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29
分享

美丽村庄惹人醉


在扬启高速公路袁庄段北侧,有一片千亩菜田,秋天里,涌出一波一波与季节格格不入的滔滔绿浪,这便是江苏省美丽乡村,千亩特种蔬菜种植基地如东县的孙庄村。

走进孙庄,人们的视线不由会落在连片的智能大棚上——刚见识过蔬菜绿波的奇异,又使人震撼于近两百亩的智能大棚的壮观,大棚内阳光葡萄架上挂着的绿色葡萄套一崭一齐,展示的是累累硕果。在大棚的上空,几只白鹭鸟正凌空翱翔,它们仿佛练就了绝世轻功,翱翔途中,忽然俯冲下来,当临近大棚的时候,翅膀稍事一掠,又钻向高处,继续飞去;有几只白鹭傲立于随风摇摆的菜地边上,一动不动,就像菜地边上开出一支支硕大的花朵;先前大棚顶上飞翔的那几只白鹭,忽又飞到菜地上来,作低空飞行,将弥漫的绿搅动起来,一波推着一波地荡漾。

我一边往菜地的深处走,一边大口呼吸着微甜的空气,一颗心,渐渐地远离了喧闹,变得幽静起来。

曾经是传统农业村的孙庄,2017年成为江苏省美丽乡村以后,经过几年的打拼,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化经营模式,集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产融合的村庄,连片的大棚,特种的蔬菜,路边的花木,休闲的公园……展现在人眼前的是一幅幅迷人醉人的秀丽画面。

秀美文昌园

走进孙庄村不远,有一个占地五十多亩的农民公园,叫文昌园。文昌园当是人们对孙家庄一见钟情的因素。

文昌园因一条文昌河得名。清代一位孙姓秀才,在这条小河边开了一家私孰,为穷人的孩子授业解惑,人们便将小河取名文昌河。文昌园的前身就是那条荒废了的文昌河,文昌园形成前,这里沟连着沟,塘傍着塘,沟塘的旁边是高高低低不规整的农田,秋冬季节,满塘摇荡着苍凉的芦苇。2015年,因为申报江苏省美丽乡村,一位叫冒亚洲的孙庄人走马上任村支部书记,他请人设计,带领大伙儿对这片废沟塘实施改造,经过两年的整治,就像变魔法一样,废沟塘变成了妆容俊雅的农民健身公园。如今,文昌园里,林木森森,花草遍地,小径弯弯,处处闲趣,清晨,林间有小鸟啁啾,有人在曲径上跑步,有人在引吭高歌,偶尔还有画家,打开画架在画板上涂抹……当然,有人在里面什么也不做,观路边的花儿悄悄竞美,看水边芦苇摇曳生姿;还有人静静地坐在林间的亭子里,看水望云,感受与水天一体的逍遥忘我;跑步的人累了,就去长廊里歇歇脚,听取一片蛙鼓之声。

文昌园东南角上有一座儿童野营乐园,那是孩子们的王国。听吧,孩子们清脆的欢笑声,从滑梯上飞扬,在秋千上荡漾。夏秋季节的晨昏,文昌园里处都有健身农民的身影,有男人,有女子,有老人,也有小孩,他们跑着,唱着,笑着,跳着……

孙庄文昌园,仿佛电影中的一帧帧唯美的画面,它在时空中呈现出的美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去年秋天,文昌园里又多出赏园的新风景。那天,绵绵细雨,县作协的几位同仁随我沿小河边的小路踽踽而行,路边上,不知什么时候竖起一块块牌匾,牌匾上书写着孙庄众多姓氏的家风家训,记录着“孙庄好人”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原来,文昌园不仅是孙庄人的健身公园和闲趣乐园,更是孙庄人的精神家园。

沧桑古银杏

站在孙庄的彩虹桥上,便能望见一棵古树,这就是孙庄人心目中一株尊贵的古银杏。新近,孙庄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投资上百万元,建成银杏长寿文化广场,让银杏树的位置更加凸显出来。听孙氏传人孙惟益老人介绍,这棵古银杏自他有记忆起,就已经要两个人才能合抱,孙老今年七十有五。几十年里,周围的房子在变,从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又变成楼房;道路在变,泥泞的小路变成了一条条砂石路、水泥路、柏油路;人也在变,一茬一茬地更新——不变的,就是这棵高大的银杏树,事实上古树也变了,变得更加挺拔伟岸,更加精神矍铄。

这是一棵神奇的古树,它是全村人的“气象树”。每年春天,村民根据树上的树叶乳芽发得早晚来判断当年的年景,树叶生得早,这一年就雨水多,风调雨顺;树叶生得迟,这一年主干旱,高田歉收。

夏日,银杏树投下的阴凉也大,是村民们最佳的避暑场地。这片阴凉,藏着村里多少人的记忆呀。在没有空调的夏日傍晚,附近多少人聚到树下,乘凉,聊天。慢慢地,邻里间的乡情聊出来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聊没了。渐渐地,树下乘凉的乡亲们分成几个阵营。年轻人聚在一起打扑克牌,小孩子们相互追逐嬉戏,无邪的笑声惹得神仙们都羡慕。那样的场景,明明就是一个大家庭么。只有一个大家庭,才会如此和睦,如此和谐。每天从树下经过的人,也都习惯性地抬头看看老银杏——这棵充满灵性的老树,似乎也在慈祥地注视着身边一个个走过的人。她看到过,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从民兵到地方武装,最后当上了县委书记;她看到过,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从这里走出去,从普通工人,最后成为一位作家;她看到一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从这里走出去,成了硕士,成了博士……

在老银杏周围不足2000人的地方,百岁以上老人最多时达到6人,难怪人们要将这里命名为“古银杏长寿广场”。

古银杏多像一位百岁老人呢,它亲历了小村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的整个历程,如今,它依然静静地守望着村庄,期待着她又有新的发展,又有新的风景。

爱满小村庄

孙庄村村子不大,却有大爱。

大爱从何而来?它是在小村淳朴善良的民风沃土上滋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亲历,很难想象这样一群有爱的人,可以无私付出。

他叫朱国民,年轻时便患上精神病,整天动辄骂人,妻子缪如英整日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早晨伺候他起床穿衣吃饭,白天照看他生活,防止他出门胡闹,晚上安排他洗澡就寝,几十年如一日,故事寻常却感人。缪如英本是一个有点文化的女子,因为照顾丈夫把一生都给耽误了。村邻们都替缪如英惋惜,然而,缪如英却无怨无悔,她觉得,自己不仅是在照顾了丈夫,也是在为社会减少负担,如果让朱国民在流落社会上,必是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缪如英的行为算不算高尚,够不够得上事迹!?

发生在朱国民家的不仅是妻子照顾丈夫的故事。朱国民家因病致贫,成了困难户。房子成了危房,想建房,没有能力,更没有谁愿意接手承建,因为谁帮他家建房,就意味着要负担建房款。而这时国家还没有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这个时候,村子里的建筑小老板张文友站了出来。听了缪如英的陈述,张文友承诺说,你能拿出多少钱给多少钱,当年能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不足的部分和匠人的工钱由我先垫付,以后你什么时候有钱还就什么时候还。就这样,张文友为朱家建起了三间两层简易住宅小楼。朱国民住在4组,张文友家在7组,两家无亲无故。我曾问张文友当时的想法,张文友很平静地说,一个精神病人,住在那样随时可能倒塌的房子里,我看不过去。不是我有多有钱,也不是我有多高尚,但我的情况比他们好点,正好有这个能力,帮帮他是应该的。多么简单的话语,多么简单的想法,却是不简单的行为。

张文友说,在他帮朱国民家建房期间,周围人家,天天有送菜送吃的,他们这群工匠,没有回家吃过饭。

这就是爱,是小村里的大爱。有爱的村庄,叫人怎能不爱她呢?

手工传神奇

如果宜居的村容和良好的村风是孙家庄的品貌,那么,勤劳就是这个村子的性格。孙庄村有四千人,他们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经营的、打工的、种植养殖的、上学的,一个个都很努力,一个个都成了行业上的标兵。这里还有这样一个群体,或者因为年老,或者因为要照料家人和孩子,或者因为身体原因,他们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做工——但是,他们凭借一双巧手,在家辛勤工作,创造出经济价值。

风行钩花的年代,孙庄村的钩花女很多。钩花是一种手工艺,其产品曾经走出国门,成为外国人的抢手货,钩花工艺也帮孙庄村民走上致富路。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进厂,传统的钩花工艺已经失宠……住在我家后面的李素兰是个生意人,人们送她个外号“大贩脚”,她发现孙庄的不少老年妇女窝在家里无所事事。几年前,她不知从哪里弄回一些半成品加工件,放给这些人去做,这都是诸如枕头缝好了,要手工翻过来整理好,衣服织好了,要装个边儿之类的活儿,不要技术,要的是人工。这些人把加工件拿回家,坐在屋子里,一边陪伴着孩子或者病人,一边整理,从中就能获取收入。

早上,李素兰家的院子里很热闹,一群七十岁上下的女人,骑一辆三轮车,装满一车做好的货送过来,回去的时候,又装上一车待加工的货拉走……这种手工活儿,既不耽误家里地里的活儿,又能把钱挣到手。我粗略算了一下,周围来李素兰家拿“手工”做的就有三四十户人家,每人一天有个二三十元的加工费,光是这一项,一年就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呢。

看看李素兰夫妇,他们的孩子在美国,吃穿是不愁的,但他们却乐于做这件事。一次跟李素兰交谈,她说,我们做这个事情,不完全是为了钱,关键是要找个锻炼身体的方式,在做事情的时候身体可以得到运动,得到锻炼,少生病,或者不生病。当然,能够帮助一群人,更是一举两得的事。

看到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真的好幸福,因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孙庄,也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