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7/16
分享

诗评天下,用锋芒文字写着深情诗

在网络写文、读文、评文,凡是在此流连的人都会经历。此中把自己所写所思汇编成书籍的不乏其人,而能将评论别人的文章郑重其事地汇编成书籍的,丁一木是我遇见的第一人。

拿到一木的《诗评天下》,从设计便能感受到用心。书刊设计是一种以艺术语言反映作品内容,并能够表达作者心性的形象语言。此书封面:一竹一题一祥云,一椅一册一笔砚。一个字“雅”,两个字“风雅”,三个字“风雅颂”。这不正是一介书生所必备并具有的么?

借用被誉为中国文学基石的《诗经》中“风雅颂”三字,想必会有人说我太过夸大。这里不是指其文学地位和价值,只是说诗词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方面的运用。

听我慢慢与你说来。

《诗评天下》之“风”的特点是,大多是收集博中来自博友文章,以其为素材而成就的诗篇500首(篇)、以自身生活经历而创作的文章37篇、另有对社会现象之洞察28篇,总字数53.5万余字。涉猎广泛,内容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少儿偷瓜,不一而足。真可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因此书以《诗评天下》之名,不虚也。

《诗评天下》之“雅”。熟悉的博友或许会问:一木诗词多见嘻笑、诙谐、隐喻之文笔,呈现直抒、犀利、尖刻之文风,何见其“雅”?

如果你是跟着一木诗词一路走来,就会从他文风里感受到浓浓雅意了。

或许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资深教师所特有优势,一木的诗词常常引古喻今,或典故或人物或事件,这使得一首诗评便沾染有千年的古意,有点神秘有点深奥甚至有点生涩。如果不是认真查史、不去仔细揣测,你会不知隐喻何意,甚至不小心会入了他的文字“坑”。

由于一木诗评多是摘录别人文字里内容,基于篇幅考虑,列举一些简短原文及诗评,以表现其诗评层次与表述形式:

《小棺材》——原文作者:清趣阁

清代大家钱泳,有天他想借寓苏州城隍庙住持袁守中的月渚山房,看到案头有紫檀木小棺材一具,长三寸许,有一盖可以开关,他问住持:“你做这东西有只啥用呢?”袁守中就告诉他:“人生总是要死的,死后便入此中。我怪世上的人只知道富贵、功名、利欲、嗜好,忙碌一生而不知道是要死的,比比皆是。因此我每有不如意的事,就取来看看摸摸,心情就会释然,万事皆空!!我是当它严师的训诫与座右铭的。”钱永听了毫毛凛凛。

《一木诗评》

案头停放紫檀棺,

三寸何能殓玉山?

路上人行如寓借,

盆中宝聚仅拥权。

两睛出入皆穿矣,

五指抚摩遽偃然。

俸外求财凭此物,

谁犹凛凛似前贤!

一木诗评尊重原著。诗评结构通常为七言八行诗,也有十行、十二行、十六行。韵律灵活,篇章结构采用回旋复沓的章法。赋、比、兴基本写作手法。诗词内容多是前半部叙事,后半部为议论,语言上多有诙谐、讽刺。在最后两句中呈现自己对此事结论与看法,通常也是表达自己思想。

当然,由于博园特有的自媒体平台,文字的个性化、性情的个性化、表达方式的个性化,呈现出的文字更加活泼灵动,这给一木这样思维活跃的诗人,在诗词内容表达上有了更大发挥空间。体现在诗词上,便是联想和想象无穷大,文字呈现跳跃性的思维,很是考验读者常识和学识。另举一例:

《招贼》——原文作者:惑矣

贼比较猖狂,也不用技术开锁,竟然用最古老的撬锁,手段很粗辣,锁被撬的变了形,门框也弯了。我埋怨老先生:“你买那么结实的锁干嘛?看,门都弄坏了。”

《一木诗评》

贼人行窃摈新方,

力撬锁头项扭伤。

木框腰间五骨断,

石门颊上一坑藏。

天勾即至夸齐备,

神铁如来叹尽亡。

金宋和谈诛武穆,

郾城大胜反遭殃!

这首诗评的内容布局,也是一木诗评惯常所用。最后两句引用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比喻,有些夸张。但常常在引经据典中产生艺术效果,成为亮点,让诗评不是简单的重复和赘述,而是有着提升。在原著基础上有着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突破,也使得诗评能够独立于原文而体现自有特色和文学价值。

在一木诗评中,最具有其诗律诗韵诗性及思想性的诗词,应当是他的五言七行诗。这些诗中多是取材于古汉文,或平叙或议论,我想这应该也是他用于教学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从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类文章汇篇在《诗评天下》的附录二中。摘录大家熟悉的两篇古汉文内容。(原文略)

《劝学》——作者:荀子(先秦) 《病梅馆记》——作者:龚自珍(清)

   《一木诗评》    《一木诗评》

冰冷逾于水,     俗将欹作美,

荀卿为劝学。     梅以正罹灾。

登高见的远,     画士怀贼志,

假物建功卓。     贱民助恶豺。

跬步行千里,     挽风一已力,

小流汇大河。     解缚众贤才。

蚓心一处用,     馆内千千树,

泉壤亦达得。     倚云谁与栽?

试想,能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学以诗词方式归纳出来,为自己所用为学生所用,这样的古汉文教学课堂上,谁不喜欢?!

再说《诗评天下》之“颂”。当然,这里的“颂”不是指歌颂之意。当然,他丁一木也不屑用赞美奉迎之殷勤以示亲密关系;更当然,凭一木的学识与独立个性更不需要借助他人之颂为自己撑台。

一木诗词中不失《诗经》里“颂”之乐。只是在这里不是俯首威权,也不是贪图众人围观之乐。《诗经》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从这点来看一木的《诗评天下》是不违背诗宗鼻祖初心的,实际是有传承之功——来自生活运用于实际,揭示假恶丑,传颂真善美。

他的诗评涉及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文学的多篇经典名作,没有深厚学养是无以能用诗评从浩瀚文海中提取出这样的精华。没有洞察能力,也无以敢以“一木诗评”呈现出一己之思之见之感慨。这些都汇集在《诗评天下》附录二中。可见在一木博中及书中,对中国文学之博爱,运用之广泛、自如。当然,这可称作“颂”。

他的诗评素材,大多是取之于博中。这些生活记录堆砌在博海文山里,不显山不露水地沉寂着。但经一木“吧叭”,这些寻常充满烟火的市井之乐,在他的文学浸润之下便成了诗词之颂,具有文学之美感,又不失烟火之原味。当然,这也是“颂”。

与一木由博客相识而熟识,因此相互间相处比较轻松与随便。这种轻松与随便带来的“后果”便是时有说话“不慎”,中枪他的诗评对象。这“不慎”有时会是在自己文中,有时是在他家博文下的落评,有时还会是与别人的评论对话。

但以我对一木文品人品了解,从未怀疑过他诗评的善意。而在我们博友看来,更象是用锋芒的文字表达着真挚和深情。与其说一木诗评有其乐观顽劣的性情,使得他把吟诗作赋当成了阅读与写作必需。这其中更应该是他对诗词热爱、自身丰富学养、磊落坦荡性情和坦诚对人的特质。因此,在一木身边同样聚集着真诚坦荡和真性情的博友。

虽然他在诗评写作中,因为太过直言,太过自信自己只要主观上不是去伤害他人都是可说可写。然鹅,他想少了。随先前“丁一木”珠沉玉陨的还有他之前的近五千篇博文。好在能以“丁二木”再入世,因此还能在博园里呼朋喝友,有着教书育人之外安放自己不曾安份灵魂的这份悠闲。

一木自谦,在《诗评天下》“跋”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文多时事之论,诗为课文之概,皆一时文武。圣哂群笑,不耻不羞。”一木过谦了。拿到这本厚重的书,不仅是16K、近500页的大部头重量,我们掂量出的是他对博友的一份真心和用心。

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呈现出“利己主义”,而《诗评天下》受益的却是众多博友。该书80%以上幅度是由博友家事和故事而成诗评。对于一般人来说,选用少部分作品作为一个时期文字记录倒有可能,而以他人纪事作为自己书刊主要内容的,独此一木。

由此也可想见我们通常称为“木嫂”的一木夫人,一位我们在博中见过其美丽知性容颜、也是家中一把好手的女子,虽然在一木文章里常以河东狮吼状面众,但对一木这样散漫和浪漫性情诗人,不吼也不行是吧?在一木出书上,可见木嫂对夫的欣赏和眼光。有什么会让一个男人体会到成就感更令他感动,也让我们博友为此感动的呢?

《诗评天下》里很多内容在博中读过,但细细读来不是一时半会儿,至今才在选读之后进入到深读中。其中很多内容随着时间推移已渐渐忘却,徜徉书中记忆随着文字慢慢苏醒,读着读着会一个人痴笑起来。这种读书的感觉真好。

感谢一木能将我们在博中的曾经以文本的方式定格下来。也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因为这本《诗评天下》能让我找回博中快乐时光,不忘那位叫“丁一木”的博友。

噢,现在知道“丁一木”真名李占华,教书为生。一句“荷戟战于博中”也表达出他对博园感情。有这样的博友,甚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