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1
分享

端午的香

读者读我写的“端午的绿”,觉不过瘾,怂恿我再写一篇端午的香真正能体现端午特色的应该是香。

端午节的确是沉浸的浓郁香气之中的。“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谣已经在民间流传数千年,在端午节这一天,民间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悬艾草、簪菖蒲、戴香包、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习俗。这吃粽子、挂艾草菖蒲、戴香袋,哪一样不是带着浓浓的香气!

“艾草青青挂门前,粽香浓浓飘四方”。端午的香首先是从粽锅里飘出来的。端午节的传说有好版本,不过,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都离不开粽子。

端午节的乡村,处处飘着粽子的香味,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裹粽子吃粽子。农人们对裹粽子的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米要糯米,而且是晒得雪白,加工得亮亮的糯米;裹粽子前,糯米要淘洗干净,再浸泡一定时间;包裹时糯米里面还要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蜜枣、葡萄干、红豆,花生米等等,以期口感更加软糯、香甜;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围坐一起裹粽子的场面,那种“团圆”的意境是最香的。

端午节的早上,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粽子,其时,混合着糯米的黏糯、馅料的甜味和粽叶的清香,便是端午节的“盛宴”了。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艾草和菖蒲。

古老的节日都伴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天界有一位专司拿妖捉怪的神仙叫张天师,老百姓就请他来镇守人间。五月是毒月,请张天师降魔祛毒也是理所当然。张天师的坐骑是艾虎,手执的宝剑是用菖蒲做成的。于是,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在自家门檐插上艾草和菖蒲,艾草象征艾虎,菖蒲则是镇宅宝剑,能斩妖除魔,含有“天师在此,百毒不侵”的意思。

老人们说,端午节那天采收的艾草煎煮成的药汤有祛毒奇效,什么“污秽脏气”都能冲洗掉。于是,人们要赶在这一天到小河边割来菖蒲和着艾草放大锅里煎煮,其时,草汤沸沸,药香四溢。人们以“药水”涂抹在身上,据说能舒筋活络,可清热止痒。老人们将艾草和菖蒲捆扎成一束束,挂置房檐下风干,留待夏日的夜晚用来驱熏蚊虫。

艾草和菖蒲生命力极强,房前屋后,沟边水沿,随处可见。春天的时候,艾草悄悄地冒出嫩芽,待春风春雨一过,一丛丛青绿的艾草,伸展出宽大的叶片,用手轻轻一抚,便散发出浓郁的草香。

屋檐插几束艾草菖蒲,满屋都是幽幽艾草香,一年的安康都在那屋檐下了。

饮雄黄酒、佩戴香袋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雄黄酒的气味儿很冲,其时,满屋子都充斥着雄黄酒香。旧时几乎家家制作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一些,小孩子不能喝。我小的时候,祖父在每年端午节的午时用筷子头蘸上少许雄黄酒让我用舌头舔一舔,并在我的额头和手心足心涂沫一番,祖父说这样就能预防病毒的入侵。有了雄黄酒的保护,我的胆子变大了,一整个夏天的行动也放松了一些。

佩香袋是中国流传千年的端午节习俗之一。《离骚》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魏晋时姑娘用香袋传达爱意:“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就是香袋。香袋承载的是吉祥之意。端午香袋多以五色丝线在彩色绸缎上绣制,缝制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造型,香袋表面饰以各种古老神奇、寓意丰富的图案,香袋内装多种具有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可作提神醒脑之用,亦有避邪驱瘟之意。在香袋里,手心的温度,有暖暖的问候和深深的祝福。

小时候所见的香袋是母亲用彩色零碎布头和棉花、香草做成,香料都是天然的,有菖蒲、藿香、白芷等等。最常见的造型是“老虎脸儿”,虽然粗糙,却也能看到个大概王字额,怒目圆瞪,虎视眈眈

我家兄弟姐妹多,不是人人都能拥有香袋,母亲说,只有女孩子才需要佩香袋,男孩用了香袋,就变得女儿气了,于是,我们只有看的份儿,常常羡慕不已,嫉妒不已。

如今,端午节还没到来之前,端午传统香味早就飘了出来,糯米粽子人们早在立夏前就开始吃了日前上街,我看到有人扛着艾草菖蒲沿途叫卖,给人的感觉是乡村气息在城市里流淌。精品店里,有人在挑选香袋,进门便觉一股奇香。那些香袋不再是我们儿时所见的手工制品,而是布料精致,做工精细的工艺品,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琳琅满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