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瑶一边看着刚才贾立递过来的论文,一边大胆猜测这论文出自写手,也就是花钱请人代写的。
贾立的文字功底冷瑶最清楚。跟他搭档这么多年,中肯地评价:专业技术出身,算得上复合型人才。在冷瑶没调来之前他已在这工作了三四年,情况熟悉,工作进入最为得心应手阶段。
在贾立身上,理工男最不擅长文字和表达的特征也是典型。别说写功差些火候,作起报告来也是断句不分明甚至有口齿不清,缺少那种振奋的激情。每年度他作的报告,都是在冷瑶手上大幅修改,最后成稿。这也是冷瑶一眼看出这篇论文不是出自他手的原因。另有原因是曾听贾立自已说过:某某的评职论文是花钱请的写手。
冷瑶原来只知道有抄袭一说,未想如今还有“评自己的职,让别人写去”一招。可叹自己真是很“落伍”了。
贾立论文中有一章节内容,冷瑶一眼看出是她获奖的管理创新论文中的内容。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自己也不打算往正高职称上努力了。
这次贾立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正高,很认真,很早就在筹备。当然自身条件在硬件上也都具备:学历、副高任职年限、专业成果,现在就缺论文发表了。如今论文发表,就全齐乎了。
若说专业成果,冷瑶自已深有体会。这几年单位2亿多的扩建项目,从设备选型、安装到投入使用,跟进改造的QC成果、合理化建议、管理创新等,搬回的奖项由集团级到省级再到全国级的好几项,任职期内的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硬货。
冷瑶与贾立各自主持一块工作,属于两个系列,在职称评聘上互不相扰。得益于交叉任职便利条件,这些业绩在当初冷瑶申报经济类高职时,也是一路顺风。在那年省里该专业类通过比例极低情况下,顺利通过。
技术职务晋升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成就的主要标尺,也会权衡着能否从技术通道顺利进入行政职业通道的关键。虽然职称于他俩现如今的收入来说并不是关键因素,两人薪酬走的是行政通道。至于职称通道,形式上更象是学历在职业上延伸,没有职称似乎不能体现专业能力和水平。何况多一条通道多一项选择。尤其是行政一张纸的任命,虽然带来实惠,但感觉上总是没有职称的小本本来得踏实。
如今流行一句话:“成功路上不拥挤!”大意是说越往上走,人越来越少。也是形容在人才结构上,越往高端精英越是稀缺。
虽不拥挤,但难度也越大,风险也大。贾立对这次正高申报动了一番脑筋。首先排除的是武月生。
武月生是分管技木的副职,今年也是各方面条件具备申报正高。问题是两人在“专业成果”上有交叉。
“主持项目”与“参与项目”在专业职称评审上,不只是字面意义不同,更主要体现是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若说项目类型,无疑是武月生专业性更强。甚至手上还有两项发明。这两项发明也是他在项目投产后,针对使用中问题进行的设备改造获得的成果。
这次申报之前准备时,贾立毫不隐晦地对武月生说:你比我小两岁,今年我报,明年你再报。武月生心里那个郁闷,悄悄跟冷瑶吐槽,说当初报名在职硕士时贾立就来过这一手。
前些年校企联合,高校会在企业定向招收在职硕士生。武月生得到消息征求贾立意见。贾立回答得干脆:那有什么搞头,以我俩专业学历和行业经历,在这里已经足够了。
然后武月生别无心思,该干嘛干嘛。
然后贾立顺利报考,顺利通过,顺利取得硕士学位。
这事成了武月生心中的梗。而今又添一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