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1/26
分享

给孙女讲路的故事

暑假期间,妻子和孙女从外地回来,我开小车去南通接她们。孙女儿看着车窗外闪过的树木,拍着小手说:“爷爷你看,那些树在向后面倒呢,它们是在迎接我们吗?”

孙女儿欢呼的是车速,我却情不自禁地想起老家道路的变化。于是,我一边开车一边跟她说起老家乡村道路的变迁。

我的老家原来在一个原上,原上零零散散的住着几户人家,我家住在人家后面,出脚路很小,要从前面人家屋后绕来绕去曲里拐弯,平时就不好走,遇上下雨天就更糟了,小路上的泥既粘又滑,脚上的鞋常常陷在烂泥里拔不出来,或者不小心在泥地里摔倒,因此,每逢下雨天,我就只好将鞋子拎在手上赤脚跋涉。

1976年,我参加工作了,出脚路依然没有改变。我家有一辆旧自行车,晴好天气我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尽管路小不好走,也能凑合着走,到了雨天或者冬天解冻的时候就来麻烦了,即使是小雨天,出门时必须带上一根小木棍,每走一小段路,就停下来用小木棍剔除夹杂在轮胎和挡泥板之间的烂泥,有时推得一身臭汗,实在没办法,就只好将自行车扛在肩膀上走……那个年代,人们因路的问题,下雨天就不敢出门。老家人有一句关于出行的口头禅:“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就是老家道路的真实写照。

197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家乡的变化迅猛异常,改革开放给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乡村的路开始是十几年一个变化,接着是几年上一个台阶。上世纪80年代,老家袁庄镇去县城通上了砂石公路;90年代,公路拓宽了,砂石路面换成了柏油路面;21世纪初,袁庄境内修起了S335线和角林线两条省道,人们出行更方面了,而且,海洋铁路也修到了袁庄。前年,横穿袁庄镇的海启高速公路又开始修建……现在,家乡的道路已经是四通八达,但袁庄人依然记得那条最早通往县城的公路,把它看成是家乡的一条“致富路”、“脱贫路”。

新世纪以来,国家投资搞了一项惠民工程——村村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所有村庄都通上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这不仅解决了农村、城乡人们出行问题,也打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现在的袁庄镇,不但村村都通了水泥路,通了客车,而且全镇农村户与户之间也都通上了水泥路。老百姓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看到家门口铺上水泥路,栽上树,又安装上路灯,人们从内心感激:“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国家惠民政策好!”。

一路走着说着,不知不觉间汽车开进了老家的村庄——孙庄村。进村的那段水泥路原本3.5米宽,前年又拓宽为 5米,车子走在上面不必再为会车而担心,开起来特别爽,车子开到家门口,一看时间,仅仅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妻子一边下车一边感慨地说,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是在40年前,我们从南通回来,这100多里路少说也得四五个钟头!

 家乡路的变迁,是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一个缩影。道路,在人们心中不仅仅只是通行的功能,它更是承载人们的梦想和放飞人们的希望所在。

孙女激动地说:“爷爷,您讲的故事真好听,以后我还想听您讲。”我被孙女童声稚气的话语感染了,喜不自禁地说:“好的,今天我讲的是改革开放40年,到了改革开放50年、60年,我再给你讲更多更美的新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