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0/01
分享

如东油馓子

立秋吃油馓子煮番瓜是如东乡间的习俗。

在如东乡下,女人坐月子了,亲友们要送油馓子,俗称送“产妇礼”。产妇礼多为四式头:油馓子、红糖、猪肉、鸡蛋。

资料表明,油馓子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食用和制作历史,宋代苏东坡在《寒食具》一诗中写道:“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这里的“玉”就是油馓子。

细细长长油馓子脆脆松松的,在糖水里一泡,既容易消化又能温补气血,因此成为产妇礼的首选。又因为馓子的谐音是“产子”“散子”,含有多子多福的意思,所以,人们用它作产妇礼还含有吉祥祝福的含义。送产妇礼的油馓子需经包装,商家多用油纸包成四方形,外面用麻绳捆扎成的花辫,像一只金色蝴蝶的翅膀,翩翩欲飞的样子。

请送产妇礼的人吃一碗“馓子茶”,是产妇家的一项重要礼仪。探视产妇的亲友,带上3斤油馓子,同时,还会心照不宣地带上小孩。小孩们都懂送产妇礼吃馓子茶的礼数,便一个个争着跟大人去,能够被父亲或母亲选上随之去人家送产妇礼,是一件美事也是一份特殊的荣耀。在那个年代,孩子们把吃一碗馓子茶当作一次礼遇,而敬一碗馓子茶就是一种高规格的礼节。

一般产妇人家,在送礼客人临别的时候,要回3只着了洋红的红鸡蛋,另加两页油馓子,作为回礼,做客的人礼节性地做一番推让,然后便心安理得收下,这些油馓子便成了在家“留守”孩子们的期盼。

油馓子不仅香,更重要的是油多。记得小时候,家里每买回油馓子,不多时间,包在外面的那层纸就被馓子上的油浸透,如果是报纸,那上面的油墨字渐渐晕染开来,发出阵阵油香,恍惚觉得那报纸也是好吃的。

油馓子是便于零吃的。油馓子放在家里什么地方,便成了馋孩子的目标,他们时不时装模作样地从那里经过,“卟嚓”一声,偷偷掰下一根,塞在嘴里,抿着,任其慢慢地化,那股香味便迟迟留在嘴里,一直不散。

孩子们上街,总喜欢绕到油馓子加工坊去玩,没钱买不要紧,嗅一嗅炸油馓子的味道也是一种享受。他们将脸贴在店面的玻璃上,看作坊里的师傅们如何制作油馓子——在一个长长的案台上将面团揉到光滑柔韧,然后搓成粗粗的长条,再抹上油,盘在盆子里养。经油养过的面,便有了韧性,有了弹力。接着,师傅像做拉面一样将面条抻开拉细,松松长长地挽绕在手上,下一步,是将绕在手上的细面条绷到两根长筷子上,再小心翼翼地拉伸,待到了一定长度,双手一交叉,一攀一折,那就是最初的馓子。将其轻轻放入油锅,锅里便发出滋滋滋很好听的响声。炸油馓子的油并不要特别爆,初时是养,待油馓子有了一定硬度,师傅轻轻地把油馓子翻过来再煎炸一会,这时,满屋子弥漫起了浓浓的油馓子的香。只是几分钟时间,油馓子已经炸成,出锅。人们通常将一个油馓子称为“一页”,一斤馓子在四页到五页之间。师傅们把炸好的油馓子一页页整齐地码在竹匾上漏油……孩子们看得眼睛发直,看得嘴流口水,常常是被迫离开,走时还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

传统的油馓子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只用四种原材料,那就是面、水、盐、油,因此,它属于一种绿色食品。因为油馓子不易变质,且口感酥脆,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味。今人则认为油馓子是油炸品,是应该回避的高热量食物,特别是年轻人,常常叫老年人少吃,说这东西吃多了,对大脑不好,对身体不好,云云。偏偏有老年人吃顺了嘴,说我们吃多少年了,吃多少辈了,没听说有谁吃油馓子短寿的。甚至于有读过一点书的老人,还会背出《本草纲目》中有关油馓子的药理作用,说它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于是,他们照吃不误

我们经常说食物的“色香味”,所谓色,其实就是食物的外表,黄如金、细如线、丝丝相连,环环相扣油馓子从外观上就已经征服了食客,加之口感又具备了香、脆、酥等特点,成就了它的丽质。据悉,在淮扬菜系中有一道“茶馓”名菜,这道菜曾经被清朝列为贡品,百余年来,数次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后来还走上了国宴。淮安茶馓,其实与如东人所钟爱的油馓子基本,从原材料到制作工艺,都很类似。在江南,我吃过一种小麻花,他们将其与苏东坡《寒食具》中的那种“玉”联系起来,我觉得至少在“搓成玉数寻”中存在不足,更难“煎出嫩黄深”的程度,以为有点牵强,倒是家乡如东的油馓子更为贴切。

如今,油馓子已经不再金贵,但做起来仍然是功夫活。要保证油馓子能够出类拔萃,手法、力度、油温、时间……每一个步骤都是关键,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每一道工序都决定了油馓子的品质。

老家所在的袁庄小镇曾经有多家油馓子店,因为年轻人的认知原因,也因为利润低微的缘故,目前仅存一家油馓子店了店主周桂林师傅已经六十开外周师傅原是袁庄粮站职工,上世纪八十年代,粮站改制,下岗分流后,他一边经营一片粮油店,一边学煎炸油馓子技术,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他的炸油馓子技术已经发展到炉火纯青地步,多少面粉能制作多少油馓子,一天能生产多少油馓子,他了然于胸,目前,周家油馓子成为小镇上的独家经营店,产品占领了一方市场。

日前,看望一位乡间的独居老人,老人家八十多岁了,儿子在国外,自己丰厚的养老金,生活无忧。在了解他生活起居情况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早餐比较简单,高兴的时候煮粥吃,不高兴就不煮,泡一碗馓子了事。同去的朋友说:“你这样吃不科学,油馓子可是高油高糖的东西,你孩子知道了一定会反对。”

正在泡油馓子老人一边往金黄油亮的油馓子上撒糖,一边笑着说:“我都吃八十多年了他会不知道,这东西难道不比他们吃的披萨、肯德基强?”

老人照样泡他的。不一会,油馓子的香味就在室内弥漫开来。

油馓子不是如东人独有,不过,油馓子在如东民间却很有地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