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6/24
分享

由“回家吃饭”说开去

这次,咱家老娘喊得有点远,是叫她在杭州的小闺女、俺的妹妹回家吃饭。

别以为俺妈老糊涂了,俺娘神清气足,说话嗓门比俺敞亮。自打知道杭州到咱们这地的高铁直通,咱老妈就开心地吆喝着她小闺女周末回家吃饭,“吃了中饭,晚上走也行啊!”

俺悄悄查了高铁时刻表,果真是吃了中饭晚上还可以回去的。

还以为老妈顺应着视频那头搭腔,谁料她还列出很多诱惑条件:比如土鸡、本猪肉、本鸡蛋等等。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家自产。

一句话:这两小时高铁回趟娘家,值!

咱妈这么兴奋不奇怪。从最初长途汽车、普通火车到后来自驾车、高铁换乘,老爸老妈最能体会现在的2个小时到达对出行的便利。而且车次时间又是这么妥当,他们没有亲自体验,让小女儿回趟娘家体会一下,也算是享受了这新鲜出炉的“福利”。

触发感慨,老妈这几天总絮叨她当年来这里工作,回趟老家的不容易。

老家如今开车不过一个半小时车程,当初俺娘得坐轮船、再过两渡口小划子、再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才能到家。

我们很小的时候是没有老家概念的。爸妈那个时代四年才有一次探亲假,加之途中不方便,又因为我小时候花样多——晕车晕船,所以我们年幼没回过老家。那时外婆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外公在老家带着读书的小姨,定期会来我们家送些土特产。最盼着外公能来,虽然来的很受罪,衣服鞋子在车上挤得都是泥。

第一次随爸妈回老家过年,我记忆中大约有十二三岁。整个印象就停留在跟着大人后面,大船到小船一路不停地赶。因为哪处赶不上趟,就会影响最后那班长途车,就得在县城里住上一夜。那渡船的小划子摇晃着可真吓人。

估计是怕了这奔波之苦,老妈觉得孩子在父母身边才不会受罪,所以小时候我们吃饭拿筷子,离筷头较远会被纠正,还会由此判断长大后离家远近。

实际情况是:我拿筷子最远,现在窝得最近;妹左撇子,费劲地著筷子中间,却是离家最远。

交通缩短了空间距离,这是爸妈他们那辈人感触最深的。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让人们常常惊叹于这些快速变化。曾经的高科技主要运用在特殊领域,我们没有切实触动,而这些高技术在生活和日常领域被运用时,我们才发现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体会到速度。从最初火车每小时几十公里,到动车的上百公里,每遇到一次提速,想必大多数人初始都是抱有疑虑和不信任,因为我们没体会过科技以这种方式的飞跃。而现在高铁达到每小时几百公里,我们越来越相信这项技术的成熟。

我们感受到四通八达。从最初我们坐长途车时代,一路颠簸的劳累,到如今高速公路平稳快捷行驶,我们时常感慨这三十来年变化。它让许多“没想到”成为眼中现实,让许多“不可能”成为事实。

我们体会到交通多元化发展。从最初高成本航空到如今遍地高铁、地铁,空中、地面与地下交织的路网,远洋、近洋及内河通达,让我们惊叹曾经原始的机械化时代,到自动化时代,到现代科技远程控制,在信息全覆盖下促进的科技发展。

我们感受交通象触角延伸。让城市间、区域间、国与国之间,实现空间位置上互通。又通过货物和人员流动,促进科技、经济、文化和信息融合,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地理位置上愿望,到互联网多维空间的模拟,让不同空间的人处于同一空间,这种身临其境之感或许在不久将来,便能通过影像多维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实现。就如我们所看到舞台上已经运用的全息影像技术一样,逼真、生动、形象,满足人们由视觉而带来心理上需求。

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没了空间距离,这是我们这代人感触最深的。

我们这代人更能体会虚拟经济带来的思维冲击。就如我们刚刚接触电商时代,总会担心看不见的商品与店家,我们该相信谁?关闭了电脑我们什么都看不到,那“平台”到底是谁的“后台”?这些疑虑让我们对互联网电商这类先进的东西抱着怀疑而迟疑。

还如我们最初所运用的网络经济、网上银行操作,从之前书面的转化为电子商务,以及一切事务流程在网上进行,我们疑虑这些认证机构,在管理和监督上是否完善,担心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我们将信将疑,警惕地盯着那些虚拟的账户与钱包,担心它在一夜之间数字会突然不知所踪。

但是,我们还是亦步亦趋跟着潮流,尝试着向周围人或孩子们了解并接受新事物。掌握手机性能与功能,出外“机”不离身。体会到导航给生活出行带来的便捷;体会到异地或异国支付、资料传递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安装的那些常用APP,吃住行全在“指”上功夫。明明一个点击能搞惦的事,谁还愿意费腿费嘴费时间,停留在低效的消耗上?就象我们常在医院看到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相互搀扶着的夫妇或是“老龄机”一族,站在那些自助机器旁不知所措,听不懂你所说的APP网上挂号。唯一的办法只能用排队这种原始方法早早去等候、排队,花费别人数倍时间与精力。

我们怀念曾经的慢时光,希望以慢下来去祛除浮躁之气,但又不以此束缚自己,尝试着接受新事物。随着年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逐渐减少,即便我们有一颗追随社会前进的心,却不一定有这样的思维与能力跟得上这步伐。因此这种危机与忧患意识促使我们不停地学,读书写作也是我们保持与社会同步的一种方法。由此也想到那些几位笔耕不辍的笔友,以坚持写作保持思考和充实自己生活,真仍精神可嘉,可见风发意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