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对“风花雪月”的情愫,便有了对“风花雪月”亲近的期待,生怕她迷失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中,抑或在阡陌纵横的村庄里。
启航寻梦之旅。从江南水乡到北国雪疆,从沿海沙滩到西部边陲。
一望无际的原野,白云、电线从车窗外飞快地向后倒退;村庄、树林、白墙青瓦的民居在我眼前翻滚。朋友说,前面就是大理了。
大理!这名字好熟悉。对了,早在中学地理教科书上看到过。崇圣寺三塔气势雄伟,印象太深了。蝴蝶泉因傍徐霞客而声名鹊起。
四月的大理,虽春暖花开,却有丝丝凉意从远处苍山上的皑皑白雪辐射而来。肥沃的田野上有三三两两的农妇在田间劳作,似乎成了大理农业的象征和点缀。
匆匆来到大理古城门外。好多人!红头发的,蓝眼睛的,大人,小孩……他们好像在赶集,但他们大多在拍照。这里是不是很好玩?有些好奇,也学着他们的样子照了几张,还做了个有点矫揉的造型。
远远望去,大理古城墙的砖看上去有些斑驳、冷峻,墙上笼盖着一些绿色的植物,还有青苔、杂草,显现出过往的苍凉。听说这城墙有1200多年历史了。
走进大理古城门,只见一条笔直的青石铺成的大道自南向北伸去。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店铺里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琳琅满目。信步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映衬着大理古朴、别致、优雅的气质。街巷间,间或有小桥流水人家。噫!这不应是江南?江南小桥下的流水没有这样清、这样纯。于是,难免生出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世上相似的事物比比皆是?那么,哪是真?哪只是“似”呢?
忽然间,一支吹吹打打的丧葬队伍迎面而来,抬棺的披麻戴孝的人很多,约有二百人,浩浩荡荡。这又奇了!这古城内的大街上怎会有丧葬队伍穿行而过?而且毫不顾及游人的兴致?他们看上去为什么没有一个表现出哀伤的样子?当我走完这条街道返回时,又见到一支同样的丧葬队伍迎面而来,后来才知,这是大理古老的丧葬习俗表演,是这里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样式之丰富多彩,由此可见一斑。
走出古城,继续找寻我梦中的“风花雪月”。但是,古老而年轻的大理如此旷荡,何况人海茫茫,又去哪里寻找呢?
这时,我想到了崇圣寺三塔。贪玩的“风花雪月”会不会去了那里?难以预料。还是要去看看。
崇圣寺三塔没有想象中那么巍峨神圣。正当我伫立翘望时,一位身着白族服饰的姑娘上前点头问好。她自称“金花”,就是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那个金花。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试探性地问道,请问你是不是来找风花雪月的呀?我惊讶地打量着她:你怎么知道的?但我搪塞道,没有!没有!她说你骗我了吧!是不是一位姓曹的老人告诉你“风花雪月”在这里?这姑娘与医院里的“医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难不成是“游托”?
我再次仔细打量她。“金花”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柔美不失稳重,纯朴不失时尚。她以果敢而柔美的口气说,相信我吧!我能帮你找到“风花雪月”。请跟我走!然后她对我做了一个邀请的动作。她的导引和我的目标诉求完全吻合,即使是“游托”我也认了。
半信半疑间,我恍兮惚兮地跟着她的脚步,且行且去。行走在下关天生桥峡谷对着的街道上,忽然一股大风吹得人几乎站立不稳。我打了个趔趄,反而是“金花”拉着我的手站稳了脚跟。忽而一道清风裹挟着苍山洱海湿润的空气,迎面吹来,清爽宜人。这时“金花”讲起了一个当地关于“风”的故事。很久以前,苍山上的一只白狐变成了美女来到了人间与白族书生相恋。有一天,书生的先生发现了他俩的事,愤怒地抓起砚台将书生打落到洱海里去了。为救人,白狐跑到南海找观音求救。观音给了她六瓶风欲将洱海吹干,临走时叮嘱她途中不能说话不能叫喊。心切的白狐匆匆赶路,来到天生桥时不留意被绊了一跤,“哎哟”地叫了一声,结果六瓶风一下子全跑了。从此,下关便大风不止。
话说间,我们不觉来到了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的上关。这里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走进上关,到处繁花似锦,特别是名甲天下的山茶花,姹紫嫣红,绚丽夺目。为什么白族人民养花爱花?“金花”姑娘又讲述了一个关于“朝珠花”的古老传说。相传上关有棵“十里奇香树”,每年开花12朵,每朵花开12瓣,逢闰年开13瓣。花大如莲,香味胜过桂花,颜色呈粉白色,结的果实黑而坚硬,用作朝珠,故又称为“朝珠花”。由于鲜花怒放时,观者云集,一些贪官污吏借观花而敲诈勒索当地百姓,百姓叫苦连天,只好暗中砍了花树。后来,白族人民家家种花、养花以示纪念,直至现在,爱花、养花已成习惯,而且花卉繁多,四季飘香。
车行至弥渡的定西岭头,顺着“金花”手指的方向望去,远远的看到一排银笔插天,这就是苍山雪。由于冬季积雪较厚,加之长年积雪不化,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灿烂炫目。
登上洱海的游船,浩瀚如烟的洱海,蓝天碧水。湖光山色中,似走进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中。“金花”介绍道,如在风和日丽的夜晚,行近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玉镜高悬,俯视海面,地涌银涛,一轮明月在海中随波飘荡,洱海月色,亦真亦幻,令人惊叹。
夕阳西下,不觉临近傍晚。我还沉醉于城廓塔影、风花雪月之中。“金花”姑娘又吟诵起一首诗来: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这是著名作家曹靖华1962年1月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而即兴赋留下来的,至今广为传颂。“金花”口若悬河,如数家珍。有趣的是,白族姑娘的头饰也寓意着“风花雪月”: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洁白的帽顶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的月。大理最具代表的四大美景“风、花、雪、月”竟然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临别“金花”,她莞尔一笑,说道,我把“风花雪月”交与你了,请您把她带回家!祝一路顺风!旅途愉快!
踟蹰在大理的风中,看着“金花”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叩问,这就是我不辞辛劳千里追寻的风花雪月么?
(首发《贵州人口》报2012.6.8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