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妈橱柜里总能翻出些藏货,这次是金骏眉红茶。这是去年初孝敬老爸的,也知道老妈喜欢这类坛坛罐罐,所以有这些造型的通常都给了他们。
估计是不习惯红茶,加之老爸近年来吃心血管方面的药,怕茶冲抵药性,所以茶叶几乎少用,这盒金骏眉竟然没拆封。真对不住这般精致。
到底没禁得住诱惑,随即冲泡了一杯。估计干活时不适宜喝这功夫茶,更不适宜喝这看上去没有品相的红茶,只见杯中茶叶在沸水中一个翻滚悄无声息坠入杯底,很沉闷很无趣。
作为咱江南转身就是皖南出品名茶地域,如果不喝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安徽人。论资历我该算得上标准茶客,从茶龄上说怎么也得有三十来年了。这其间还不算小时候浑身汗湿跑回家,端起老爸泡着茶水大搪瓷杯时的启蒙茶。那时候疯起来不知道渴,渴起来便牛饮般喝个底朝天。反正我每次喝过后,茶叶粘在杯壁上掉不下来。
真正喝茶是从参加工作后。最初还有意识拒绝,主要是不习惯。虽然办公室的每张办公桌上几乎都有一个漂浮着绿茶的玻璃杯,但那时认为能当茶客的必须得有资格。当然,达到端着茶杯从这间办公室窜到另间办公室的,该是在机关待久的老油条。
然而,生活在我们这里的,很少有人能抵得住茶的诱惑。茶就象是水的伴侣,没了茶的白水会变得寡淡或是寂寞,甚至连解渴的功效都大打了折扣。喝着飘浮着茶叶的水,在我们这里才能称得上在喝水。
真正意义喝茶应该是工作十多年之后,那时的茶于我似乎已成习惯。成为习惯的东西,就很难从功能上给予定义。习惯,实际上更是一种心理上需求。
这种需求多数时候成为了器质性依赖。你会觉得只有茶水才能解渴提神,只有茶才能激活思维神经。有茶才能开启话语,调动起交谈甚欢的心。与人的礼尚往来中,也认为茶能表达情意,也最能表达出雅意。茶能安抚心神与心绪,它是唯一让你产生依赖却不会带来后患的东西。
所以在那个阶段,几乎每天会以一杯茶开启新的一天。在浓酽的一杯茶中,一口口呷嘬着沉入思考,将那些枯躁的公文尽可能写出些新意。与好友闺蜜小聚也时常约在茶楼,点上几杯清茶,聊天谈心。更有每年例行的工作上合作伙伴、家在外地亲友,在新茶上市季节寄上几份新茶表达一份心意。茶成为我们日常饮食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以及最为精致的礼品。
喝茶能喝出风雅来就上升到了品茶,这在于喝茶人的品位。就如体现文化的处所,除了有书有琴有字画外,还得有喝茶的案几,这样的摆设才能彰显环境和主人的精致与文化审美。
但不是每个喝茶人都能达到品茶阶段。品茶里包含有茶道文化,有一定礼节、品相、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
品茶的至高境地是身、心、神皆悦。身之悦,如上面所说是满足身体之需要,这只能算是喝茶的低级阶段。喝茶之上升阶段,应是真正品茶之人所能品出的人生况味。从茶之浮沉及苦香味觉感受并启发其心智,通透且豁达。
当然,我等只能归于茶客,不能达到能够体察人生的境地,但产生相应的心境还是有的,这种感受体现在不同类型的茶上。以我的习惯喜欢绿茶,最为喜爱绿叶在水中漂浮姿态。就我们安徽来说,黄山毛峰、猴奎、雀舌、六安瓜片、桐域小花等,形态不同带来的心灵感受不同。猴奎自带霸气,我就很不喜欢,觉得太过生硬、张扬,放入杯中横七竖八,占满半拉杯子;味道浓厚中略含些苦涩,象一个人所到之处的咋唬哄闹,易让人心绪不宁。我也不喜欢雀舌,冲泡开来,挤叠在一起,犹如一堆碎嘴的女人,好多张嘴说着不停,又没说出个子卯来。按那些老茶客说的,喝到嘴里淡出个鸟来。这其中,要说喜欢,我最爱桐城小花,俗套的名称,正如山涧里村姑明净、清新、碧透,冲泡后一粒粒在水中展开,小巧、轻盈、晶莹,香甜浓淡相宜。
喜欢绿茶,更多时候是看茶叶在水中舒展,其过程带来视觉及心灵感受。如果说绿茶给人以感性的话,相对应这金骏眉、普洱、大红袍这类的红茶应当属于理性。它不会以感观冲击,它更适合半闭着目、抿嘴感受其气息,再在气息里去寻找与心灵相契合之处。而我不行,在所品尝的这几味中,我只能感受到从口腔到鼻腔的婉转,缺乏那种相互渗透的灵犀,怎么也无法慰藉自己的心。
所谓由心而神,应视为一种修行了,能够从中感悟到文化,宽广胸怀,拓展视野,修养德行、品行、操行。在我身边有一些小有事业的朋友,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奉行茶道,但我怎么看都象是现在流行的快餐文化般的茶文化。因为修行不仅在于形式,更不是谁能坐在那里摆弄着杯杯盏盏就有了雅意,它在于内心能否宁静沉静,能够抵挡住外界的喧闹与诱惑。否则,它与我们旅游途中所到访的茶庄里所经历的一样,无非是借着茶道的花样营销,充斥着商业气息。它无论如何也抚慰不了我们在旅途中的疲惫和浮躁的心。茶道修行,它在一定意义上与佛性是一致的,能够感受到禅意,那应该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属于神悦了。
以我说,不论你喝茶喝出了几重境界,能愉悦和安利心神就好。或许象我这样凭着兴致,捧着一本闲书或听着一曲音乐或想着心事,身旁能有一杯青绿的茶,即便是那沉默的金骏眉,也不失能滋生一番好心情。这样的雅兴自己能够体会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