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老家孙庄度周末,而且每次都要到村子里走一走,看一看,每走都会感受到村子的变化,每走也都会有一些收获。
孙庄村这几年值得看的地方越来越多,平时我只是在近处走,看点近处的风景,这天,我决定走得远一点。
我曾听村里冒书记介绍过孙庄的几个特种养殖场,便骑上自行车循了路径找去。
我最先到的地方是地处孙庄村东北的一个蚂蟥养殖场。
我觉得现在的人喜欢猎奇,居然想起养蚂蟥。蚂蟥是个很不招人喜欢的东西,我在少年时可没少受其害。初入水田里学栽秧,常常有蚂蟥爬到手上脚上,吸盘吸进皮肤里,死死叮着不放,你摘下它这一头,那一头又叮上了。每摘下来,必是要放在地上狠狠踩上几脚才解恨,没想到居然有人养它!还有更让我惊讶的,养蚂蟥的场主居然是一个女子,而且是一个看上去只有三十岁上下的年轻女子,这简直令我不可思议。养蚂蟥女人叫翁小红,为人热情大方,听说是来参观她的养殖场的,便让我随意看,并主动为我做解说。以前我只是听说有养蚂蟥的,却一直不知道怎么个养法,是养在屋子里,还是养在室外?是养在泥地上,还是养在水塘里?
随小翁看她养的蚂蟥,才知道蚂蟥原来是养在水池子里。一个水池大概有几十个平方米的样子,小翁目前已经拥有几十个蚂蟥池,增氧的水池在不停地泛着气泡,几只秧盘似的泡沫浮在水面上,小翁将其中一个泡沫捞出来翻给我看,我看到,那上面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蟥,难看得要命。小翁却当珍宝似的,拿一个托在手里给我看。看小翁文文静静的样子,说起蚂蟥来却头头是道,蚂蟥的饮食习惯,蚂蟥所喜欢的水体,蚂蟥适应的温度,等等,侃侃道来,如数家珍。看她捉蚂蟥,也让我惊奇,十分蛮横无赖的蚂蟥,在她的手上却变得很温顺,不叮也不咬。我以为她的手上一定是涂抹了什么东西的,小翁却否定了我的想法。
小翁告诉我,蚂蟥主要用于制药,销路完全不成问题,都是由制药公司直接上门订购。小翁说,她的蚂蟥养殖场还要扩建,估计年底要达到20亩的规模,达到年产100万尾蚂蟥的规模。
在蚂蟥养殖场向东200米左右的地方,是村民徐少群的中华白玉蜗牛养殖基地。蜗牛是养在大棚里的。大棚是普通大棚,上面是铁架塑料膜顶,外面加盖一层遮阳网。大棚里分为多层格架,蜗牛就养殖在各个层面上。由于主人不在,看门人不让进,我也不能破了人家的规矩,就在外面看个大概。知悉徐家是去年5月流转了村里的10多亩土地,投资50多万元,建起这个蜗牛养殖场的。今年养了24万只中华白玉蜗牛,目前生长状况良好。徐少群是孙庄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村创业。据知情人说,目前徐少群的蜗牛养殖场已基本收回投入成本。
从蜗牛养殖场出来,我又去了康贻春的山羊养殖场。
康贻春曾担任过孙庄村支部书记,退休时搞了几年种田大户。康贻春是个很有经济头脑,且是很有胆识的人,懂政策,善经营,因此,事事走在别人前面。山羊养殖是孙庄人的传统产业,当然过去都是一家一户地养,没有形成规模。康贻春的山羊养殖场常年存栏在100头左右,他养羊以繁殖小羊卖苗羊为主,由于他的山羊品种好,又养得好,几乎是不等母羊生产就已经被商家订购了。据康夫人介绍,小山羊长到15斤以上,每只羊能卖到600元,一头产仔的母羊,一年可生产1.5批小羊,按每头母羊一窝平均产小羊两头计算,其年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据康贻春的邻居说,康贻春家的山羊不叫。真奇怪,羊子哪有不叫的呢,小时候,我家只养两只羊,夜里还常党被它们闹得睡不着觉,但是,康贻春家的山羊的确不叫。我认真地看了它们的嘴唇和咽喉,似乎又没有什么两样。
地处康家养羊场东边的是徐亚东的养羊场,徐亚东的养殖场比康贻春的规模略小一些,似乎仍在扩建之中。在孙庄人眼里,徐亚东是个“大贩脚”,他不仅养羊,还是种粮大户,目前种几百亩粮食,还拥有二十多亩水面的龙虾塘……
回家路上,我原打算拢孙庄村葡萄园看看的,因已时近中午,便先回家吃饭休息了一下,下午再出发。
事实上,特种蔬菜和葡萄园大棚这两项才是孙庄村最亮眼的地方。
孙庄的蔬菜基地和葡萄园承包人都姓王,而且都是山东人。有人戏称他们是孙庄村产业园的“二王”。二王包下了孙庄村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他们不仅要付给孙庄人的土地流转费,平时需要人工就用孙庄村那些从庄稼地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这无疑给孙庄人在家门口谋了一份工作,又多了一项经济来源。
种蔬菜的中年汉子叫王刚。王刚是个有多年蔬菜经营的老手,他种的蔬菜品种多,他种菠菜、青菜、包菜,种豇头、毛豆,几乎各个季节的蔬菜都有,都是露天种植,一下子就是几十亩、上百亩的规模,别人不敢种的菜他敢种,别人种的卖不掉,他卖得掉。自他接下这上千亩蔬菜地以后,不仅保证了土地流转费的及时到位,而且让周围的农民工的打工更加稳定。
孙庄村的葡萄园是2019年建成的。初建智能大棚的时候曾有人担心,这近两百亩的大棚建起来,谁肯花大价钱承租呢?孰料,大棚还没有落成,就被山东临沂的王伟“抢”了去。王伟今年29岁,别看他年纪轻轻,却已经在水果业界摸爬滚打十几年了。王伟原在如东县城做水果批发生意,因为跟果农们打交道多了,他便开始了水果种植的尝试,并尝到了甜头,就又在如东东部搞起了规模种植,效益也很好,于是,他在第一时间将孙庄村的智能大棚承租下来,全部栽上“阳光玫瑰”葡萄。
在葡萄大棚里,午后的阳光经过棚膜的透析照在葡萄架上,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正应对了这葡萄的品牌“阳光”二字。一串串葡萄从架子上垂挂下来,几个家住附近的女工正在给葡萄上套纸袋。蓝色的纸袋让大棚里温馨的色调变得富有诗意。
走出大棚的时候,已是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满孙庄大地,倍觉温暖和煦。阳光柔柔地照在广袤的蔬菜地上,照在葡萄园大棚上,照在大棚间的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上,照在高速公路奔驰的车子上,照在村道行人的身上,我,就沐浴在这一片暖暖的阳光里。
一个不足4000人的传统农业小村,就拥有这样多的品牌,真的很了不起了。曾有人提议搞一村一品,我觉得像孙庄村这样成功的一村多品也未尝不可。记得不久前孙庄村冒书记跟我说过,他们还要扩大智能大棚规模:“下一步,我们准备再建50亩标准化的日光大棚,保证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产出。”
从孙庄的阳光玫瑰葡萄园上,我看到了一个正走在洒满阳光路上的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