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同林的头像

孙同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9
分享

种玉米那些事

邻居给我送来几穗嫩玉米,白的,黏的,香的……看到玉米,我便想起当年种玉米的事来。

我对玉米的喜欢,最初是受了父母亲的影响,看他们种,跟他们种,学他们种。

春末时节,父亲在地里挖出一个个小坑,把玉米种籽种在小坑里,这时正值很热很干旱的季节,父亲有时在小坑里坐点粪水,有时候干脆就下“白塘”(什么肥也不下),父亲说过一句关于种玉米的农谚:“玉米下火坑”,意思是干种玉米。

当年,玉米一般为夹种,间杂在前茬蚕豆或麦地里。玉米终于出苗了,蚕豆(麦子)一点不同情初来乍到的玉米,它们拼命地生长,跟玉米抢阳光,抢雨水,总想挤走这个新来的邻居。玉米呢,不管不顾,见缝插针地努力。当然,夹杂在前茬庄稼里的玉米身体很单薄,难免病恹恹的样子,但它不怨天尤人,静静地努力。终于,麦子黄了,蚕豆也黄了,又过了些日子,开镰了。农人在收获蚕豆以后,就把目光迅速投向羸弱的玉米。玉米很懂得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从蚕豆的缝隙间出来不几天,它们就彻底暴发了,躯干粗壮了,叶片硕大了,一副结实挺拔、风流倜傥的样子,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夏天的天气常常会大风连着大雨,还会有病虫害,但是,玉米没有畏缩,恶劣的天气和生长环境只会使它们更坚定,它们视这些为最好的锻炼和考验,在农人帮助下,玉米击退各种侵害,顽强成长。

玉米抽穗了。农人们把玉米的穗叫做顶花,玉米顶花就像乡下女孩子头上竖起的朝天辫儿。把花开在顶梢的植物不少,比如牡丹、大丽菊、蒲公英等等;把果实结在顶梢的植物也有不少,譬如高粱、稻子、麦子等等;然而,把花开在顶梢,却把果实结在腰间的,似乎只有玉米。

玉米在抽穗的同时,腰间生出缨子来,玉米缨子是玉米棒子头上的须,玉米须有好多种颜色,红的,白的,粉的,嫩黄的,浅紫的……有了须的玉米,就像一个长出胡须的青年,标志着他即将告别青葱时代,渐趋成熟。玉米的须是小孩们最喜欢的东西,他们常常扯下玉米须,粘在嘴上,嘻嘻,我是个小老头儿!

玉米秀穗以后,父亲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走在玉米地里。父亲背剪着双手,走走停停,有时蹲下来,眯着眼睛对着玉米抽烟,好像是在跟玉米交流什么。守着玉米,父亲就有了一种满足感,心里多了底气。

跟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熟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用眼睛瞟一下,就基本知道了这茬庄稼的成色,甚至能说出它们的产量。父亲精心侍弄玉米,玉米也不曾亏负他,三年困难时期,是玉米帮我们一家人度过生命的灾荒,吃嫩玉米,吃玉米粯子饭,吃玉米糁儿粥……玉米是一种低调的作物,农村中有一句俗语道出玉米的委屈:“玉米糁儿养了人一世,却没有捞到个好名声。”是的,从没有人让玉米粯子和玉米糁儿登上大雅之堂。

玉米不太爱麻烦人,从种到收,很少使用工具,譬如耕、耙、䡬、播、耥、碾、割等工艺,玉米都不需要,种,只要用一把小铁锹就行,收,用手掰,砍伐玉米秸,也只要用一把短柄小板锄……玉米的脱粒就更为简单了,用一把针锥在玉米棒子上开出一条“沟”,然后用手剥。小时候,我们就是在剥的玉米中一天天长大,父母亲还教我们学会“借力”剥玉米,选一根硬一点的玉米芯子,拿在手上对另一根玉米棒子使劲搓,玉米粒便随之纷纷脱落下来……

玉米地曾给我留下不少记忆。闷热的暑天,农人起大早下地给玉米施肥,这时,马蠓来了。马蠓是一种藏在玉米地里袭击种玉米的人吸血虫。马蠓可能属于热虫,它好像特别喜欢焖热,而且喜欢化肥气味。垩化肥的时候,耳边必是伴有马蠓声,它们在抓化肥人身边嗡嗡地飞来飞去,时不时“啪啪”地撞在玉米叶子上,撞在人的脸上、身上,别看马蠓飞起来灵活,脑子却笨,它是个嗜血成性的家伙,一旦沾了血,便死死叮在那里,人被咬疼了,自然发现了马蠓的存在,它却不知道逃跑,“啪——”一声,便成了人的掌下之鬼。

玉米的顶花干枯是成熟的标志,接着,玉米的叶子也开始由绿泛黄,玉米的胡须相跟着枯萎(焦胡),玉米穗梢上的包叶开裂了,露出亮亮的,灿灿的,耀人眼目的玉米棒子来。

静静的夜,矇眬中听到父亲喊我,他是叫我跟他下地掰玉米。地里,我听到“瞿瞿”的昆虫叫声,那是蟋蟀。玉米田里的蟋蟀比较招人喜欢,它在农人劳作的时候,悄悄为他们低吟浅唱。

种玉米很辛苦,但父亲却把它当作一种乐趣,对其充满感情,以至晚年,他还坚持年年要种上一点玉米。父亲说,不图收获,看一看也好。

我已经多年不种玉米了,现在想想,父亲其实跟玉米有许多相似之处,老实巴交,但倔强自信,一味向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