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琍的头像

阿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1/18
分享

再说黄梅戏

看到一则转发的抖音视频,是很有名气也是很有人气、被称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演员,用直播方式在视频中演唱黄梅戏。从舞台到影视剧再到如今的自媒体,这种表演形式转换让人生发感慨。

作为安徽人,对黄梅戏有着特殊感情,也曾多次用文字抒发过对它的感情。黄梅戏从最初黄梅小调,发展成为黄梅戏曲,而今又揉合歌曲元素另生一枝黄梅歌,曾经在影视圈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兴起: 

最早应该是七十年代,我们在影院所看到的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这个阶段由于受到电影传播的影响力,黄梅戏走进了千家万户被观众接受与喜爱。 

第二个时期,估计也是受第一阶段的三部电影带动,在电视剧占据相当观众的八十年代,很多黄梅戏连续剧上演,如那个时期的《严凤英》《郑小娇》《西厢记》《天仙配后传》。随着电视普及,人们对黄梅戏认识从舞台上唱念做打的戏曲化,真正由艺术走入了生活,更贴近真实更贴近大众。 

第三个时期,也是因为受当时的电视剧影响,在央视春晚以及戏曲频道有一个阶段时有黄梅戏专场,出现一些传统的经典剧和折子戏。凭着央视带动力,成为黄梅戏普及的重要方式,黄梅戏始终在观众视线里。曾经一个时期我们城市的广场、公园、小区里常常有退休或赋闲市民,一把二胡拉开架式、几个人聚拢一起就开唱,吸引着路人驻足。

以上是黄梅戏影响力较大、传播面较广时期,随着这个时期出现的戏曲演员也是声名远扬,引人瞩目。但在观众心目中,至今无人能在演唱及表演上企及黄梅大师严凤英。也正是严凤英的表演艺术,让黄梅戏这个小剧种走上银幕。即便现在得到肯定的几人,也只是停留在模仿上,最高评价也只是“小严凤英”美称。

最初知道黄梅戏时,我还是十来岁的小姑娘,正是见啥迷啥的时候,看到打仗的就想当英雄,看到童话就想当公主,看到神话就想当神仙,当然看到《天仙配》《牛郎织女》就想当仙女。

那时真迷啊,迷到为仙女抱屈,嫌那董永和牛郎长得真不好看;迷到把《天仙配》里的全剧戏词手抄了一遍;迷到搭两条毛巾当水袖已不过瘾,趁父母不在家,披着一个床单在家飘啊飘~~

也难怪着迷,在这些片子公开播放时,戏中女主角严凤英已自杀多年,关于她的神奇传说随着她的影片公演一并流传。居住在与她相邻城市,当然会听到更多的关于她的故事。

如果说那时的我们迷她的电影,更多成年人迷的是她唱腔。记得那时的广播、收音机里经常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唱段,有一段时间广播里还会有教唱。我爸会二胡,年轻时就是戏曲爱好者,最爱京剧。我妈是十足的黄梅戏迷,说黄梅戏与她幼时看草台班子的庐剧相像。因此在我们家,从有收音机以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时起,那些咿咿呀呀的弦琴之声便占为上风,由不得我们喜不喜欢。

其实,待我们长大,比较妈妈说的庐剧,差别还是挺大。可能同是地方戏种,演出的传统戏以民间故事剧目为多,所以能够唤起她的回忆,这回忆中有很多她童年印记。

若说严凤英创立了黄梅戏“严派”唱腔,不如说是独家门派,至今无人超越,亦无新设“门派”立说。李明杠《念奴娇.忆严凤英》中“岭头梅蕊,只明眸一瞬,众芳无色。”不仅仅是对严凤英的赞美,更是对这位艺术家的艺术评价。能让众芳无色的花朵,必然是经过风霜雨打,才能如此的娇艳夺目。或许是初始接触的便是大师级表演,就象吃好东西吃刁了嘴,对黄梅戏的欣赏多有挑剔与苛求,总感觉如今的黄梅戏再无曾经观众追捧的人气与势头。是黄梅戏沉寂了,还是这些当年活跃在黄梅戏舞台的演员沉寂了?或者是现在的观众缺乏艺术审美变得浮躁肤浅了?应该这些因素都有。

从黄梅戏的不景气看到戏曲整体环境。即便是国粹京剧以及在国际赢得声誉、被称为“中国歌剧”的越剧,这几年也似乎少有发出声响。究其原因,现如今时尚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造成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戏曲文化,渐渐被流行的快餐似的文化所代替,使之市场被压缩,逐渐退出人们视线。

再就是,在商业经济促使下更加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在戏曲越来越小众的今天,没有市场就没有资本保障,日常运营都难以支撑,更别说其发展了。这时的黄梅戏,再也没有了当初与京戏、越剧、豫剧、评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剧剧种的风头,它在人们从痴迷到渐远再到淡出中,似乎将被遗忘。只是在那空寂中突然传来的一声“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天仙配》路遇)的唱词,人们似乎又回到那久远的黑白片时代。

现如今是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作为人们生活及娱乐平台,身边很多人都在使用视频直播方式传播着信息。戏曲演员除了舞台传承,寻找适合当下的传播也正是与时代接轨寻求出路的一种方式,这种转型不论观众怎样看待它,它都存在着。就如在圈里看到转发的抖音短视频。即便大多数人将此归于娱乐一类,却也不能否认它的艺术呈现。

娱乐是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补充,原本娱乐也是文化的一种。但当一个曾经在黄梅戏舞台当家的戏曲演员,慢慢消退在本该出现的舞台,却活跃在娱乐平台上时,还是为黄梅戏这个曾经在国内轰动一时,曾经被人们所喜欢的曲种,现今只能在这几分几秒的视频里展示而失落。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转型时代,文艺表演也在适应时代变化进行转型。此刻突然便理解了演员对戏曲的热爱,就如文头提到的这位黄梅戏演员,正是这份热爱让她还能以抖音把黄梅戏送到观众面前。能坐拥近百万粉丝、一年来的点击量达到800多万,也足以表现她传播及直播收到的效果。虽然这其中有冲着戏曲来的,也有是冲着热闹来的,甚至是她自身在这里只是抒发一下对黄梅戏的情怀,还是借助黄梅戏这种特殊形式提升自己人气,象娱乐圈其他人一样只是一种商业手段,都不得而知。但是以这种方式能让久无声息的黄梅戏重新走入人们视线,让人们在黄梅戏熟悉的旋律中重温经典,获得精神上愉悦,岂不也是功莫大焉?

时代进步互联网的触角越来越是广泛与深入,利用互联网经济开展文化传播也是当下的一种渠道。虽说自媒体是处体现并张扬个性的场所,是多元化时代宣传文化必不可少的通道,但从根本上缺乏艺术氛围与欣赏的情境,我们还是非常怀念曾经的屏幕上大剧,那种一招一式的表演,是这种直播的快餐式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它或许能够满足听众一时的好奇,安抚一下浮躁的饥渴的需求,但对于那些怀有戏曲情结的人们来说,找不到丝毫的情感归属。只是,能在那几分几秒钟的时间进入艺术空间,享受艺术带来的心灵慰籍,也是难得的一份心情与心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