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12
分享

霜降

荏苒光阴似水流,又逢霜降送清秋。不知不觉我们又迎来了霜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时节,中午热,夜晚气温骤降,地面上的水气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霜降”由此而来。霜降在每年10月23—24日交节。

霜降有三侯:一侯,豺乃祭兽,此节气豺狼开始捕获猎物过冬,储备食物。二侯,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此时,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三侯,蜇虫咸府,此时寒气肃凛,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蓠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的《咏菊》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霜降的节气景象。清晨,初降的霜轻轻地附在瓦上,白蒙蒙的一片,就像披上了一层轻轻的薄薄的白色纱衣。菊花的绽放,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点燃了这个季节的生机。

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而言,节气对它们有着天壤之别,春天的惊蛰是一道关,深秋的霜降又是一道关,两道关,一阴一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惊蛰的一记霹雳,惊得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一个个如神灵附体,刹那间,眨动起惺忪的眼睛,走进一个热闹的季节。而霜降,如同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咒语,一语既出,但见落叶纷飞,清晨的原野上,落下满地银霜;人们已然发现“霜降杀百草”的萧瑟,渐渐地,甚至会感觉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肃杀。

记得小时侯,每到霜降,村庄就被五颜六色的秋叶所笼罩,“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深秋的柿子树梢上挂着的几个没有采摘的黄的、红的柿子,如同一只只小灯笼,把乡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那满地的树叶成为一种动力,一种诱惑,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清晨,老人们提着竹篮,早早地去把落叶拢在一起,装进篮子拎回家喂羊积肥。恋床的我们,突然被母亲叫醒,内心里有一百个不高兴,可想想有了树叶,就有了羊儿冬天的饲料,也就有了来春那三、五元钱的学费和买纸笔的钱,尽管不情愿,但还是揉揉惺忪朦胧的眼睛,拎起篮子走向门外。

“小蚂蚱,一身黄,蹦蹦跳跳过时光。饥了吃的咯嘣草,渴了喝的露水汤。刮风下雨都不怕,就怕秋后一场霜。一场霜打没奈何,豆叶底下把身藏。”童年的一首儿歌,在秋野上悠悠飘荡,荡起心中一种久违的温馨。朝脚下的草丛俯身细看,果然有一两只蚂蚱在草丛中蠕动,它们已经蹦达不起来了。抬头远眺,长空中正有一群南飞的大雁,一阵阵鸣叫,残月在天,霜花满地,大雁背负着霜天匆匆远行,不禁又让人感受到一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的意境。

记忆中的霜降里,总有农人匆忙的身影,俗话说:“白露到霜降,农家百般忙”,他们匆忙地去收获今年,又匆忙地去播种明年。霜降时节,水稻、玉米、大豆之类五谷秋作物已经归仓,而棉花还在坚守着最后的岗位,一株株棉花,枝叶老去韶华不再,剩下有点发黑发皴的棉桃仿佛母亲皴裂的手指和苍老的面颊,在阵阵秋风中绽开,它的洁白,它的柔软,那触手难忘的暖意,仿佛母亲最温暖的呵护与深情。关于霜降的农谚很多,有节气对农作物收成影响的:“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收满仓。”“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有对季节农事安排的:“迎伏种豆子,迎霜种麦子。”“霜降前十天不为早,霜降后十天不为迟,霜降种麦正当时。”等等,节气可是帮了农人的大忙,它指导着农人安排农事,安排生活。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每年的霜降总是与重阳节很接近,登高赏菊,也就成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重要人文活动。登高可以使肺功能得到锻炼,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赏心悦目,可以舒缓心情。这些习俗对保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讲究“补冬不如补霜降,”如东民间亦有 “一年补到头,不如补霜降”的谚语,吃柿子是如东人这个节气里的一个重要食俗。柿子一般在霜降前后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儿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还可以御寒保暖,补筋骨等等,因此,霜降吃柿子不仅有保健意义,还有品赏美食的含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诗经》压卷之作的《蒹葭》,以霜降时节为背景,足可见此节气的特殊之美。一夜寒秋,大地披霜,青色的苇叶上铺着一层薄薄的轻霜,雪白的苇花在秋风中摇曳,秋水潺潺地流向远方……

霜降是一个很独特的节气和气象,唐代诗人李约在《从军行》中写道:“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在霜降这个时节里,天高了,地远了,水清了,就连星星和月亮也好像更加明艳了。

霜降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和寒露一点点铺垫起来的。经过一个季节的轮转,原野上草木枯黄,但也不缺乏迎霜而出的色彩,枫叶更加红了,菊花愈加艳丽。目光所及,色彩层叠多变,每一片叶,每一朵花,都染上了暮秋的深沉和优雅。高远的蓝天之上只留下几缕白色的云丝,给人以吹尽浮尘始见天的清朗感觉,让人生出敬畏之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