三叔并不急着下沟扒鱼,他说是要找个水不多的沟塘。水少了,鱼就没处逃。三叔总是自以为是,生怕我不懂这些最简单的常识。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每次他这样说,我总是装得恍然大悟的样子,让他更加自以为是。

我们终于来到一条小河上。三叔先悄悄跑到水边观察一下动静,说有鱼。接着,他叫我趴在岸边上,盯着小河北边某户人家,说你看见有人出来了,就赶紧给我发信号。

哦,原来三叔是来偷扒人家鱼塘里的鱼。

三叔扒鱼的技术果然娴熟,但见他将扒网向河心一抛,握住竹篙使劲地朝自己的怀里拉,三下两下,扒网就已经来到脚下,接着,猛地将扒网朝上一扒,“哗啦”一声,扒网上了岸。只见网兜里有鱼在水草里拱着闹腾着,有小鲫鱼、小昂刺、鰟鮍、小虾等等,三叔当然来不及拾,他叫我快去捡鱼,他继续扒……

鱼塘毕竟有人管着,里面的鱼就是多。不一会儿,三叔的富子就装不下了,那户人家依然没有人出现。三叔还想扒一会,我说不行,我的手冻麻了。不知是觉得今天扒鱼的行为属于偷还是因为天太冷,尽管在朝南的河坡上,我还是浑身直抖索,连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三叔却说他热得要命,衣服都快淌湿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简直跟泥猴差不多,网上的泥水,脚下的泥水。难怪他要穿一身破旧衣服。我当然也是两手泥巴,一身鱼腥。

三叔得意得哼起歌子来。三叔的嗓子不好,且五音不全,但我还是听出来了,他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富子装好了,我蹲在河边洗手,听三叔忽然不唱了,我说,你唱呀,记不得了吧,下一句是“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怎么不唱了!但是,还是没有三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啊,原来是鱼塘的主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里。

鱼塘主人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正担任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这时想逃是逃不掉的。副组长背着两只手,不急不慢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报到大队革委会去?我忽然想到三叔家的成分不好,他是很不愿意捅到革委会去的,一个“偷”字他背不起。但是三叔的头脑转得快,他只朝我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他忽然说是我叫他来扒鱼的。副组长似乎到这时才看到了我。呵呵,是大林啊,你说这我会相信是吗?我们大林会干这种事吗?他又转眼盯着三叔。我看了三叔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副组长并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将扒的鱼倒走了,临走时还拿出四条不算太小的鲫鱼递给我,说:“大林难得到这里来,这个算是叔送你的。”

后来,三叔一直没有提起这次扒鱼的事,没有怪我望风不力,我也没有怪他让我背这个“偷”名。

打麻雀

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人没玩过鲁迅小时候打麻雀的经历。在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将竹筛倒扣在地上,竹筛下洒些碎米粒,人躲到不远处盯着,当觅食的麻雀跳跃着钻进竹筛的时候,猛地一拉,竹筛轰然倒下,逮住里面的麻雀。如此而已。

这个太简单了,有点小儿科,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打麻雀方法。

有一段时间,邻家小叔和几个人晚上拿上手电筒,神秘兮兮地出去,我想跟着去看他们干什么,祖父不让我说,说外面太冷了。后来我听说,他们这是去捉麻雀卖钱。用手电筒怎么捉麻雀?我更加好奇。

又听说了,一只麻雀能卖两角钱呢!这对于一个劳动日只值几角钱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

用手电筒捉麻雀最有把握的是在严冬的深夜。

一个刮着西北风,且飞着雪花的夜晚,我盯上了小叔,让他带我去捉麻雀,祖父见我铁定了要去,只得让我多穿了些衣服,又一再嘱咐小叔要照顾好我。行前小叔要我答应不乱跑,到时不准出声等等,我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几个人来到一户人家的竹园里,竹园里的竹子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给寒冷又营造了更强烈的氛围。小叔将手电筒对着屋檐下一照,就见有几只麻雀瑟瑟地缩在那里,在强烈的光束下,麻雀们睁不开眼睛,一只只老老实实地等待着束手就擒。

这种打麻雀的方法通常是“一锅端”,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统统入笼。倒霉的麻雀啊,一家子本来团聚在一起,做着甜美的梦,可怜一转眼就遭到“灭门”。我很同情麻雀,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小叔他们会到竹园里捉麻雀。他们预先用网将竹园围起来,然后拿电筒在竹园里乱照,又猛烈地摇晃竹子,鸟儿们受到惊吓,在竹园里乱窜乱撞,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自投了罗网。这种手段,不仅仅捉到麻雀,还能捉到白头翁、灰喜鹊之类大些的鸟儿。

打麻雀的冬夜会让人兴奋,虽然寒风从衣领口将身体吹了个透,虽然竹子上掉下雪粒或水滴从脖领处灌下去,一阵钻心的凉,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我只是觉得这种捉麻雀的手段太过残忍,后来便没有再跟他们去。劳动是乡下人冬天里最好的取暖方法。与其在家里拢着袖子挨冻,不如找点活儿干,“冷天冻不死出力人”,因此,冬天的乡下虽是闲季,却处处呈现出热闹的劳动场景。

扒河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河泥是庄稼的好肥料,因此,每到冬天,乡下便形成扒河泥的高潮。

扒河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罱子罱河泥。罱河泥需要船只,一条小木船两个人(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个人),一个人站船头,一个人站船尾,小船在结了薄冰的河面上晃悠。哗一声,罱子入水,罱、夹,罱、夹,几个回合之后,罱子猛地一提,叭一声,河泥被甩进船仓,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摇出一河涟漪,也摇出两岸一连声的啪啪水声。

小船装满了,罱泥人将小船上的河泥上到河坡预先挖好的泥塘里,河坡上的泥塘俗称“二坞子”。从罱泥船向二坞子里上河泥是一项费力气的活儿,人立于船头,手握抄瓢(一种专用抄泥工具),从船上抄上河泥,使劲向“二坞子”里一甩,“叭”一声,河泥入塘,接着再抄再甩再响……,小船被抄泥人甩得晃晃悠悠,样子很好玩,但半天下来,手臂必然是酸痛难忍,唯其经过长期历练的人才能持久操作。二坞子里的河泥要待沉淀一段时间凝固后,再由人们挑散到地里去。

罱河泥一般以船数记工分,比如一天罱5船河泥,一船4分工,两个人分,每人就是10分工。

扒河泥的另一种方法是车沟塘。在小河塘上支起水车,将河塘里的水车净(更小的用木桶刮),然后扒。河塘里的水抽净后,待淤泥稍稍固化,然后,在沟塘的四周挖出埠口,男女劳力们,分成若干组,挖的挖挑的挑,直接将河泥分送到地里去。这种方法最适合数九寒冬,虽然是冰天雪地,因为人多气氛浓,人们一点不觉得冷,身处河底的人甚至热得脱去棉衣,裤腿卷得老高。

不管是罱泥还是车沟塘,都能弄到鱼。生产队老罱泥的徐二是个富农,隆冬天气里罱河泥这种苦差事自然非他莫属,但徐二罱泥一直用罱网,每天能罱到不少小鱼,他常将这份额外收获送给左邻右舍们,因此,他在那个“成分论”的年代少受了许多罪。生产队长家的孩子多,孩子们嘴馋,徐二就常送些鱼给他。不知怎么回事,会计与徐二较上了劲,他揭发徐二,说他的送鱼行为是腐蚀拉拢干部,又揭发队长包庇富农分子,要批队长这个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事情闹到大队革委会,但是却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经会计调查发现,原来革委会主任也没少吃徐二的“细鱼”,再查,又发现全队除了他几乎没有人没吃过徐二的“细鱼”,会计恨得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车沟塘更能捉到鱼,因为,河塘里的水被车干了,鱼们就完全暴露在人们眼底,特别是那些鲫鱼鳊鱼,它们仰着肚子在淤泥上挣扎,尾巴拍得淤泥啪啪响,仿佛是招呼人们去抓它。只有那些狡猾的黑鱼,它们早就钻进了深深的淤泥里,据一些“老渔夫”们说,黑鱼钻在淤泥下,半年都不会死。但是在挖河泥时,却还是没有能够逃脱,终于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泥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弄出一河塘的笑声。那冷自然更不冷了。

打木柴

冬天到了,蒸馒头的日子也就临近了。蒸馒头讲究火工,也就需要上好的柴火,那就劈呗。但是,乡人却把劈木柴叫做打,打木柴。

杨木是最好的打笼锅材料。河边上有一棵老杨树,请人锯倒抬回家,放在场院里,锯成数段,日晒风吹,过些天,到人家借一把十字锛——劈木柴。西场的锁儿每年都会来帮我家劈木柴,说是帮我,其实,更准确地说,他是将劈木柴当成了一种游戏,一次玩耍,一次表现。

我在场院中央,架起了杨木树段儿,挥起大锛猛地一砍,嘎——,没开,大锛被木柴咬住了,拔又拔不动,举又举不起来,我正干着急,锁儿来了。锁儿虽然只比我大了3岁,却很有力,他将大锛连同树段儿一齐高高举起来,使劲砍下去,一次,两次,……嘎喳一声,木柴终于分成两半。劈木柴的时候,锁儿往往脱得只穿一件小褂。

在行的人,打木柴是不会连续干的,那样太累人,他们总是劈上一阵休息一下,也就是,当身上热乎了,出汗了,就去休息,或者去做别的什么事情,觉得身子冷了,就再去劈上一阵。在打木柴的场合一般不分你我,过路的邻居,如果冷了,见有打木柴的工具在,不用招呼,走过来劈上几家伙,屋子里的人听到嗵嗵的声音,隔窗叫道:“嗨,别打光了,到时候我嫌冷了咋办!

冬天打木柴,的确是一项不错的健身和取暖方式。

扒鱼

冬天的鱼儿被冻得行动迟缓,它们常常会躲进河坎下的柴洞里,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扒鱼。

扒鱼的工具是一种小扒网。扒网的网口一般用厚竹板(后来有铁质网口)制成,一支竹篙作柄,两个环形的腿,一个固定柄,一个固定网,扒鱼时,扒网前移,网被甩在后面,正好成为一个口袋。

一个冬天的黄昏,三叔叫我跟他一起去扒鱼。我看天上正刮着尖厉的西北风,不想去,我说我没有扒网。三叔说,不用,你只管跟着我,帮我背鱼富子(一种扁形小口大肚竹篓)就行。三叔又吩咐我穿件旧点的衣裳。

三叔是我的本家堂叔,生日只比我早五六个月,这年都只十三四岁。因为我俩年纪差不多,所以说话常常没大没小的。三叔今天的装束非常农民:头上扣一顶老头帽,上身穿一件深灰色棉袄,腰间拿草绳子一束,青蓝布裤子的膝盖上对称补着两块大补钉。当然,我跟他的形象也差不多,只是上下颜色对调了一下。

三叔并不急着下沟扒鱼,他说是要找个水不多的沟塘。水少了,鱼就没处逃。三叔总是自以为是,生怕我不懂这些最简单的常识。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每次他这样说,我总是装得恍然大悟的样子,让他更加自以为是。

我们终于来到一条小河上。三叔先悄悄跑到水边观察一下动静,说有鱼。接着,他叫我趴在岸边上,盯着小河北边某户人家,说你看见有人出来了,就赶紧给我发信号。

哦,原来三叔是来偷扒人家鱼塘里的鱼。

三叔扒鱼的技术果然娴熟,但见他将扒网向河心一抛,握住竹篙使劲地朝自己的怀里拉,三下两下,扒网就已经来到脚下,接着,猛地将扒网朝上一扒,“哗啦”一声,扒网上了岸。只见网兜里有鱼在水草里拱着闹腾着,有小鲫鱼、小昂刺、鰟鮍、小虾等等,三叔当然来不及拾,他叫我快去捡鱼,他继续扒……

鱼塘毕竟有人管着,里面的鱼就是多。不一会儿,三叔的富子就装不下了,那户人家依然没有人出现。三叔还想扒一会,我说不行,我的手冻麻了。不知是觉得今天扒鱼的行为属于偷还是因为天太冷,尽管在朝南的河坡上,我还是浑身直抖索,连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三叔却说他热得要命,衣服都快淌湿了。我看到他的样子简直跟泥猴差不多,网上的泥水,脚下的泥水。难怪他要穿一身破旧衣服。我当然也是两手泥巴,一身鱼腥。

三叔得意得哼起歌子来。三叔的嗓子不好,且五音不全,但我还是听出来了,他唱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富子装好了,我蹲在河边洗手,听三叔忽然不唱了,我说,你唱呀,记不得了吧,下一句是“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怎么不唱了!但是,还是没有三叔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啊,原来是鱼塘的主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里。

鱼塘主人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正担任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这时想逃是逃不掉的。副组长背着两只手,不急不慢地说,怎么办?要不要报到大队革委会去?我忽然想到三叔家的成分不好,他是很不愿意捅到革委会去的,一个“偷”字他背不起。但是三叔的头脑转得快,他只朝我看了一眼,就有了主意,他忽然说是我叫他来扒鱼的。副组长似乎到这时才看到了我。呵呵,是大林啊,你说这我会相信是吗?我们大林会干这种事吗?他又转眼盯着三叔。我看了三叔一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最后,副组长并没有为难我们,只是将扒的鱼倒走了,临走时还拿出四条不算太小的鲫鱼递给我,说:“大林难得到这里来,这个算是叔送你的。”

后来,三叔一直没有提起这次扒鱼的事,没有怪我望风不力,我也没有怪他让我背这个“偷”名。

打麻雀

乡下的孩子几乎没有人没玩过鲁迅小时候打麻雀的经历。在雪地上扫出一块空地,将竹筛倒扣在地上,竹筛下洒些碎米粒,人躲到不远处盯着,当觅食的麻雀跳跃着钻进竹筛的时候,猛地一拉,竹筛轰然倒下,逮住里面的麻雀。如此而已。

这个太简单了,有点小儿科,我这里说的是另外一种打麻雀方法。

有一段时间,邻家小叔和几个人晚上拿上手电筒,神秘兮兮地出去,我想跟着去看他们干什么,祖父不让我说,说外面太冷了。后来我听说,他们这是去捉麻雀卖钱。用手电筒怎么捉麻雀?我更加好奇。

又听说了,一只麻雀能卖两角钱呢!这对于一个劳动日只值几角钱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诱惑。

用手电筒捉麻雀最有把握的是在严冬的深夜。

一个刮着西北风,且飞着雪花的夜晚,我盯上了小叔,让他带我去捉麻雀,祖父见我铁定了要去,只得让我多穿了些衣服,又一再嘱咐小叔要照顾好我。行前小叔要我答应不乱跑,到时不准出声等等,我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几个人来到一户人家的竹园里,竹园里的竹子在寒风中发出“呼呼”的声音,给寒冷又营造了更强烈的氛围。小叔将手电筒对着屋檐下一照,就见有几只麻雀瑟瑟地缩在那里,在强烈的光束下,麻雀们睁不开眼睛,一只只老老实实地等待着束手就擒。

这种打麻雀的方法通常是“一锅端”,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统统入笼。倒霉的麻雀啊,一家子本来团聚在一起,做着甜美的梦,可怜一转眼就遭到“灭门”。我很同情麻雀,却又无能为力。

有时候,小叔他们会到竹园里捉麻雀。他们预先用网将竹园围起来,然后拿电筒在竹园里乱照,又猛烈地摇晃竹子,鸟儿们受到惊吓,在竹园里乱窜乱撞,结果,最后一个个都自投了罗网。这种手段,不仅仅捉到麻雀,还能捉到白头翁、灰喜鹊之类大些的鸟儿。

打麻雀的冬夜会让人兴奋,虽然寒风从衣领口将身体吹了个透,虽然竹子上掉下雪粒或水滴从脖领处灌下去,一阵钻心的凉,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我只是觉得这种捉麻雀的手段太过残忍,后来便没有再跟他们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