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由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纪念日而确定的。在这个日子很有一些想要说海的欲望。
在大多数人眼中海是神秘的、浪漫的、深邃的,这在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次到海滨城市威海时就有的感受。前后去了五趟威海,最长时间一次待了一个月。事由是在那里有工期15个月的海轮建造项目,
别人是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是因为海而爱上这座城市。同样是海,在不同地域给人的感觉不同。在大连,除了感受到都市繁华之外,更能感受到这座港口城市忙碌着的身影,它因为承担着中国东部沿海进出口重任,因此这里的海是繁荣的繁忙的因而也是繁重的,它给人感觉中包含有东北人的爽朗、直率以及耐受力。这在我到过辽宁的丹东和锦州后更加坚信的一点。
也曾不止一次去过青岛、海南和福建、广东,看海。也许印象中带有地域、人文特点及城市属性,这里的海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浪漫的、奇幻的和令人沉醉的,它让人放松、喜悦和留恋,也让人体会到开放都市里特有的包容、灵动和精明。
而这些都与我印象中威海的海不同。就象一个人难忘的初恋情结一样,越是经历得多越是难忘曾经的简单和纯粹。威海的海就是这样。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刚刚建市的威海,如同尚未沾染尘俗的少年,露出憨实的、质朴的和宁静的面容。它赋予海以同样气息。傍晚的海边散步,看着沙滩上悠闲的居民捉着小沙蟹,听着海浪欢快地追逐着拍打岩石的声音,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海腥味,那时的威海没有霓虹灯影的干扰、没有街头音响的嘈杂,这些都带给人一种干净而宁静的舒适感。虽然这里曾经有过甲午战争硝烟,但似乎正因为经历了这段历史,因此人们更加享受这种安逸和安宁。
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工作或是旅游到海滨城市,观海、听海、踏海都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在近十年来愈加显得强烈,会让我面对海时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愫涌上心头。因为从行业来说,我所在企业曾经从事国内沿海及近洋运输,这里聚集了很多的航海人。而航海人对海的感情是复杂的。
我虽不能称作航海人,但因为行业的关系,也算与海有着因缘。因着这种因缘与海有着亲密接触,在一些特别的日子总会在记忆的沙砾里打捞起关于海的往事。
要说这记忆里最为痛心也是最具杀伤力的,是1993年,公司的“凤凰山”轮在珠江口某锚地遇“9316”号台风触礁沉没。船上21名船员,除3名生还外其余全部失踪或死亡。这艘7800吨远洋船是我们公司于1992年购买的国外二手船。当时主要经营区域由国内而国外的远洋航线,是在洪都拉斯注册,挂的方便旗。
2000年初,我公司另一艘小吨位海轮在温州海域又因触礁造成船舶进水大角度倾斜。虽然最终冲滩成功,但那次又是一次重创。当时的情景事后每有经历者谈起,都能看见眼神中呈现的惊恐。
令人难忘的还有一起2002年在南京某码头遭遇的海轮撞击事故。一名船员随船沉入水中,19天后打捞上来。那晚在酒店我一夜没敢闭眼~~
因为职业上遇到的这些,我们对海的感情是复杂的。
年轻时更喜欢湛蓝的大海辽阔,在漫无边际海天一色中任心神驰骋。那时公司里不少刚招聘来的高校学生,都是为高级船员配备的后备队伍,阳光朝气,每隔几个月下船谈论的都是国外见闻、航行中的趣事、海上日出日落潮起潮涌的景象。海对于年轻的我们是希望,是激情,是探寻世界的窗口,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我们对海会比其他人多出一份感情和认识,我们看海、踏海、戏海,想着怎样去驾驭它征服它。
“行船跑马三分险”,人到了一定年纪,随着身心成熟会懂得恐惧。尤其是中年,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牵挂的越来越多。因此学会了尊重与敬畏,懂得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对于海也是。当摸透了它的脾性,即便是狂风骤雨海浪涛天,在技术过硬老舵手面前,也会如浪里白条随波起舞。这时的海,在我们眼里不再是情人之间的浪漫,它更似一头发怒的狮子气势汹汹扑向你,撕扯着吞噬着。而你只能借其势或立于浪头或是避开浪击,由此顺从它而驯服于它。
而今人至将老,我们懂得了沉下心去听海读海。听它激起时的欢呼声,听它愤怒时的咆哮声,听它忧伤时的呜咽声,听它深情时轻声吟唱,听它宁静时摇摆的心事。这时你才能感受在听读中的心灵交融。
万物有灵,听与读是用来叩响自然世界门环,而能够感应需要心弦的共振共鸣。海是有生命的,否则海洋的世界里不会有几万种生灵,构成丰富的海洋世界。海是有感情的,否则它不会有潮涨潮落浪遏飞舟,不会让人们在它的胸怀里得到心灵与精神的满足感。
十多年前公司由于经营调整决策放弃海运。当时对此决定一直争论不下,因为各项经营资质取得的不易。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公司发展的艰难历程,也写过公司放弃海运时的艰难决策,还有对大海对海运有着深厚感情的一群人。为现已整合的前公司留下最后文字,也算作是对那个阶段的永久纪念。
曾戏言“从此不再写关于海运的那些文字了!”但似乎从来也没忘记过,曾经的那海那船那些人。每次去海边都要赤脚在沙滩上走走,与其他人不同,他们可能更多是享受着身心的愉悦,而我跟海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