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2
分享

年味

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腊八节过后,乡村的年味就变得越发浓了。

从腊八节起,人们便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各种准备。磨面、蒸馒头、画年糕、杀猪宰羊、河塘出鱼、烧酒、炒花生、炸丸子、做豆腐……这都是年前要准备的内容。旧时,农村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差,辛苦了一年,平时节衣缩食、勤俭过日子的庄稼人,在购置年货迎接新年的时候最舍得花钱。油盐酱醋要买,招待客人的鱼肉菜蔬要买,门神、年画要买,写对联的红纸要买,孩子们过年总得穿身新衣裳,要买。好的年景,母亲们会上街买上几块布料给家里每人都做一件衣裳。

“女孩儿要花、男孩子要鞭炮”,花儿和鞭炮是以前孩子们过年不可少的。年关临近,孩子们放假在家,村子里到处都有孩子的身影。头上扎着花的文静小女孩,在门前空地上踢毽子、跳格子;调皮的男孩子偷偷地把父亲买来的鞭炮拆散,装在口袋里,一个一个掏出来点放。小的鞭炮拿在手里点,然后抛向高空或远处;大点的鞭炮需要放在地上点燃;当然,放二踢脚之类的则是要躲得远远的,还得捂上耳朵。有时,胆大的小男孩还会跑过去搜寻没有炸响的鞭炮,找出引线重新点着,没有“弦子”的炮仗就掰开来玩“呲花”。于是,零星的鞭炮声啪啪响起,鞭炮声里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和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让人感觉到年味越来越浓。

“掸尘送灶”是如东乡里旧俗。人们会赶在送灶前一天对屋子来一次大扫除,把一年积下的灰尘打扫干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以前,人们对做卫生有不少忌讳,担心掸尘会把钱财掸去,担心掸尘招惹了“宅神”,因此,做这些事还得“选日子”。在腊月廿四送灶前的日子,就没有这个禁忌,可以放心大胆地扫。早上,祖父从竹园里斫来一根长竹子,将竹梢做成一个把子,绑在竹竿子头上,成了一个大掸子,在屋子里扫刷房梁上挂着的蜘蛛网——吊吊灰。日常被蜘蛛网罩着的屋顶一经刷净,露出了被烟火熏得发黑油亮的光泽来。屋子扫完后,还要捅烟筒、刮锅底、镗炉灶、擦门窗家具、收拾餐具等,这些事也为过年营造出一种氛围。

除夕的年味是最浓的。门上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门楣上的喜笺在风中飘着,屋里贴上彩色的吉祥年画;一家老老少少都穿上了过年刚做的新衣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们与家人们团聚……团圆饭的“年年有(鱼)余”是不能少的;守岁夜长明灯是必须亮着的;小孩子们的压岁钱更是不可少的;春晚是要看的;凌晨前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是拒绝不了的……

如今,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置办的年货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在年货构成上,仍离不开吃、穿、用这“老三样”,只是在装饰品、家居家电、烟花、生态蔬菜鱼肉等品种和规格上有了不少提升。然而,却还是有人感叹这“年味”变淡了,到底淡在哪里呢,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尽管,我也觉得现在的年味中少了点什么,但我常常在忆苦思甜中告诉孩子们,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和祖父及父亲辈们缺衣少食、挨饿受冻过年的日子相比,我们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在过年!是的,因为平时就在过着过年的日子,那过年就缺少了新鲜感。不过,我相信,只要将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写春联、贴喜笺、挂灯笼、舞龙灯、唱大戏等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现代的年味就一定会更加浓郁。

期待年味里增加更多浓厚的现代文化味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