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半个月前吧,有文友在朋友圈发的一条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说莱芜书法家王志文的一幅书法作品在北京某拍卖会上拍出了一千九百元的高价。王志文?难道是多年前与我有过两面之缘的莱芜著名散文作家王志文老师?我光知道他是作家,从没听说他还是书法家呀。带着疑问,我赶紧向下翻了翻,找到了他的简介。没错,确实就是我所认识的王老师。一股敬意从心中油然而生,王老师不仅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现又深耕书法,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真是令人钦佩。
无独有偶,昨天在作协群里又看到了一条与王老师有关的消息,就是王志文书法暨文学作品展将于10月14日在莱芜三味书屋正式开展。看到这条消息,我竟然有些小激动,心想开展那天一定要去见一见王老师,有很多话想和他聊一聊。虽然同在一座小城,但我和王老师竟然有十几年没见了。
不由得想起以往与王老师两次见面的情景。
第一次见面是在2007年的春节假期,是莱钢女作家王青发起的文学会成立的那一天。我到了现场之后,听人说大名鼎鼎的作家王志文老师也在参会人员中,而且他要向参会者赠送几本他自己的散文集。我一听,心中很激动,王老师的文章我多次在报上读过,他可算得上是散文大家呀,如果能得到他的散文集就太好了。在大会开始前,通过一位文友的介绍,我在走廊见到了王老师。王老师大概五十多岁的样子,中等身材,敦厚持重、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我向王老师表达了我的心愿,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会议刚开始的时候,主持人让每个人作一下自我介绍。轮到我的时候,我说自己是一名英语翻译,这时王老师当即笑着说,你既然是翻译,那就说几句英语让我们听听吧。我当时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有点窘迫,王老师看出来了,马上接过话茬说,他上学时学过俄语,都忘得差不多了,有一两个词还记得,并随口用诙谐的腔调说了几句,大家哄堂大笑。会后,王老师果然就把他的散文集《乡情》送给了我,并在扉页上写下了一句话和他的名字。
第二次见面是同年的四月份,文学会组织会员前去沂源采风,我又一次见到了王老师。与第一次见面相比,这一次我和王老师交谈了很长时间。因为我身体不便,也不愿随其他文友四处走动,就站在树下休息,正好遇到了王老师。也许是王老师看到我形单影只,就特意陪我聊了好一会。他和我谈到了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写作之路以及他的生活感悟等等,让我受益匪浅。谈话间,王老师所流露出的对生活的达观深深感染了我。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曲折,务过农,当过兵,当过工人,吃过苦,下过力,可以说是饱经沧桑。但他对生活始终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工作上兢兢业业,写作上精益求精。他的散文可以说是自成一体,文笔朴实、情真意切,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在写作方面,还是在修身立业方面,王老师都可算得上是我的楷模。
后来,文学会因故解散,从那以后我和王老师没再联系。然而,我一直记挂着王老师,有时从其他文友发布的文章中获知一点关于他的信息。
有一回,得知退休后的王老师开始收集莱芜方言、俚语,准备出一本集子,以期把乡土文化完整收录下来,为后辈人参考。看到此,我深有感慨。虽然已经退休了,但王老师并没有闲下来享清福,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另一个领域,搞起了文化研究。我相信,以王老师的毅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他一定会在这个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还有一次,听说王老师退休后学会了开车,自己买了车,经常开车带着老伴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看到后,心里着实佩服王老师。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他乐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紧跟时代潮流,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这确实是王老师的一贯风格。
除此之外,关于王老师的其他信息,我就一无所知了。因此,当我乍一看到书法家王志文的信息,感到很突然:王老师什么时候又开始把创作的方向转向书法了呢?而且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转念一想,也就不觉得诧异了。以王老师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耕耘,他都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的。
自从沂源采风见面之后,我没再和王老师联系。一来是自己懒散,二来是自感在工作和写作方面乏善可陈,也就不知道该和王老师说什么了,这样一搁再搁,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从王老师的生辰看,他比我大了足足20岁,而且他在莱芜的散文界成名很早,但在与王老师的交流中,他从未以老资格自居,而是平易近人,谈吐朴实亲切,更像是一个可敬的兄长。更令我敬佩的是,王老师无论是写散文,搞研究,还是研习书法,都游刃有余,并做得非常出彩。他不满足于从前的成就,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锐意进取,孜孜以求,一直“走在路上”,领略着新的风景。
这次,看到王老师要在三味书屋举办书法暨文学作品展的消息,我不觉心中一动,这可是天赐的良机啊。借此机会与王老师重聚,再次聆听王老师的所思所感、金玉良言,作为自己为学为文的借鉴,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