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8
分享

母亲的针线匾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会想起母亲来。我想母亲,最先想到的是她的针线匾子,因为母亲的一生几乎都伴着它。

“匾子”是一种由竹篾制成的圆形浅筐,样子有点像一只小盘篮。因为它是女子做针线的工具,便被称为针线匾子。新制成的匾子是竹青色的,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渐渐变成枯黄色、灰褐色。母亲的针线匾子是她的陪嫁品,由于使用久了,上面就像是裹了一层包浆,有了一种在古意。

小时候,我们对母亲的针线匾子很感兴趣。因为母亲的针线匾子简直是个百宝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货物。有剪刀、锥子、线和用锡箔纸包裹着的几种型号的大针小针;有大小不一、形状和顔色各异的钮扣;有花色多样的碎布片和鞋样子鞋底;有量布用的尺,纳鞋底用的针拔子和针箍……反正,只要是做针线需要的,到里面总能找到。母亲的针线匾子里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拐骨,那是母亲用来打麻线的工具。

小时候的我比较顽皮,上树摘桑葚,爬屋檐上掏鸟窝,下到河里摸螺蛳,钻到芦苇丛里摘苇叶做口哨……时常弄得一身泥一身伤,划破衣服是常有的事儿。晚上,收工回家的母亲看到我身上的衣服破了,便令我脱下来,先看看有没有伤到皮肉,见没事,母亲才放心地笑骂一声,在我身上轻轻地拍两下,然后捧出针线匾子,坐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起来。

母亲的针线匾子内,除放一些针线工具外,还时常堆放着布角卷,有做新衣裳时剪裁下来的零布头,这个可以用来补衣服;有旧衣服拆下来的破布片,收在一起卷成一个布卷儿,它们是做“千层底”的好原料。

母亲的针线匾子最多体现在做鞋子上。做鞋子是一件系统工程,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最后是“上”鞋子(鞋帮和鞋底拼装)。在纳鞋底之前,会有许多准备工序,比如准备鞋绳、袼褙、鞋面布、理底布等等。

母亲早年纳鞋底的鞋绳用的是麻线。捻麻线是母亲做鞋的第一个工艺。捻麻线,顾名思义,就是将散乱的麻丝“捻”成线。汪曾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他的祖母:“没事时也总在捻麻线。一个牛拐骨,上面有个小铁钩,续入麻丝后,用手一转牛拐,就捻成了麻线。”当年,我母亲针线匾子里的拐骨不是太大,我估计是一个猪骨。拐骨上面正常缠着麻线,捻时,母亲站立着,左手转动拐骨,右手从匾子里取麻丝,麻丝在拐骨的不停的转动中变成麻线,麻线长了,绕到骨头上去,再捻再转。汪先生还写道:“我不知道她(祖母)捻那么多麻线干什么,肯定是用不完的。”汪先生不知道,我却是知道的,母亲捻麻线是用于下一步的“纳鞋底”。

接着是糊袼褙(如东民间称做糨子)。袼褙是用碎布片一层一层粘成的,用面粉调成的糨糊,将一块块碎布“粘”在一起。这就用得着母亲匾子中积攒的碎布片、碎布头了。

粘袼褙的日子,母亲从大门上退下一扇门板,清洗干净,用板凳摆平,母亲坐在门板前,先在门板上刷一层糨糊,然后将一块块布片粘在糨糊上,再一层又一层地粘,需要厚一些,就多粘几层。粘袼褙是很需要耐心的,因为旧布片很小,要将它们一块块拼粘在一起,需要功夫,需要细心,为了粘的袼褙厚度均匀,母亲必须一块又一块地拣选,一块又一块地更换,直至满意。布片粘好之后,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布片晒干后,从门板上揭下,就是硬邦结实的袼褙了。袼褙必须一次性晒干,这样的袼褙叠成的鞋底纳起来比较疏松,鞋底更结实。

麻线、袼褙备好,该纳鞋底了。

纳鞋底是精细活儿,需要耐心和毅力。母亲坐在针线匾子旁,顺手的地方放一把锥子、一把剪刀、一个针箍,需要的时候随手拿来用一下。母亲还会在鞋底上纳出花式来,有时是菱形,有时上芦稷方形。纳一会,母亲还要把针头拿到头发上批几下,我生怕针头伤了母亲的头,问她为什么要在头上批针,母亲眯着眼睛说,这是“润”针头呢,人的头发上有油,批一批针穿鞋底的时候才滑爽。

冬日,母亲搬一个矮凳,坐在门口有阳光的地方纳鞋底,母亲总是跟着太阳走,太阳晒不到了,她就移移凳子,转到有阳光的地方去。晚上,我坐在油灯下做作业,母亲就坐在另一边纳鞋底,一颗黄豆粒大的灯头,发出昏暗模糊的光线,有时,母亲的线穿不进针鼻,便停下来叫我帮她穿一下,我一穿一个准。母亲会眯着眼睛看我一阵,那神情十分迷人。冬天的夜真冷,我作业做完了,母亲叫我先去睡,她还要再纳一会儿。常常是我夜里醒来,发现母亲还在油灯下纳鞋底,母亲那呼噜呼噜纳鞋底扯线的声音,成了一首最好的催眠曲。

多少年以后,每还会想起母亲纳鞋底的情景,看上去那时的母亲是很享受的,此时的母亲心中一定是充满阳光,那阳光,就是对儿女、对家人的责任和爱心。

母亲那段缝补岁月,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的针线匾子,用一针一线,串起母爱。我在写作小文里,在新版的《新华字典》里居然没有找到“匾子”一词的注解,“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字典里没有“匾子”,但针线匾子里那满满的母亲的温情,却如同花儿一般永远绽放在我的记忆中,照亮旧时岁月的美好,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