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5
分享

麦子黄,麦子香

“麦好割咯,麦好割咯!”村庄上空传来阵阵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是来向人们传递夏收消息的。

夏收在即。有风的日子,走在乡间田埂上,你会觉得麦田里的麦浪在不断向你涌来。被风推搡的麦穗摩挲着发出清脆的沙沙响声,田野上弥漫着阵阵麦香,淡淡的,幽幽的,如梦如幻,令人陶醉。

麦子就像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自秋天里种子下地,在土壤里萌芽、出土,经受整个寒冬的历练,终于迎来烂漫的春天,享受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慢慢走进成熟的夏天,直到6月收获,在大地上生活长达8个多月,一年中的秋、冬、春、夏四个季节它都亲历过。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麦子吸收了各个节气的养分,在它的身体里,汇聚了众多气息。

麦苗的香来自苦寒。深秋,麦种下地一个星期左右,麦芽便破土而出。刚从泥土间钻出来的麦芽,犹如刚刚离开母体的婴儿,一股乳香纯净得让人怜爱。麦芽的香是幽静的,里面隐含着啤酒的香,据说,爱喝啤酒的人喜欢的就是这股纯纯的香味。

越冬期间的麦苗面对的是冷风冷雨,遭遇的是冰天雪地,麦苗们将身体缩一缩,用瘦身的方法抵御严寒,寒冬的麦苗身上始终散发着涩涩的清香,如童男童女般保持着纯真体味。熬过漫长的隆冬,进入春天以后,麦苗在春风中加快了生长的脚步,香味愈发地浓郁。

春天里的麦香,带着一股青春气息。春天,走进城市,忽然发现超市里已经有青麦苗或麦汁销售,据说麦汁含有人体所需要多种维生素、叶绿素、矿物质等元素,青麦汁作为一种饮料,既能解渴,又有保健作用。清明到了,“清明到,麦叫叫”,拔节阶段的麦秸上带有一股少男少女身上特有的甜甜的味道。

初夏的麦子孕穗了。初夏的麦子带着成熟女性的香味,越发地妩媚诱人。在食物匮乏年代,麦熟前的日子是农家最难熬的时候,人称“青黄不接”,为了度饥荒,人们在元麦六七成熟的时候,便急不可耐地扯下麦穗,制作成一种特殊食品“冷蒸”。“冷蒸”的制作工艺比较繁复,将青麦穗采摘下来,放锅里炒一炒,去掉麦壳,上石磨碾成丝状,“磨子口的冷蒸最香”,“磨子口的冷蒸”曾是度人生命之物,后来成为一道美食,成为乡村珍品,因此,也有人叫它“冷珍”。不管叫冷蒸还是叫冷珍,反正农人不舍得多加工它,因为制作它必然会造成减产,形成恶性循环,来年又会再一次遭遇“青黄不接”。如今,这种产品倒成了“农家乐”里的一道初夏特色风景,受到人们青睐,年轻人喜欢它的美味,老年人食用时往往带有怀旧情愫。

立夏十八朝,早麦朝上挑。立夏过后,原野上越来越黄,直至黄得漫山遍野,黄得铺天盖地,田野的上空散发着一股香气,一股麦香。夏熟作物统称为“三麦二豆”,三麦指大麦、元麦、小麦。二豆是蚕豆豌豆。在如东农村,人们一直把小麦作为夏熟的主粮,因小麦在三麦中成熟期最晚,所以排在最后。元麦当年因产量高,受到农人青睐,但元麦的质量不及大麦和小麦。元麦曾是煮粥的好材料,元麦糁儿煮成的粥呈红色,黏稠,养人,因为元麦成熟期早,成为制作“冷蒸”“焦屑”等食品的优选。大麦多用作生猪饲料,后来又成为生产麦片、啤酒的材料。农家吃的馒头、面包、煎饼、饺子、面条均是以小麦为原料。

麦收时节,麦子香味渐渐由田野转入农家,不同的麦子,以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不同的食品,也就生成各种不同的麦香风格。元麦可以制“焦屑”, 焦屑是一种便捷食物,相当于后来的方便面。上学读书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放学一回到家,便急急地找来“焦屑”,加点开水,调成糊状,即泡即食,一股浓烈的香味就成了最好的充饥方式;大麦加工成啤酒、麦片,其香气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小麦被加工成各种面制品,成为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食物。

又是立夏到来,布谷鸟的叫声中,金黄的麦田带给人们麦香,也带给人们浓浓的乡情和浓浓的乡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