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6
分享

书信,温柔了的时光

001O8b31zy7JVtcvjgs30&690.jpg

在现如今电子化时代,如果能看到一封手书的信件,你将会是什么感觉?

象我这样慢热的人,是绝然不会急急地打开,甚至不会在周遭的嘈杂声中打开。这样的慢时光,需沏一杯上好茶,借一盏微黄的灯,静心去读。

又如若,那笔墨清逸素洁,每笔每划中似乎镌刻有时光的印迹,我定会封闭在独自空间里,让自己在旧时光里飞上一会儿。

读墨桅先生文章《半个世纪,写信的墨》时,突然有种久违的思绪,随着信件随着先生的文字走进了记忆巷道。那精致的书笺,象是身着一袭美丽旗袍的女子,端庄而典雅的走在泛着时光的青石板上。

文字是有温度的。手写文字就更有着对写作者笔艺、情感和个性的衡量,因此看到手写文字,便感觉是面对面心与心沟通的亲近。又如若,你阅读的是书信,便更有一种熟识感,象久违的友人:原来,你在这里!

“见字如面”想必就是写、读者之间这样日久的期盼,那种墨香里能够传递的温情吧。这些,你能从现如今规范的印刷体里感受得到吗?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保存着一段书信的时光。我记忆中书信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同学朋友间三两普通信件,也有人生经历中偶遇用以表达情感的信件。这些在后来渐渐被明信片所取代,再后来是电话、短信、QQ、微信等等。虽然是越来越直接,甚至是隔着屏面对面的丰富表情,但似乎很难再能记住过什么。

回望中有些信件至今铭心,依然能在那样的笔迹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深情中,心动一下。写到这里,甚至想到向远方的人问候一声。

当然,有些记忆只能珍藏,它记录着曾经美好的自己。为了这般美好,也不能在时光中把自己消磨得不堪,不能让自己糟糠到相见不如怀念。即便没有30多年前的韶华,也要希望每道皱褶里填充着温柔与从容,用岁月静美刷新惊艳过的时光。

有大家说,中国画里诗意较多。按书画同源理论,书法中当然也包含着诗意,寄托着书写者隐逸超俗的思想境地。从墨先生的书法中就能体现出这种诗意的美感。

在微博里常见墨桅先生与读者之间有关作品的交流,只是交流的方式与其他不同,用的是书信或是自制书笺。在当下网络普及时代,作者与读者之间零距离即时即兴在评论区交流的潮流之下,这种方式着实在惊异之余多了一份惊喜。

惊异的是,如今商业化气息浓郁,快捷、便利体现着高效服务与态度,作者能以书信或书笺与读者沟通的,可谓少之又少。以此细节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文字的敬畏,以及对待读者的尊重。

惊喜的是,赏读作者亲笔书信或书笺,在书籍墨香之余便多了一重与作者的亲近。那文字里描述的内容便如同听熟识的朋友在讲述,有了相貌、个性和特质,让阅读有了更多体验。

看墨桅先生笔墨,如同品赏一件工艺品。这些字象是笔墨落在纸上的音符,以我届时赏析的心境,它是二胡弦下的“月夜”,正在向你讲述着他的故事,深远而悠扬;又是陶笛吹奏的乐曲“故乡的原风景”,把你带到遥远却从来没有忘却的地方,熟悉、亲切而温暖。这些字又象是聚光灯下的舞蹈,如那种带有中国情愫的古典舞,既有宫廷的高雅,又有民风的古朴,在笔划舒展之间,用书写的姿态表达对文字敬畏。

从墨桅先生文章中,知道他因为写书而与很多名家之间有书信交往;也有他多年来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与作者、读者书信往来。职业养成他笔墨书写的习惯,每封信中有他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有他为人处事中对待他们的尊重,与其说这是他认真负责的执业特点,不如说体现出其个人人格的魅力。

也曾在先生博客中读过他写的家事,正是在这些普通的家事中看到他经历岁月的沉淀。岁月最为无情,它将有的人打磨得越来越是不堪,它又能使一些人浸润得更加碧透。在墨先生文字里,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他走过人生的温润,闪耀着平和的善意的光芒,以及丰厚学养而具有的儒雅与洒脱不羁。

了解这些后再读先生书籍与笔墨,便看到一个人走过岁月用一颗从容的心书写的文字和文字走势,豁达、宽容、包容。

我以为有着这样文字的人,该是如同他头像的那幅素描一样,满脸的皱褶里表现着年龄的沧桑,他该是穿着中山装那样的学者,甚至该手拿烟斗,如鲁迅先生一样目光深邃的深沉状。而现实中的墨桅先生竟然是时尚的留着胡须,虽然那胡须是因夫人的一次意外受伤,让他心伤而留须。但他那一身休闲文艺风,怎么看也是文人墨客中少有的正经时尚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