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15
分享

孙庄的那棵老榆树

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如东县袁庄镇孙庄村,有一棵老榆树,榆树前立一块牌子:忆苦思甜树。下面有几行小字:在苦难的岁月,榆树叶和榆树皮曾经渡过许多人的生命。留下它,是为了让世人在幸福年代不忘过去,不忘历史。故名忆苦思甜树。

孙庄是我的老家,我当然清楚,这棵树龄不长的榆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渡过人命的老榆树。不过,每看到它的时候,却会让我想起那段艰难岁月,想起老榆树的功绩。

小时候听祖父说过,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就多年吃榆树叶,人们还给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榆钱。当然,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三年困难时期。

1960年,祖父得了浮肿病。

祖父是因为长时间吃野菜树皮草根,没有一粒粮食进肚,造成浑身浮肿,两条腿肿得像水桶,皮肤发亮,走一步路都很困难,躺在床上有出气没有进气。父亲愁得不知道怎么办,眼看祖父就要咽气,我母亲从外婆的邻居那里借得一点面粉和猪油回来,想在祖父生命的最后时刻擀点面条给他吃,不想,吃过面条之后,祖父的浮肿病居然好了。

在祖父人生中,有不少关于吃榆树叶和榆树皮的记忆,他吃出了经验,吃出了方法。

那年春天,地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人们开始捋树叶吃。用榆树叶调面粉放在锅上蒸熟,不仅好吃而且耐饿。那时候,我们村里家家都有几棵榆树,人们怕树叶被人偷了,就让孩子成天守着。不久,榆树上的叶子摘光了,父亲就去采杨树叶,杨树叶味苦,母亲想办法,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苦涩的味道就没有那么重了,但有点臭,不过,填饱肚子,总比饿着强。

在那个年代,只要是绿色植物,人们都要弄来试试。所以,乡里人知道了许多好吃的植物。

吃树皮是树叶吃完以后的事。吃过几种树皮以后,人们觉得还是榆树皮最好。祖父简直成了一位吃树皮专家。祖父说,榆树的皮里面含淀粉多,且有油性、黏性。用刀剥下来、切碎,放在锅内炒,把水分炒干,然后用锤子锤。锤过一阵,含在木质部的淀粉就脱落下来了。吃的时候,掺一点玉米面做成饼子上锅蒸,口感不错,没有玉米面就用榆树皮面做饼,比较硬,相对于饥饿的感觉,味道还行,可以果腹于一时。

我的祖父做过木匠,他懂得怎样保护树木。祖父说,吃树皮是为了救命,要想长期获取树皮,就必须保证树活着。剥了树皮还能保持树不死,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祖父在剥树皮过程中掌握了一个技法,就是在剥榆树皮的时候,上下以条形剥,剥一行空一行,这样,留下的树皮还能给树身提供养分,榆树就还能存活,树皮又会再生。祖父把这个方法教给了邻居,邻居们又传给他们的亲戚朋友,一传十,十传百,祖父一时成了当地有名的吃树皮保护树木“专家”。

后来,我在看一份资料的时候得知,树身的木质部与外面的韧皮部之间有薄薄的一层,叫做“形成层”,是植物的干细胞所在地。这层细胞往里边分化出木质部,往外分化出韧皮部,也就是说,这个形成层是长树木的地方。如果把树干的形成层扒掉,第二年春天树就死掉了。祖父没有植物学家高深的知识,但他用自己的经验保护树木的生命,以此维持人类的身家性命,既保护了一批树木,也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这实在难得。

在长期吃树皮过程中,祖父对挖树根保护树根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办法。祖父说,许多人只看到树干和树叶,却看不到树根。其实树根长度比树干的高度还要长,而且,到了晚秋,树叶里的营养大部分会转移到树根里去。因此,到了秋天,祖父就会去刨榆树根的枝蔓。树根埋在土壤里,皮很厚实,非常鲜嫩,富有营养,尤其是离树干很远的分支,嫩软鲜活。

祖父说,刨榆树根一定要在距离树干两米开外的地方刨,这样不致伤及树木生命。一旦找到树根,就“顺藤摸瓜”,慢慢向外刨,直到把最远处的树根刨出来,长的树根可达好几米,是个不小的收获。

割下榆树根的皮,如果急着吃,可用刀剁成短截,然后用铁锅焙干,上石磨磨。这样就可以把淀粉与韧皮部的木质分离。韧皮部的长纤维不能吃,只能用于烧火。若不急着吃,可以静等晒干或风干,然后,用磨子磨,再过筛成榆面。此时的榆面里含有大量的蔗糖,比较甜。

树根是可以再生的。祖父说,这就跟螃蟹一样,人们把它的大腿折下来,把螃蟹放回河里,第二年螃蟹新的大腿就又长好了,树根也是。

将玉米面、高粱面掺入榆皮面就能擀面条,包饺子;荞面掺榆皮面可以压饸饤。不过,这些榆树皮和根吃多了,都撑在肚子里了,拉不出屎,情急之下,只有相互用手掏。据说喝点麻油就可以排大便,可是,去哪里找麻油呢?

1960年,北京的一位作家来到河南,看到路边的一棵棵树木都裸露着白花花的树身——死了,景观极为辛酸惨烈。他听说这两年河南饿死几百万人。有资料说,当年河南的榆树很多,在饿殍遍野的地方每个人平均拥有好几棵榆树。有这么多榆树,他们为什么却饿死了呢?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吃树皮的方法不对,他们把树皮全剥光了,树也就死了,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祖父的一生没有辉煌过,他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因心脏病逝世,此时距他患浮肿病已经十五年。我在地方志书上没有看到过关于祖父“荒年”吃榆树皮的经历和方法的记载,但我觉得祖父在那种特定情况下研究生存的思想和方法很值得推崇。

学问往往诞生于一个特殊年代或特定事件,在粮食丰足、生活无忧的年代,又有谁会去研究榆树皮的吃法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