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6
分享

《耳朵眼的鹅》——文字镜头里的开封

001O8b31zy7IWmW4W2Jd1&690.jpg

 (作家墨桅。图片下载自作者微博图片) 

电视剧《装台》总让我想起介绍开封地域文化的《耳朵眼的鹅》这本散文集。作品以纪实内容,散文笔法讲述河南开封市井、民风和世相。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用镜头表示,后者是用文字表述。

《耳朵眼的鹅》是作家墨桅以反映河南开封地域文化的作品集。这本书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主编、开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以宣传开封风物的丛书之一。

《耳朵眼的鹅》共分为三个篇章:市井沧桑、民风习俗、人间游戏,共收录墨桅先生96篇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少部分在他的博中曾有读过。因为关注之时,先生删除也或许是私密原因,存留博中文字不多,所以书中大多数内容于我是陌生的。

但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初进入墨桅先生博客时,便被他文字里所描述的开封老街老景老人物老事情所吸引。那些往事如同泛黄的旧相片,一幅幅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文字亦如封存多年的沉香,一经打开,散发出清幽纯正却不失典雅高贵的气息。

说起开封,会让人联想起传世文化瑰宝《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宣和年间都城汴京、也即现今的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如果说这幅图是用水墨色彩描绘出地域人文街景,那么这部《耳朵眼的鹅》便是用文字讲述了开封这座古老城池曾经的与近代的看得到的或是已经看不到的景物。

在这部作品里,每个篇章反映不同主题。“市井沧桑”,记录了作者见到、听到、经历的景物。有远古、近代建筑和遗留文物上承载的厚重历史,有日日经过的街道、巷道、商铺等,记叙下作者七十来年所见证的变化。这些如同空中俯视,呈现出“清明上河图”所勾勒出框架和坐标,以广角镜头由远及近看到开封概貌。

而在“民风习俗”中,又如聚焦镜头里特写,我们看到的是活动在这座城市里流动的景色。有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与文化体现,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有着人间烟火,甚至细微地观察到一个个活动的个体,如描写的“大碗茶”“要饭”“卖水”“和媒”“水花儿”等等。这其中有着呈现开封特点、已超出区域文化并对华夏文明和塑造中华民族人文性格的“开封学”大文化体系,也有着具有市井特点的风俗小文化。在墨桅先生的这个篇章里全面充分地予以了展示。

在第三篇章的“人间游戏”里,更把笔墨放在世间百态上,这里有在每个阶段的社会背景下的世间冷暖,人间沧桑,有阳光、快乐和真诚,也有晦涩、苦难和质疑。这在“游戏”二字里,既包含嘻戏成分,又有着是“愚”和“娱”的思考,让人不得不发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感喟。

开封,是一座有着其独特个性和自身气质的城市。这个性与气质不仅来自于它有4000余年的建城建都史,因“八朝古都”列为国家文化历史名城。还有我们所知道的河南本土地作家、收藏家、艺术家等,活跃在文坛、文物收藏和戏剧舞台等,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以文化自觉继承和传承本地文化。在这样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下,位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和中心城市之一的开封文化人,浸染有同样的文化情结和承负着弘扬的使命。正如《耳朵眼的鹅》总序里概述的:“他们描绘述说的仅是其视角关照下的地域风貌,但历史的洪流恰由一份份真实的个体记忆汇成,每位作者对开封文化的独到见解都弥足珍贵。”

墨桅先生文字,在我仅有所阅读的他的文章中,笔墨所泼向的正是他在此生活有七十多年的地方。他的每篇记叙开封风貌、风土、风光的文章,都似一幅用文字描述的图画,可视感、代入感、共情感极强,读者在文字中游走,享受精神在文学途中的愉悦。

好看,当然不只是说书中说的那些人与事,有时候我们更欣赏说故事人的能力和说事方式。

墨桅先生的文字就有这种把每个人与事都能精彩地呈现出来的魅力。这部可以称“民间志”的文学,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形象、语言艺术的集大成。同样素材经由他的文字加工,便能成为文学风味小吃或是大餐,成为开封特色的招牌吸引文化食客们。

在我阅读他的博中文字以及这本书籍里,最显著的特点是他的作品接地气,而恰恰是这地气让他的文学有着能与古老城市相互融合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追溯逐渐消失在人们眼中景物,还能在文字中领略它曾在的卓越。而恰恰又是这种地气,让他的文字赋有根植与培育的土壤、养分和光照,具有生命力。因此,在我们眼里他似乎成为了开封文化代表出现在影视文化里,《开封江湖》里就有他的影像。他的作品也才能被列入地域文化系列得以推广并被广大读者所知晓和喜爱。

在博客与微博里关注过墨桅先生,可以感受他是一位谦和、正直善良,有着职业公德和良心的文化人。或许被现今自称或被奉承着带有文化符号的文化人所染目,有时会回避甚至拒绝那种人。但对那些已出版有影响力作品,已然有着影响力却不自知的人,充满敬意与敬畏。墨桅先生便是我在博中所认识的“不自知”者之一。读他们作品如同跟生活中熟识的人,让人带有平常心,平静平淡中最能体味作品本真滋味,不会带有浓烈的感情去着色和渲染。尤其是以民情风物为题材的作品,一旦染色就有打扮过甚的小姑娘,花里胡哨掩饰本色的纯真与干净,变得世俗起来。

墨桅先生这些文章能编入地域文化系列,我想也在于此。无论从其立意、选择视角、写作手法就如一位工匠高手,亦如他的陈列的字画,繁简适当,不随意堆砌。他编入此册的文章,每篇的篇幅,最长约一千七八百字,最短的不足六百字,精致到似乎不愿多一字一个符号,这让我在写这篇读感时都有着丝丝不安,絮絮如此会不会招致先生的嫌弃?嫌弃也罢,摆布文字功力原本就是大家们的擅长,我等只能尽力把想说的话说明白,白话而已。

一向认为以史料记载的文字是严谨的,严谨到固守着执念,我想墨桅先生应该也属于这类严谨到严肃的人,甚至不惜以腐儒的文人形象去想象他。而实际上先生的诗词、文墨里具有现实的浪漫艺术情怀,被身边年轻人称之谓无龄感。他的墨宝不仅是书法艺术,更是字中有画,每个字里都有着匠心工艺,值得去收藏与珍藏。

墨桅先生本名赵中森,原为报社诗歌编辑,自称业余写作。只知道这么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