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3
分享

有子为师,应蕴而生

合上子蕴这部二十七万字的文集,我有种心被填得满满的感觉。这感觉里,有我日常在博中了解的那美丽、乐观、智慧的姐姐;也有她亲人同学朋友眼中真诚、有趣、才情的子蕴;还有着那个时代艰苦磨砺、坚强坚韧、包容宽容特质的“新中国同龄人”这个不平凡群体。

也因为此,我说子蕴是师者,能够引领方向;是标杆,当作人生榜样;是风景,呈现那边独好。

子蕴的《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以下简称《青》)这本书,被我折痕和铅笔备注过的、有着我阅读记录以及共情痕迹的、被我放置在书柜日常阅读的那类书籍中,熟悉到我会随手抽出随意翻阅到一页,便能进入到人物的情境中。

《青》书,应该算作是子蕴自传体散文。说是散文,因为它不似小说的虚构和想像,而是以真实的“我”所经历的岁月、结识的人、遭遇的事,经过她的文学创作,而成就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采用的是叙述语言表达内容的散文体,与纯抒情记叙咏物散文不同,以情为主,情中夹思。这种随笔似的语言风格里,或抒情或描写,夹叙夹议,都为她的思服务,成为思的载体。正是她对生命与人生感悟,将语言表达及思考的变化完全融合,因此这部作品在结构与语言上给了读者自然贴切的感觉。

《青》文字里以情感为主线,从家庭入手讲到祖上、父母、二姨以及自己兄弟姊妹,说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童年趣事、学生时代和电影情结。这些看似简单的列罗,实则是为全文主题的铺陈给予了很好的铺垫。正如“推荐序二”作者、从事思想史研究的闻黎明先生所概括的:“是用她的个人经历,再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城市平民的家庭演变,而这个家庭和千千万万家庭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的社会。”

她把这部作品取名为《青》,可见其作品所要反映的那个时代主题。叙述上是按照时间序列,其中用了四个章节、十万左右字数、占用整部书籍近40%篇幅,讲述那个特殊时期经历中看到、遭受的磨难。子蕴逐步深入,把笔墨触到深处,触到一个只要提及就会触及到灵魂与人性的深处。

虽然这类题材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一种主流独立于文学作品中,甚至被命名为“伤痕文学”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但子蕴的《青》能被同时代人喻为“子蕴版本”,可见其文学修养以及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新民周刊》高级记者陆幸生在“推荐序一”中所说:“子蕴版本的价值,在于‘准确地从记忆中取材’。真可谓北疆冰封,迄今不化。”

所以《青》这部作品,虽然围绕的是子蕴成长中所经历的事情,但在这个普通物身上所反映的却是大事件。这不只是她个体情况,而是从家庭这个缩影折射出新中国发展中,曾经所历经的社会现象、时代现象。她自身及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事例在那个时代都不是偶然,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因此,她的这本书唤醒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集体回忆。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各个阶段会有自己的理解。子蕴在总结中持有着明确的态度、观点与立场。在人生第一个十七年时,她说:“那是一个多么纯真的年代,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年华,那是一种多么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我看了那么多同时代朋友的回忆文章,大慨是苦难和蹉跎迷失了他们的记忆,使他们只记得困苦和磨难,而忘记了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青春。我要告诉孩子们的是,你们的父母曾经和共和国一起走过了朝气、充满希望的十七年,见证了新中国建国以后最进步、最美好的十七年。尽管我们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饱满的,是丰富的,是充实的。”

我不知道别人读这段话时的感受。当我看完整本书,重温这段话时,我是流着眼泪读的。一个经历了那场残酷的争斗,看着身边亲人、近邻及朋友因此遭受变故,而自己又经历了北大荒十年艰苦岁月、遭遇回城的艰辛和就业艰难。然而,她还能带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写下了上面这段文字,可见子蕴的包容之心,她以个人视角而不是以个人恩怨去责难,这让人足以相信其基于事实的写作原则记录的这段往事。

就象“推荐序一”里说到:“对于那个遥远的始终不能消失的十多年,你激动得流泪,那是你的权利;我心痛得淌血,那是我的自由。我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过一个谁,通过‘辩论’,通过‘批判的武器’,能把另外一个谁‘教育过来’。”“经过千沟万壑的跋涉,步出漫天风雪,我终于明白和懂得:世界由嘈杂构成,且这份嘈杂是永恒常态,自己就决定坚守这份自由:即使孤寂,也是自我,即使冷落,也是安宁。你当然是从前的你,我必须是今天的我。”

这段话,是同时代同一处境走过来的人,对她这部纪实作品的肯定,也是同样一群人发出的同一频率的共振。也因为此,子蕴的这部作品在我们这些虽路过那个时代却又不曾参与的人,有了从另外一视角看待这个时期。由不同人物的真实际遇,让读者自己去识辨,也是以最为公允形式还原历史。

所以,子蕴为读者奉献的不仅是部反映某个时期的作品,它的出版让更多人了解个体小人物的命运,在他们的回望中并不都是悲凉与凄惨,还有温暖与感动。每个同样经历的人,因为结局的不同对它的态度会不同。命运这副牌,最后胜负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我对“老三届”这个群体,一直怀有崇敬之心。因为身边有不少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同志,他们与子蕴一样,曾经因为同样环境走过困苦,也由于自身努力在各个战线上从最基层做起,一步步走到重要岗位。他们谦和、质朴、珍惜。虽然他们在自身的环境中很少去评判那个是非的岁月,但他们用实际行动启发、引导、激励着我们后来之人。

基于此,我对子蕴同样怀有崇敬。在她的作品中,对她有了深度了解。她本身就是一本需要深读才能读懂的书。这书中,有她简单快乐的心境。在我们越来越见着那些在磨难面前被击垮的人,愈加觉得她的快乐是来自于智慧,来自于象她这样有阅历才能有的深邃,散发的人格魅力。

一个有思想的人,会在经历中汲取养分,而不是沉陷在泥沼里不能呼吸。也正如她所总结的:“十年‘上山下乡’生活,我邂逅了数不清的好人,这些好心人为我的艰苦生活增加了温暖的色彩,象道道彩虹照亮了我平凡的人生之路,也造成了我开朗乐观、永不言败的性格。”

好的作品是随情而思有所发现。在博中,我一向称子蕴为姐姐,她浑身散发出的激情激励着身边的博友。这种激情,有外张有内敛,有亲近有敬畏,让我时时感觉她是如此充满魅力。她又时时迸发出才情,这种才情有她幼时的聪颖和勤奋。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缺乏幼时的扎实基础,即便成长中付出更多努力,也很难达到一定高度。而子蕴姐不同,她能在北大荒从一名普通知青而成为宣传队员,又能成为兵团的笔杆子,这与她在学生时代深厚的文化与文艺功底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她经历了那么多,却能笑到最后。这不仅仅是一个才情了得,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如落在那积雪上,如此触目又能如此惊艳。

我喜欢子蕴的真实。在博客里我们了解了作品之外的她。这样的真实从不需要借助于外来的哗众而取宠。她在博友眼中一直就是那个既有着大家闺秀诗琴书画的端庄,又有着徽州山野纵情不羁的放逐。一个内心里笃定之人才能拥有这样的静怡与动感之美。她美在内外兼修,因此即便与新中国同龄这样的年纪,还能拥有这样的容颜和气质。

有子为师,应蕴而生。在博客的世界能有着这样的标杆,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