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04
分享

七夕,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夕,称之为中国传统情人节。这个节日依据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而得来。与《孟姜女哭长城》《梁祝》《白蛇传》一样,演绎的是凄美爱情故事,传递着人间纯真、善良。

这种以民间传说流传而来,借以象征坚贞不渝爱情,并能列入到非物质遗产名目内,可见这个节日的历史地位。

故事家喻户晓,讲述的是天庭之上的“牵牛星”与“织女星”相互倾慕产生恋情。被王母娘娘发现后以违反天规将“牵牛星”贬下凡间,将“织女星”锁进云房。

天将“金牛星”替“牵牛星”求情,被贬为老牛发配到了凡间,恰好与“牵牛星”同在一户人家。

一日,趁王母娘娘西天出巡,“织女星”与众仙女偷偷下凡前往人间碧莲池戏水。由“金牛星”化身的老牛保留了天星通灵本领,能说人话和变人形。他点拔已经失忆的牛郎到池边,让他在众仙女中将最漂亮的“织女”脱下的彩裳抱走。天亮之后找不到衣服的织女回不了天庭,便能留在人间与他成亲。 

依照老牛所说,懵懂的牛郎抱走了织女霓衣彩裳。

认出牛郎就是“牵牛星”的织女,悲喜两人的人间相遇,爱慕在人间的越发憨厚纯良的牛郎,抑不住凡心于是留了下来。他们在凡间男耕女织的生活中生育了一对儿女。

王母出巡回来发现织女到了人间,便命天将捉回织女,拆散了两人。牛郎挑着一对儿女骑着老牛关乎性命掰下的牛角追赶,王母用金钗划了一道天河阻挡两人相见,只允许两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会。 

这就是现今七夕节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也是黄梅戏《牛郎织女》故事主要情节。

我们这代人幼年时的精神生活听故事算是很主要一项内容,当然主要是听。那时没见过动漫,连动画都很少见到。故事主要来源听大人讲故事、看小画书、读小说。当然读小说是稍大以后的事。

听故事内容也没那么丰富,正如赵丽蓉小品里真实演绎过,大多是外婆吓唬人的虎狼豺豹鬼故事之类。另一类便是夏季乘凉时围拢在一起听邻居讲故事。以前在文章里说过,有一位扬州的唐阿姨喜欢讲故事,最主要是她会讲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最早从她讲的故事里听到。 

她边说会边指着天上星星给我们看。那时不知道七夕节,但知道天上有“牛郎星”和“织女星”,会在七月七日这天在天上相会。 

因此我们常常会在晚间乘凉时看天上星星,想着天上人间故事。如果那天恰巧是七夕相会日,我们好像就真能看见牛郎挑着一双儿女,在遥远的星际里奔走呢。

待看过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后,人物更加形象化,天庭天河亦如我们在影片中所见识的虚幻缥缈仙景。

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种类,在民间传播中多是以叙事文学形式。神话、传说和故事,由口头创作再经过大众口耳相传不断加工创作而成。包括童话和寓言,在其后文学史上虽经过作家创作,但仍然保持着原有性质上的特点。这些作品都富于幻想,惯用夸张。 

《牛郎织女》应该说是神话故事演进而成的传说,通过相传叙述的故事逐渐接近的现实生活。它不象神话那样奇特超凡,其叙述的人物容易被现实中的人所引用,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人物。想必这也是将由此故事而演变成节日,并能列入非遗的一项重要内容吧。

在我们所了解的民间故事中,通过戏剧形式表达其内容,更容易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其文学基本性质不同于叙事文学,却又具有相同特点。也因为此中国的很多戏剧作品由舞台搬上银幕,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他性质的文学。

记忆深刻的是那个时期我们看过的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四大名著改编的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等,通过戏剧表演或是人物艺术形象,使传说中人物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曾经一个时代,从传说到现实,在民俗文化中我们体会到它给予精神补充,例如在牛郎织女故事中所表达的勤劳、善良和忠贞,一个时期影响着人们的择偶。它带给人们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恋人们恪守的爱情诺言。

现如今,这些节日里原本的故事倒是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商家噱头和年轻恋人们的花式礼物。每到节日这天,打开电脑便有各种广告链接,提醒你在咱们这个称为“乞巧、少女、女儿”节的节日,女人们对自己要好一点。男人们为了家庭幸福、爱恋有果,该是表示了。更有单位里的年轻男女,热烈讨论着节日聚会。在节日里充斥着仪式感,成为当下的年轻人过节的主要方式。 

文化类物质在遭遇现实中物质时,它是一种较量。谁能成为最终赢家,得看社会整体环境,得看时代所树立的事物,得看人们所追逐的东西。当一切以商业形式占领时,最终所浸染的必然是商业气息。

当民俗文化仅仅只存在于形式时,它便成为了没有内涵的空壳,便缺少了存在的意义。即便是以非遗的形式保留着,那也是纸面上的存在,很难得到传承。而得不到传承的文化,便缺失了其文化的本质和特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