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则音乐视频,视频是以猫儿叫声为不同音调,再配上音乐产生独特的音频效果。
或许是从音乐里产生灵感,此视频引发音乐人创作兴趣。不同国家的音乐人用各自乐器配合视频进行演奏,先后加入的有小提琴、贝斯、长笛、哨笛、架子鼓以及女声和音,最终形成一曲旋律优美、悠扬空灵的音乐。
最终加入的是唢呐,让视频再次成为热议。这次人们的热点不再是视频,而是唢呐,这个被称作是“音乐之王”的王者。
借这种方式,唢呐以中国风在网络平台火了一把。也借着视频传播得到他国音乐人的认可。当然,想借此一曲去改变它在民族乐器中地位,估计也未必有此幸运。虽然如今唢呐已纳入非遗物质文化,但要得到传承和发扬,没有观众不行,没有舞台更不行。
六年前看过一部国产电影《百鸟朝凤》,讲述民间唢呐文化,以及在唢呐艺术传承中所遭受的现实尴尬。影片围绕唢呐艺术老艺人、班主焦三爷选择的接班人游天明,以传授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而进行的技艺传承和信念坚守。在这过程中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把民俗器乐文化遭受西洋器乐文化冲击,使得这项传统技艺面临传统与时尚、传承与摒弃、发扬与没落的抉择,通过乡村文化充分体现出来。
这部片子在2016年5月影院上映时,影片并没有象吴天明导演之前的其他反映时代与地域特色文化的影片那样,引起观众的观影热情。而是遭遇没曾预料的冷落。最终燃起观众热情的却与影片之外发生的事,让它在沉寂中复苏出现了小幅反弹。
该影片是出品人、本片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他于影片《百鸟朝凤》收官后次月逝世。吴天明导演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有《人生》《老井》《变脸》等多部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该片两年后在各大影院上映。上映一周票房仅300余万,与同期上映的米国大片《美国队长》票房形成强烈反差。
影片放映后遭遇市场冷落在影院面临下架。届时由演艺界知名人士和演员组成的一百多人志愿者团队,为该片作义务宣发和推广工作。同时该影片其他合作方提出将票房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电影基金会作为“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
其时作为“志愿者联盟队长”、著名制片人的方励在微博直播间,讲述该片上映的艰辛。为了博得各大影院增加排片支持,对着镜头一跪。
这一跪,换来影院加映二十多天、票房收益8000多万。虽然这8000多万甚至不抵黄金档期热门影片的一天票房。
是片子质量不高?不是。剧中主要演员从老戏骨陶泽如到年轻演员郑伟,都是演技派和实力派演员,把人物表现得入木三分。究其原因,应该在题材上。因为最初甚至找不到一个愿意发行此片的公司。
近年来,原本乡村影片在影院就难以赢得观众,这部片子因为涉及的是民族传统乐器,就更加显得有些沉闷。整个观影过程笼罩着沉重、压抑气氛。因此,最终当艺人们对唢呐情感遭遇现实生存所面临着艰难选择时,影片中把唢呐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也算是给了观众释放情绪的最好结局。
也是冲着方励的这一跪,我们去影院观看了《百鸟朝凤》,虽然是寂静的夜场。
在好奇心促使下观看的《百鸟朝凤》,沉重之中更具有一种庄严庄重的心情。这是一种对真正艺术的崇敬。同时也是在这部影片中受到唢呐艺术感染,改变了从前把唢呐归于田间乡村音乐的偏见。
想必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对音乐的认识仅仅是欣赏并由此享受着身心的愉悦。而真正的雅是能从这种艺术形式中表达感情、修炼身心、启发情志,以及能与音乐达到灵魂互通、情感交流,方为真雅。
如此,想成为一个音乐雅人很难。如想从唢呐里寻求到雅致,更难。唢呐在我们平常人眼中就是营造声势的喇叭,更如是劳动“号子”那般的乐器“号子”。似乎这种乐器从没将它与音乐的雅关联过。
但偏偏是与雅难以关联的唢呐,却有着“音乐流氓,唢呐为王,不是入土,就是洞房”的流行语。当然这里指的是它的风流与气势,以及它自古用来摆布的用场和排场。
也是从这形象比喻中可见唢呐曾经的风光和在民族器乐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民间器乐最主要特征是体现其大众性、普及性、传承性和稳定性,不论如今人们对它如何的不待见,但唢呐以其自有特质,如同耿直、纯朴、善良的人们,在生活劳动的艰辛中收获着快乐。又如同一柄联接人与自然的神器,表达着对人类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感恩、崇敬和敬畏。
如同影片中吹奏的那曲《百鸟朝凤》,既是对逝者的情感表达,也是借乐曲表达美好祝愿。唢呐以其高昂、激越而奔放的吹奏,似呐喊似狂啸,很具穿透力。而这种表现形式,在以集体劳作和豪放民风为主的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
几千年来,民俗音乐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并成为大众文化传承下来。虽然在现如今丰富的音乐世界有着更多选择,但总有一部分人怀着持殊感情去坚守去护卫那些传统的东西。虽然在这过程中会受到现实嘲讽和打击,但历经繁华后人们更愿意回归到原始的天然的存在。就象这短视频里,人们从猫咪发出的声音里寻到的音乐灵感。在这些乐器组合中不是用输赢去考量,而是让声音组成的音乐所产生的意境,能够获取别样感受。
那最后的唢呐呈现出满满中国风雅颂,如一股不入世俗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