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2/26
分享

春天,风筝在天上飞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村居》

 

风筝,几乎是每个人童年美好记忆

据考,风筝是由春秋时的大思想家墨翟所发明,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发展成为一项民间艺术

我最初知道风筝,是因为一只“走疆”的风筝,它坠落在我大祖父家的屋子上。按照习俗,“走疆”的风筝掉在谁家屋子上,这户人家不是要死人就是要失火。大祖父是我祖父的大哥,为人强梁,周围没有人不怕他的,这下子便闹得沸沸洋洋。

这是一只板鹞风筝,又名“七簇星”,即由七个小六角星组合而成,正面的上部装有不少“哨子”,下方还对称装有两只大葫芦,那是“嗡子”。哨口风筝能在空中发出“瞿瞿”的声音,嗡子则有“嗡嗡”的轰鸣,大风筝在天上,哨声和嗡声发生共鸣,形成交响,现代人便将其称之为“空中交响乐”。小时候的我们曾听到过不少。

乡下的文化生活贫乏,春天里的风筝便成了我们的企盼,上学和放学路上,我们必是要侧耳细听天上是否有风筝的声音。空中的风筝很好看,风筝制作者们精心地将风筝糊成五颜六色,而且要配上长长的彩色尾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好风的日子,大风筝安静地卧在空中,就像固定了一般,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但是,如果遇上不正常天气,风力忽大忽小,风筝就会在空中颠簸,就会摇头摆尾,甚至于“着”下来。夜间放风筝,放飞人必是要委托人监视风筝,严密注意风向和风力,以保证风筝的安全。

掉在大祖父家屋子上的风筝是不远处一个青年放的,事故发生以后,他托了许多人登门向大祖父求情,打招呼,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在大祖父家门前的场地上放了许多鞭炮,挂了“红”。

小时候的我没有正经放过风筝,看别人放风筝看得眼红,便自己凭想像糊了一个小六角星风筝,放飞时却总是上不了天,不是是因为风筝的尾子太重,就是风筝的线太短。无奈之下扎几回“草子龙儿”,用一根短短的线牵着,在场院里疯跑,算是过了放风筝的瘾。

如东是风筝之乡,几年来举办过多届国际风筝节,年年都引来世界各地众多的风筝爱好者。我曾因民间文艺工作者身份受邀前往观摩,有幸领略了各类风筝的异彩。如东的板鹞风筝在当地算是很有名气和影响的,但是,跟现代风筝相比,显变得相形见绌,因为传统的板鹞风筝是由竹篾等硬骨架制成的,太大了无法走动上天,而且风筝的表面是由纸糊(现在改由绢制),所以,受到天气(晴雨)的限制,而赛场上的那些什么海绵宝宝、铁臂阿童木、大白马等形式各异的软体风筝和龙串类风筝,不仅体形巨大,且不怕雨,那些风筝还可放可缩,极便于运输,成了风筝中的姣姣者。

风筝放飞的日子,在无边无际地南黄海滩涂上,有无数只风筝在空中飞,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彩的,果然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还有一群年轻人,他们也赶着放风筝的日子,放飞着自己研制的飞行器,那些东西是带有遥控器的,因此,它们远远“凌驾”于风筝之上,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穿云掠雾,它们的金属外壳带着制作者的智慧在空中闪闪发光。

放风筝有健身作用,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吉祥寓意人们以此寄托对美好生活向往祈祷一个太平、可以掌控未来。一只风筝,就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当下的把握。所以,放风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驾驭的过程,展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在袁庄乡里,隐居着几位风筝传人,他们都是制作和放风筝的高手,如今虽然年纪大了,家里仍保存着板鹞风筝,今年七十八岁、长期担任镇领导的陈十如老先生告诉我,前些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他都要跟他老哥陈十银一起放一两次风筝,两个人负责举送风筝,再请两三个人帮助背风筝线。他说放风筝不仅能强身健体,在清明时节踏青,在旷野上跑步,在星空下仰望练眼,而且还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放风筝时,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放风筝的时候,任何一个人出了问题,风筝就上不了天。最后,他激动地说,放风筝,就是放飞自己的心灵,放飞希望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一只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