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去过云南的苗寨、湖南的湘西苗寨、广西的苗寨,但都没有此次贵州之行,在西江千户苗寨给我带来如此的神秘神奇感觉,并因此让我对这个民族生发敬畏之情。
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是十多年前几名背包客驴游此处,发现地处山麓由10余个依山而建成片的原生态村寨。经考评,这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1400余户人家。目前已开发成为贵州主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
世人眼里的苗族古老而遥远,它与我们之间隔着原生态与现代的双重屏障,因此人们好奇并带着探寻走近它。走近那个被称之为将文字与财富穿在身上的民族,那个用歌舞表达情感的民族,那个至今坚守本民族传统习俗的民族。走近那个青山绿水之间,依着山势逶迤而上的吊脚木楼“森林”,但你却永远走不进他们生活的苗家。走近那些生活清贫却精神富有的人,那些“身无三纹银,每逢佳节遍地捡金银”从头饰到服饰闪耀着银光的人,那些用勤劳与智慧、至今仍沿用手工锻造银饰的非遗传承的苗家人……
如果你去过西江千户苗寨,这些深厚的苗族文化就能从这里的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中感受到。正因为保存完好,所以这里有苗族“露天博物馆”之称。
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正是细雨蒙蒙的夜晚。沿街为繁华商业街,在满寨的灯光辉映下,湿漉漉的青石板发出清幽的光,正契合小城这古朴风情。
街两端多数是木质三层建筑,在原址上翻新作为商铺。商铺里最为醒目的是银饰制品、牛角制品、民族服饰等本地工艺品。在晚间显得尤为热闹的是饭馆、烧烤摊点、小吃等。最为吸引旅客的是苗家糍粑,用棒槌捣制而成,裹上花生、芝麻、白糖等,一口下去,黏糯香甜,留香唇齿间。
穿寨而过有一条河,称为“白水河”,将寨子一分为二。自古山水之处聚集神灵,深居四面环山的千户苗寨似乎被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水激活,贯古通今,让这几百年来的山寨,在斗转星移中,在各种战乱后,平静而安宁地随时光老去,却又依然清新、灵动而充满生机。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正是细雨蒙蒙的夜晚,沿街为繁华商业街,在满寨的灯光辉映下,湿漉漉的青石板发出清幽的光,正契合小城这古朴风情。
街两端大多是木质三层建筑,在原址上翻新作为商铺。商铺里最为醒目的是银饰制品、牛角制品、民族服饰等本地工艺品。在晚间显得尤为热闹的是饭馆、烧烤摊点、小吃等,最为吸引旅客的是苗家糍粑,用棒槌捣制而成,裹上花生、芝麻、白糖等,一口下去,黏糯香甜,留香唇齿间。
穿寨而过有一条河,称为“白水河”,将寨子一分为二。自古山水之处聚集神灵,深居四面环山的千户苗寨似乎被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水激活,贯古通今,让这几百年来的山寨,在斗转星移中,在各种战乱后,平静而安宁地随时光老去,却又依然清新、灵动而充满生机。
在观景台眺望千户苗寨成家灯火是来这里不可或缺的项目。无处的吊脚楼依山势铺展开来,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在夜幕的灯光构勒下,星星点点,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对比起白日里重峦叠嶂、错落有致,苗寨夜景更让游客产生神秘感和遐想。
在这居住了几百年的苗家,在这样一个基本保留原生状态的部落里世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在数次迁徙中,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字,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着自己的语言;用刺绣、手制银饰工艺,在服饰和首饰上记录自己民族文化;用自己的歌舞形式沿袭着自己的传统习俗。他们封闭,因此他们落后乃至贫穷。而也正是这样的封闭,让他们没有被同化和替代,从而使他们至今仍以自己的独特文化而独立于56个民族之林。
在我们参观的苗族非遗物质文化博物馆中,观赏到这里陈列的几百件明清苗、侗等民族服饰和手工刺绣品,以及从民间收集来的古家居用品和老银饰品,其中一些技艺已在民间失传,成为在世孤品。我们一面感叹苗族先人们的灵巧智慧,一面感怀历经冲突或是愚昧而遗失的文化,因为,有些丧失将成为了永久的失去,有些愚行是世人无法饶恕的罪孽。
清晨,在静谧的笼罩着一层薄雾的苗寨里独行,一面享受着它的宁静,一面听着不时有不同口音的游客打身边经过。据介绍,这里除了居住的寨民外,90%商铺是由外地人承租在此经营,因为本地人根本不懂现代商业。这种随旅游开发一并涌入的商业模式,在一些偏远和落后地区普遍存在。
在商业气息浸染下,这些原本不被污染的生态,还能长久维持原有的纯朴纯洁纯正吗?
我们崇尚自然,首先是要怀有敬畏之心与它和谐相处。对于这样一个坚守自有文化的原生民族,我们同样要怀着敬畏之心,不该因为以促进经济为名而扰乱了其独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任何一种以文化形式存在的现实,都是人与自然相处中经过不断改造而形成。它承载着历史,记录人类由原始而文明的进程,无论它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都不该遭受人为地破坏。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其传统与发扬的关系,将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