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城里人探春习惯到郊外。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但探访郊外的春天,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是受几场雪事的羁绊,虽已进入暮春时节,岑来坡的春却晚点了一些,似乎在等候我们迟缓的脚步。
上午9时,从八官溪出发,一条岔道向北蜿蜒,像一条鞭子甩进山谷。沿路小溪潺潺,清波徐徐。我们要进山,小溪要出山。咱们各行其道,各逐其梦。
定位岑来坡,却选择一条最“野”的路线:“郑家坡—大坪坡—岑来坡”,打算在岑来坡午餐。从地图上看,这“三坡”大致呈三角形,要途经多个村庄。
步行2公里左右,转一道弯,见右前方溪边丛林深处,房舍隐现,缭绕的炊烟与山间晨雾联袂共舞。路边一树油桐,花开繁茂,正在播放春天的消息。去年这两天已进入谷雨时节,黔东大地普遍转暖,桐子花期已近尾声。家乡有“冻桐子花”的说法,大意是说桐子花开前,要经过一场“春冻”,桐子花开后,就不会再有春寒了。
“哇!春天!”忽然前面惊呼乍起,原来是香椿,俗称“椿天”。香椿品种多,印象中常见的是紫香椿,每年二三月,家乡村边、溪旁的椿树陆续发芽,稚嫩的紫色椿芽泛着浅浅的光,不用深呼吸,清香自然扑鼻。椿芽营养丰富,用来炒腊肉,或炒鸡蛋,是春天一道特有的美味,并具食疗作用。不过,我感觉生椿芽比熟椿芽更香。小时候的我,因母亲常提醒说椿芽是发物,怕吃了旧疮复发,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闻闻生椿芽的香味。
含羞的朝阳在彩云与雾岚之间徘徊,渐渐露出了笑容。来到茅溪村田坝、下院子组滑坡隐患点公示牌前农舍旁,沿左边小径钻进山林,才知正式开始爬坡了。
穿过一片毛竹林,拐进松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弯、越来越“野”。在翠绿的荆棘丛林中边探路边歇息,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草木味。脚步渐渐不听使唤了,放慢,再慢,亦步亦趋,终于爬到半坡,借着几棵如伞的松树乘凉,喘着粗气,依旧谈笑风生,分享各自带来的小吃。
出了一身汗,感觉通透些许,有如陶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松弛和快慰。歇一阵子,起立回眸,“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朝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中的景象如在眼前。不怕慢,就怕站。再美的风景,也不宜久留。看看来时的路,想想去向何方,谈笑依然,爬坡继续。
爬到山脊上,左前方顿时开阔起来,一片新垦的坡地,长着一株株一尺多高的健壮植物,茎光滑,上部多分枝,叶子像一把大扇子,表面颜色翠绿,背面多白粉,远看整株似初春茁壮的油菜苔。借“形色”得知,它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学名——博落回。《中华本草》载:博落回别名菠萝简、吹火简、三钱三、野麻秆等,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可人工栽培。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博落回不像是野生的,看来应是本村发展的中药材基地,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啊。
终于爬到山顶,满山的油茶树已有人高。近几年,听说碧江有效挖掘历史上盛产油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和平乡、坝黄镇的荒山,连片种植油茶,绿了荒山,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放眼望去,绿郁郁的茶树翠色欲流。从对面看过来,“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标牌十分醒目。路过几棵老茶树下,见枝上挂满小灯笼似的茶萢,嘴馋的群友忍不住尝鲜为快。
其实,从这一坡上来,发现山里春季可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蕨苔、白刺颠、鸭脚板、楤木,等等,平凡但人皆欢喜。蕨是人类的粮库,蕨在山野草丛中默默生长,一旦遇人类饥荒时,则会毫不犹豫奉献出自己的小生命。记忆中,幼年闹春荒时,就常常跟着大人到山梁子上剜野菜,掏蕨根,淘蕨巴,少不更事,倒也觉得好玩,并不知大人的苦恼。
在路边还见到一种别致的植物——楤木,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鹊不踏,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疏生多数细刺,其幼枝上有细长直刺,像红缨枪的枪头,直刺天空。刺嫩芽可以炒食、酱食、做汤、做馅,或加工成不同风味的小咸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还有一种,白刺颠,也叫苦刺,被称为“带刺的野菜”,食用时一般采摘它的嫩芽,清香微苦、甘凉脆爽,属天然的保健蔬菜,还有解百毒的功效,被称野菜一绝。
古时候,人类靠大量野物(野菜、野果、野兽)维持生活,难免误食中毒。当年神农尝百草,就因误尝断肠草而殒命。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把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撰著了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全书记载植物414种,其中食部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不难看出,大多野生植物的叶、果、根都是可食用的。该著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救荒本草〉序》中说得明白:“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是一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图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在山野中采摘这些鲜草时,当以深切缅怀感佩神农氏、朱橚等先帝、先贤。
沿山顶向北绕行,再从西面下山,除一小段断头公路外,自山腰向外延伸的是未硬化的毛公路。白里透着粉红的油桐花,紫白相间的扁竹兰花,纯黄艳丽的毛莨花,还有一丛丛金银花似的飞蛾藤花,它们或与灌丛作伴,或与小草相依,无拘无束地绽放,默默妆点这春天,享受着无需回报的幸福时光。
从郑家坡西行,过向家,往大坪坡,地势平缓,新硬化的村道如一条白练在原野上流动,道路两边分布着田畴、果林或绿化树,间或三五户人家。
这一带的春色有些别样。山下坝子上的油菜花可能已成昨日黄花,这里的油菜花却深得大山厚爱开得正艳,尽情舒展青春美颜。蜜蜂是油菜花的“铁杆粉丝”。晌午,春阳如酥,布谷声声,嗡嗡嘤嘤的蜜蜂们穿梭于菜花间,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高歌狂欢,这是油菜花一天中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
枫杨天生妖娆,婀娜多姿,是城市的美人胚子。不知何时,它们悄然遛到这山里来争春。不过,此时路边枫杨的身影在碧蓝的天幕下显得黯然失色,其身上堪称“会飞”的果实,看上去倒像一群在低空呢喃的燕子。当然,枫杨也不失质朴品性。据《草木便方》记载,枫杨皮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叶可治烂疮、止血杀菌。如果城里人更喜欢的是它的外表,山里人可能更喜欢它的朴实。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称得上“一枝独秀”。它还有一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芳名:痒痒花、痒痒树、西洋水杨梅。据说它喜欢别人给挠痒痒,从其名字可看出其一些性格。如果把弯曲视为一种美,紫薇在这方面自有其成功的秘诀。路边的紫薇树刚移民到这山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过,此刻公路两旁一树树被拦腰截肢的紫薇,显得理想十足,正焕发新枝,试图涅槃重生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以振兴这古老的山庄。
到达大坪坡,行程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二。春风和融,在大槭树下乘凉歇脚,补充营养。然后向东折,路边一菜地全是嫩绿的豌豆苗,淡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豌豆花向我们欢笑,它是人间烟火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走出村寨,地图上忽然找不到公路,再次转入山林小路。前面峰峦叠嶂,草色萋萋,荆棘遍地,远青近绿。据说这就是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但现在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荆棘,不宜走近,只能远观,有座石头远看的确像“犀牛望月”。
袁景波先生在《木弄》一文中说:“岑来坡,当年徐澹园有《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写的是岑徕坡,那里的确有一处还算有些规模的石林,全是黑石头。”《铜仁旅游文化集萃》有“墨石林”的记载:“岑徕坡墨石林位于坝黄镇木弄村,离铜仁城十多千米,行车不足半小时。《铜仁府志·文艺志》载,文学家徐訚盛赞其景:‘其地高居山巅……纵目骋怀,四望无际。’‘上有丛石十余处,各自成家,绝不相类。’”看得出,这石林还算小有名气,却也有点羞羞答答。据了解,岑来(徕)坡“黑石头”“墨石林”与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同属一处,合称铜仁碧江石林,位于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岑来坡组与和平乡陈家寨村大坪坡组交界处,经专家初步勘测,该石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石林单体被植被覆盖,仅少量出露可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神秘面纱会被世人撩开。
石林路边金刚藤特多,岩脚或坡林下,几棵油绿肥嫩的金刚藤与一丛青草杂木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度风雨。正在探头寻找成长空间的藤尖像蛇信子,又像捧瓜尖。群友顺手采摘一把藤尖,为今天的餐桌再添一菜。《救荒本草》记载金刚刺(藤)的食用方法是“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据说,金刚藤也有祛风、活血、解毒的功效。
石林南下,古木森森。林下有口古井,清泉潺潺。泉上有一凉亭,亭旁矗立一棵参天大树——枫香树,约有四人合抱之粗,据说树高19米,树龄达270年。路过的人都争相与树合影,祈望与树长生不老。
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岑来坡组。找到大路坎上一户刘姓人家,一幢高耸的小洋楼前面,是宽敞的水泥院坝,干净整洁,环境舒适。
就地扎营,大家把今天采摘的野菜全部摊上桌面,野葱,椿芽,蕨苔,马兰丹,白刺颠,鸭脚板,金刚藤,柴胡,折耳根……琳琅满目。烧火,煮饭,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拍照,大家七脚八手,欢声笑语,默契合作。看看满桌子的绿,活色生香,早已垂涎欲滴,春天的滋味在岑来坡上空飘飞。
山生万物,万物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句芒催春,山野苍苍,满眼新绿。这蓬勃的春似乎正在对退隐的冬隔空喊话,冬天不是终点,一切可以重来。自古以来,城里人探春习惯到郊外。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但探访郊外的春天,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是受几场雪事的羁绊,虽已进入暮春时节,岑来坡的春却晚点了一些,似乎在等候我们迟缓的脚步。
上午9时,从八官溪出发,一条岔道向北蜿蜒,像一条鞭子甩进山谷。沿路小溪潺潺,清波徐徐。我们要进山,小溪要出山。咱们各行其道,各逐其梦。
定位岑来坡,却选择一条最“野”的路线:“郑家坡—大坪坡—岑来坡”,打算在岑来坡午餐。从地图上看,这“三坡”大致呈三角形,要途经多个村庄。
步行2公里左右,转一道弯,见右前方溪边丛林深处,房舍隐现,缭绕的炊烟与山间晨雾联袂共舞。路边一树油桐,花开繁茂,正在播放春天的消息。去年这两天已进入谷雨时节,黔东大地普遍转暖,桐子花期已近尾声。家乡有“冻桐子花”的说法,大意是说桐子花开前,要经过一场“春冻”,桐子花开后,就不会再有春寒了。
“哇!春天!”忽然前面惊呼乍起,原来是香椿,俗称“椿天”。香椿品种多,印象中常见的是紫香椿,每年二三月,家乡村边、溪旁的椿树陆续发芽,稚嫩的紫色椿芽泛着浅浅的光,不用深呼吸,清香自然扑鼻。椿芽营养丰富,用来炒腊肉,或炒鸡蛋,是春天一道特有的美味,并具食疗作用。不过,我感觉生椿芽比熟椿芽更香。小时候的我,因母亲常提醒说椿芽是发物,怕吃了旧疮复发,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闻闻生椿芽的香味。
含羞的朝阳在彩云与雾岚之间徘徊,渐渐露出了笑容。来到茅溪村田坝、下院子组滑坡隐患点公示牌前农舍旁,沿左边小径钻进山林,才知正式开始爬坡了。
穿过一片毛竹林,拐进松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弯、越来越“野”。在翠绿的荆棘丛林中边探路边歇息,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草木味。脚步渐渐不听使唤了,放慢,再慢,亦步亦趋,终于爬到半坡,借着几棵如伞的松树乘凉,喘着粗气,依旧谈笑风生,分享各自带来的小吃。
出了一身汗,感觉通透些许,有如陶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松弛和快慰。歇一阵子,起立回眸,“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朝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中的景象如在眼前。不怕慢,就怕站。再美的风景,也不宜久留。看看来时的路,想想去向何方,谈笑依然,爬坡继续。
爬到山脊上,左前方顿时开阔起来,一片新垦的坡地,长着一株株一尺多高的健壮植物,茎光滑,上部多分枝,叶子像一把大扇子,表面颜色翠绿,背面多白粉,远看整株似初春茁壮的油菜苔。借“形色”得知,它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学名——博落回。《中华本草》载:博落回别名菠萝简、吹火简、三钱三、野麻秆等,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可人工栽培。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博落回不像是野生的,看来应是本村发展的中药材基地,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啊。
终于爬到山顶,满山的油茶树已有人高。近几年,听说碧江有效挖掘历史上盛产油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和平乡、坝黄镇的荒山,连片种植油茶,绿了荒山,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放眼望去,绿郁郁的茶树翠色欲流。从对面看过来,“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标牌十分醒目。路过几棵老茶树下,见枝上挂满小灯笼似的茶萢,嘴馋的群友忍不住尝鲜为快。
其实,从这一坡上来,发现山里春季可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蕨苔、白刺颠、鸭脚板、楤木,等等,平凡但人皆欢喜。蕨是人类的粮库,蕨在山野草丛中默默生长,一旦遇人类饥荒时,则会毫不犹豫奉献出自己的小生命。记忆中,幼年闹春荒时,就常常跟着大人到山梁子上剜野菜,掏蕨根,淘蕨巴,少不更事,倒也觉得好玩,并不知大人的苦恼。
在路边还见到一种别致的植物——楤木,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鹊不踏,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疏生多数细刺,其幼枝上有细长直刺,像红缨枪的枪头,直刺天空。刺嫩芽可以炒食、酱食、做汤、做馅,或加工成不同风味的小咸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还有一种,白刺颠,也叫苦刺,被称为“带刺的野菜”,食用时一般采摘它的嫩芽,清香微苦、甘凉脆爽,属天然的保健蔬菜,还有解百毒的功效,被称野菜一绝。
古时候,人类靠大量野物(野菜、野果、野兽)维持生活,难免误食中毒。当年神农尝百草,就因误尝断肠草而殒命。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把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撰著了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全书记载植物414种,其中食部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不难看出,大多野生植物的叶、果、根都是可食用的。该著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救荒本草〉序》中说得明白:“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是一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图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在山野中采摘这些鲜草时,当以深切缅怀感佩神农氏、朱橚等先帝、先贤。
沿山顶向北绕行,再从西面下山,除一小段断头公路外,自山腰向外延伸的是未硬化的毛公路。白里透着粉红的油桐花,紫白相间的扁竹兰花,纯黄艳丽的毛莨花,还有一丛丛金银花似的飞蛾藤花,它们或与灌丛作伴,或与小草相依,无拘无束地绽放,默默妆点这春天,享受着无需回报的幸福时光。
从郑家坡西行,过向家,往大坪坡,地势平缓,新硬化的村道如一条白练在原野上流动,道路两边分布着田畴、果林或绿化树,间或三五户人家。
这一带的春色有些别样。山下坝子上的油菜花可能已成昨日黄花,这里的油菜花却深得大山厚爱开得正艳,尽情舒展青春美颜。蜜蜂是油菜花的“铁杆粉丝”。晌午,春阳如酥,布谷声声,嗡嗡嘤嘤的蜜蜂们穿梭于菜花间,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高歌狂欢,这是油菜花一天中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
枫杨天生妖娆,婀娜多姿,是城市的美人胚子。不知何时,它们悄然遛到这山里来争春。不过,此时路边枫杨的身影在碧蓝的天幕下显得黯然失色,其身上堪称“会飞”的果实,看上去倒像一群在低空呢喃的燕子。当然,枫杨也不失质朴品性。据《草木便方》记载,枫杨皮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叶可治烂疮、止血杀菌。如果城里人更喜欢的是它的外表,山里人可能更喜欢它的朴实。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称得上“一枝独秀”。它还有一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芳名:痒痒花、痒痒树、西洋水杨梅。据说它喜欢别人给挠痒痒,从其名字可看出其一些性格。如果把弯曲视为一种美,紫薇在这方面自有其成功的秘诀。路边的紫薇树刚移民到这山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过,此刻公路两旁一树树被拦腰截肢的紫薇,显得理想十足,正焕发新枝,试图涅槃重生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以振兴这古老的山庄。
到达大坪坡,行程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二。春风和融,在大槭树下乘凉歇脚,补充营养。然后向东折,路边一菜地全是嫩绿的豌豆苗,淡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豌豆花向我们欢笑,它是人间烟火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走出村寨,地图上忽然找不到公路,再次转入山林小路。前面峰峦叠嶂,草色萋萋,荆棘遍地,远青近绿。据说这就是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但现在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荆棘,不宜走近,只能远观,有座石头远看的确像“犀牛望月”。
袁景波先生在《木弄》一文中说:“岑来坡,当年徐澹园有《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写的是岑徕坡,那里的确有一处还算有些规模的石林,全是黑石头。”《铜仁旅游文化集萃》有“墨石林”的记载:“岑徕坡墨石林位于坝黄镇木弄村,离铜仁城十多千米,行车不足半小时。《铜仁府志·文艺志》载,文学家徐訚盛赞其景:‘其地高居山巅……纵目骋怀,四望无际。’‘上有丛石十余处,各自成家,绝不相类。’”看得出,这石林还算小有名气,却也有点羞羞答答。据了解,岑来(徕)坡“黑石头”“墨石林”与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同属一处,合称铜仁碧江石林,位于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岑来坡组与和平乡陈家寨村大坪坡组交界处,经专家初步勘测,该石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石林单体被植被覆盖,仅少量出露可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神秘面纱会被世人撩开。
石林路边金刚藤特多,岩脚或坡林下,几棵油绿肥嫩的金刚藤与一丛青草杂木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度风雨。正在探头寻找成长空间的藤尖像蛇信子,又像捧瓜尖。群友顺手采摘一把藤尖,为今天的餐桌再添一菜。《救荒本草》记载金刚刺(藤)的食用方法是“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据说,金刚藤也有祛风、活血、解毒的功效。
石林南下,古木森森。林下有口古井,清泉潺潺。泉上有一凉亭,亭旁矗立一棵参天大树——枫香树,约有四人合抱之粗,据说树高19米,树龄达270年。路过的人都争相与树合影,祈望与树长生不老。
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岑来坡组。找到大路坎上一户刘姓人家,一幢高耸的小洋楼前面,是宽敞的水泥院坝,干净整洁,环境舒适。
就地扎营,大家把今天采摘的野菜全部摊上桌面,野葱,椿芽,蕨苔,马兰丹,白刺颠,鸭脚板,金刚藤,柴胡,折耳根……琳琅满目。烧火,煮饭,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拍照,大家七脚八手,欢声笑语,默契合作。看看满桌子的绿,活色生香,早已垂涎欲滴,春天的滋味在岑来坡上空飘飞。
山生万物,万物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句芒催春,山野苍苍,满眼新绿。这蓬勃的春似乎正在对退隐的冬隔空喊话,冬天不是终点,一切可以重来。自古以来,城里人探春习惯到郊外。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但探访郊外的春天,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是受几场雪事的羁绊,虽已进入暮春时节,岑来坡的春却晚点了一些,似乎在等候我们迟缓的脚步。
上午9时,从八官溪出发,一条岔道向北蜿蜒,像一条鞭子甩进山谷。沿路小溪潺潺,清波徐徐。我们要进山,小溪要出山。咱们各行其道,各逐其梦。
定位岑来坡,却选择一条最“野”的路线:“郑家坡—大坪坡—岑来坡”,打算在岑来坡午餐。从地图上看,这“三坡”大致呈三角形,要途经多个村庄。
步行2公里左右,转一道弯,见右前方溪边丛林深处,房舍隐现,缭绕的炊烟与山间晨雾联袂共舞。路边一树油桐,花开繁茂,正在播放春天的消息。去年这两天已进入谷雨时节,黔东大地普遍转暖,桐子花期已近尾声。家乡有“冻桐子花”的说法,大意是说桐子花开前,要经过一场“春冻”,桐子花开后,就不会再有春寒了。
“哇!春天!”忽然前面惊呼乍起,原来是香椿,俗称“椿天”。香椿品种多,印象中常见的是紫香椿,每年二三月,家乡村边、溪旁的椿树陆续发芽,稚嫩的紫色椿芽泛着浅浅的光,不用深呼吸,清香自然扑鼻。椿芽营养丰富,用来炒腊肉,或炒鸡蛋,是春天一道特有的美味,并具食疗作用。不过,我感觉生椿芽比熟椿芽更香。小时候的我,因母亲常提醒说椿芽是发物,怕吃了旧疮复发,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闻闻生椿芽的香味。
含羞的朝阳在彩云与雾岚之间徘徊,渐渐露出了笑容。来到茅溪村田坝、下院子组滑坡隐患点公示牌前农舍旁,沿左边小径钻进山林,才知正式开始爬坡了。
穿过一片毛竹林,拐进松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弯、越来越“野”。在翠绿的荆棘丛林中边探路边歇息,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草木味。脚步渐渐不听使唤了,放慢,再慢,亦步亦趋,终于爬到半坡,借着几棵如伞的松树乘凉,喘着粗气,依旧谈笑风生,分享各自带来的小吃。
出了一身汗,感觉通透些许,有如陶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松弛和快慰。歇一阵子,起立回眸,“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朝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中的景象如在眼前。不怕慢,就怕站。再美的风景,也不宜久留。看看来时的路,想想去向何方,谈笑依然,爬坡继续。
爬到山脊上,左前方顿时开阔起来,一片新垦的坡地,长着一株株一尺多高的健壮植物,茎光滑,上部多分枝,叶子像一把大扇子,表面颜色翠绿,背面多白粉,远看整株似初春茁壮的油菜苔。借“形色”得知,它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学名——博落回。《中华本草》载:博落回别名菠萝简、吹火简、三钱三、野麻秆等,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可人工栽培。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博落回不像是野生的,看来应是本村发展的中药材基地,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啊。
终于爬到山顶,满山的油茶树已有人高。近几年,听说碧江有效挖掘历史上盛产油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和平乡、坝黄镇的荒山,连片种植油茶,绿了荒山,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放眼望去,绿郁郁的茶树翠色欲流。从对面看过来,“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标牌十分醒目。路过几棵老茶树下,见枝上挂满小灯笼似的茶萢,嘴馋的群友忍不住尝鲜为快。
其实,从这一坡上来,发现山里春季可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蕨苔、白刺颠、鸭脚板、楤木,等等,平凡但人皆欢喜。蕨是人类的粮库,蕨在山野草丛中默默生长,一旦遇人类饥荒时,则会毫不犹豫奉献出自己的小生命。记忆中,幼年闹春荒时,就常常跟着大人到山梁子上剜野菜,掏蕨根,淘蕨巴,少不更事,倒也觉得好玩,并不知大人的苦恼。
在路边还见到一种别致的植物——楤木,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鹊不踏,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疏生多数细刺,其幼枝上有细长直刺,像红缨枪的枪头,直刺天空。刺嫩芽可以炒食、酱食、做汤、做馅,或加工成不同风味的小咸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还有一种,白刺颠,也叫苦刺,被称为“带刺的野菜”,食用时一般采摘它的嫩芽,清香微苦、甘凉脆爽,属天然的保健蔬菜,还有解百毒的功效,被称野菜一绝。
古时候,人类靠大量野物(野菜、野果、野兽)维持生活,难免误食中毒。当年神农尝百草,就因误尝断肠草而殒命。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把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撰著了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全书记载植物414种,其中食部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不难看出,大多野生植物的叶、果、根都是可食用的。该著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救荒本草〉序》中说得明白:“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是一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图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在山野中采摘这些鲜草时,当以深切缅怀感佩神农氏、朱橚等先帝、先贤。
沿山顶向北绕行,再从西面下山,除一小段断头公路外,自山腰向外延伸的是未硬化的毛公路。白里透着粉红的油桐花,紫白相间的扁竹兰花,纯黄艳丽的毛莨花,还有一丛丛金银花似的飞蛾藤花,它们或与灌丛作伴,或与小草相依,无拘无束地绽放,默默妆点这春天,享受着无需回报的幸福时光。
从郑家坡西行,过向家,往大坪坡,地势平缓,新硬化的村道如一条白练在原野上流动,道路两边分布着田畴、果林或绿化树,间或三五户人家。
这一带的春色有些别样。山下坝子上的油菜花可能已成昨日黄花,这里的油菜花却深得大山厚爱开得正艳,尽情舒展青春美颜。蜜蜂是油菜花的“铁杆粉丝”。晌午,春阳如酥,布谷声声,嗡嗡嘤嘤的蜜蜂们穿梭于菜花间,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高歌狂欢,这是油菜花一天中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
枫杨天生妖娆,婀娜多姿,是城市的美人胚子。不知何时,它们悄然遛到这山里来争春。不过,此时路边枫杨的身影在碧蓝的天幕下显得黯然失色,其身上堪称“会飞”的果实,看上去倒像一群在低空呢喃的燕子。当然,枫杨也不失质朴品性。据《草木便方》记载,枫杨皮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叶可治烂疮、止血杀菌。如果城里人更喜欢的是它的外表,山里人可能更喜欢它的朴实。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称得上“一枝独秀”。它还有一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芳名:痒痒花、痒痒树、西洋水杨梅。据说它喜欢别人给挠痒痒,从其名字可看出其一些性格。如果把弯曲视为一种美,紫薇在这方面自有其成功的秘诀。路边的紫薇树刚移民到这山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过,此刻公路两旁一树树被拦腰截肢的紫薇,显得理想十足,正焕发新枝,试图涅槃重生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以振兴这古老的山庄。
到达大坪坡,行程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二。春风和融,在大槭树下乘凉歇脚,补充营养。然后向东折,路边一菜地全是嫩绿的豌豆苗,淡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豌豆花向我们欢笑,它是人间烟火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走出村寨,地图上忽然找不到公路,再次转入山林小路。前面峰峦叠嶂,草色萋萋,荆棘遍地,远青近绿。据说这就是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但现在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荆棘,不宜走近,只能远观,有座石头远看的确像“犀牛望月”。
袁景波先生在《木弄》一文中说:“岑来坡,当年徐澹园有《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写的是岑徕坡,那里的确有一处还算有些规模的石林,全是黑石头。”《铜仁旅游文化集萃》有“墨石林”的记载:“岑徕坡墨石林位于坝黄镇木弄村,离铜仁城十多千米,行车不足半小时。《铜仁府志·文艺志》载,文学家徐訚盛赞其景:‘其地高居山巅……纵目骋怀,四望无际。’‘上有丛石十余处,各自成家,绝不相类。’”看得出,这石林还算小有名气,却也有点羞羞答答。据了解,岑来(徕)坡“黑石头”“墨石林”与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同属一处,合称铜仁碧江石林,位于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岑来坡组与和平乡陈家寨村大坪坡组交界处,经专家初步勘测,该石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石林单体被植被覆盖,仅少量出露可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神秘面纱会被世人撩开。
石林路边金刚藤特多,岩脚或坡林下,几棵油绿肥嫩的金刚藤与一丛青草杂木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度风雨。正在探头寻找成长空间的藤尖像蛇信子,又像捧瓜尖。群友顺手采摘一把藤尖,为今天的餐桌再添一菜。《救荒本草》记载金刚刺(藤)的食用方法是“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据说,金刚藤也有祛风、活血、解毒的功效。
石林南下,古木森森。林下有口古井,清泉潺潺。泉上有一凉亭,亭旁矗立一棵参天大树——枫香树,约有四人合抱之粗,据说树高19米,树龄达270年。路过的人都争相与树合影,祈望与树长生不老。
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岑来坡组。找到大路坎上一户刘姓人家,一幢高耸的小洋楼前面,是宽敞的水泥院坝,干净整洁,环境舒适。
就地扎营,大家把今天采摘的野菜全部摊上桌面,野葱,椿芽,蕨苔,马兰丹,白刺颠,鸭脚板,金刚藤,柴胡,折耳根……琳琅满目。烧火,煮饭,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拍照,大家七脚八手,欢声笑语,默契合作。看看满桌子的绿,活色生香,早已垂涎欲滴,春天的滋味在岑来坡上空飘飞。
山生万物,万物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句芒催春,山野苍苍,满眼新绿。这蓬勃的春似乎正在对退隐的冬隔空喊话,冬天不是终点,一切可以重来。自古以来,城里人探春习惯到郊外。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但探访郊外的春天,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是受几场雪事的羁绊,虽已进入暮春时节,岑来坡的春却晚点了一些,似乎在等候我们迟缓的脚步。
上午9时,从八官溪出发,一条岔道向北蜿蜒,像一条鞭子甩进山谷。沿路小溪潺潺,清波徐徐。我们要进山,小溪要出山。咱们各行其道,各逐其梦。
定位岑来坡,却选择一条最“野”的路线:“郑家坡—大坪坡—岑来坡”,打算在岑来坡午餐。从地图上看,这“三坡”大致呈三角形,要途经多个村庄。
步行2公里左右,转一道弯,见右前方溪边丛林深处,房舍隐现,缭绕的炊烟与山间晨雾联袂共舞。路边一树油桐,花开繁茂,正在播放春天的消息。去年这两天已进入谷雨时节,黔东大地普遍转暖,桐子花期已近尾声。家乡有“冻桐子花”的说法,大意是说桐子花开前,要经过一场“春冻”,桐子花开后,就不会再有春寒了。
“哇!春天!”忽然前面惊呼乍起,原来是香椿,俗称“椿天”。香椿品种多,印象中常见的是紫香椿,每年二三月,家乡村边、溪旁的椿树陆续发芽,稚嫩的紫色椿芽泛着浅浅的光,不用深呼吸,清香自然扑鼻。椿芽营养丰富,用来炒腊肉,或炒鸡蛋,是春天一道特有的美味,并具食疗作用。不过,我感觉生椿芽比熟椿芽更香。小时候的我,因母亲常提醒说椿芽是发物,怕吃了旧疮复发,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闻闻生椿芽的香味。
含羞的朝阳在彩云与雾岚之间徘徊,渐渐露出了笑容。来到茅溪村田坝、下院子组滑坡隐患点公示牌前农舍旁,沿左边小径钻进山林,才知正式开始爬坡了。
穿过一片毛竹林,拐进松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弯、越来越“野”。在翠绿的荆棘丛林中边探路边歇息,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草木味。脚步渐渐不听使唤了,放慢,再慢,亦步亦趋,终于爬到半坡,借着几棵如伞的松树乘凉,喘着粗气,依旧谈笑风生,分享各自带来的小吃。
出了一身汗,感觉通透些许,有如陶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松弛和快慰。歇一阵子,起立回眸,“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朝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中的景象如在眼前。不怕慢,就怕站。再美的风景,也不宜久留。看看来时的路,想想去向何方,谈笑依然,爬坡继续。
爬到山脊上,左前方顿时开阔起来,一片新垦的坡地,长着一株株一尺多高的健壮植物,茎光滑,上部多分枝,叶子像一把大扇子,表面颜色翠绿,背面多白粉,远看整株似初春茁壮的油菜苔。借“形色”得知,它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学名——博落回。《中华本草》载:博落回别名菠萝简、吹火简、三钱三、野麻秆等,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可人工栽培。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博落回不像是野生的,看来应是本村发展的中药材基地,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啊。
终于爬到山顶,满山的油茶树已有人高。近几年,听说碧江有效挖掘历史上盛产油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和平乡、坝黄镇的荒山,连片种植油茶,绿了荒山,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放眼望去,绿郁郁的茶树翠色欲流。从对面看过来,“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标牌十分醒目。路过几棵老茶树下,见枝上挂满小灯笼似的茶萢,嘴馋的群友忍不住尝鲜为快。
其实,从这一坡上来,发现山里春季可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蕨苔、白刺颠、鸭脚板、楤木,等等,平凡但人皆欢喜。蕨是人类的粮库,蕨在山野草丛中默默生长,一旦遇人类饥荒时,则会毫不犹豫奉献出自己的小生命。记忆中,幼年闹春荒时,就常常跟着大人到山梁子上剜野菜,掏蕨根,淘蕨巴,少不更事,倒也觉得好玩,并不知大人的苦恼。
在路边还见到一种别致的植物——楤木,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鹊不踏,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疏生多数细刺,其幼枝上有细长直刺,像红缨枪的枪头,直刺天空。刺嫩芽可以炒食、酱食、做汤、做馅,或加工成不同风味的小咸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还有一种,白刺颠,也叫苦刺,被称为“带刺的野菜”,食用时一般采摘它的嫩芽,清香微苦、甘凉脆爽,属天然的保健蔬菜,还有解百毒的功效,被称野菜一绝。
古时候,人类靠大量野物(野菜、野果、野兽)维持生活,难免误食中毒。当年神农尝百草,就因误尝断肠草而殒命。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把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撰著了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全书记载植物414种,其中食部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不难看出,大多野生植物的叶、果、根都是可食用的。该著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救荒本草〉序》中说得明白:“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是一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图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在山野中采摘这些鲜草时,当以深切缅怀感佩神农氏、朱橚等先帝、先贤。
沿山顶向北绕行,再从西面下山,除一小段断头公路外,自山腰向外延伸的是未硬化的毛公路。白里透着粉红的油桐花,紫白相间的扁竹兰花,纯黄艳丽的毛莨花,还有一丛丛金银花似的飞蛾藤花,它们或与灌丛作伴,或与小草相依,无拘无束地绽放,默默妆点这春天,享受着无需回报的幸福时光。
从郑家坡西行,过向家,往大坪坡,地势平缓,新硬化的村道如一条白练在原野上流动,道路两边分布着田畴、果林或绿化树,间或三五户人家。
这一带的春色有些别样。山下坝子上的油菜花可能已成昨日黄花,这里的油菜花却深得大山厚爱开得正艳,尽情舒展青春美颜。蜜蜂是油菜花的“铁杆粉丝”。晌午,春阳如酥,布谷声声,嗡嗡嘤嘤的蜜蜂们穿梭于菜花间,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高歌狂欢,这是油菜花一天中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
枫杨天生妖娆,婀娜多姿,是城市的美人胚子。不知何时,它们悄然遛到这山里来争春。不过,此时路边枫杨的身影在碧蓝的天幕下显得黯然失色,其身上堪称“会飞”的果实,看上去倒像一群在低空呢喃的燕子。当然,枫杨也不失质朴品性。据《草木便方》记载,枫杨皮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叶可治烂疮、止血杀菌。如果城里人更喜欢的是它的外表,山里人可能更喜欢它的朴实。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称得上“一枝独秀”。它还有一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芳名:痒痒花、痒痒树、西洋水杨梅。据说它喜欢别人给挠痒痒,从其名字可看出其一些性格。如果把弯曲视为一种美,紫薇在这方面自有其成功的秘诀。路边的紫薇树刚移民到这山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过,此刻公路两旁一树树被拦腰截肢的紫薇,显得理想十足,正焕发新枝,试图涅槃重生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以振兴这古老的山庄。
到达大坪坡,行程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二。春风和融,在大槭树下乘凉歇脚,补充营养。然后向东折,路边一菜地全是嫩绿的豌豆苗,淡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豌豆花向我们欢笑,它是人间烟火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走出村寨,地图上忽然找不到公路,再次转入山林小路。前面峰峦叠嶂,草色萋萋,荆棘遍地,远青近绿。据说这就是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但现在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荆棘,不宜走近,只能远观,有座石头远看的确像“犀牛望月”。
袁景波先生在《木弄》一文中说:“岑来坡,当年徐澹园有《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写的是岑徕坡,那里的确有一处还算有些规模的石林,全是黑石头。”《铜仁旅游文化集萃》有“墨石林”的记载:“岑徕坡墨石林位于坝黄镇木弄村,离铜仁城十多千米,行车不足半小时。《铜仁府志·文艺志》载,文学家徐訚盛赞其景:‘其地高居山巅……纵目骋怀,四望无际。’‘上有丛石十余处,各自成家,绝不相类。’”看得出,这石林还算小有名气,却也有点羞羞答答。据了解,岑来(徕)坡“黑石头”“墨石林”与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同属一处,合称铜仁碧江石林,位于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岑来坡组与和平乡陈家寨村大坪坡组交界处,经专家初步勘测,该石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石林单体被植被覆盖,仅少量出露可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神秘面纱会被世人撩开。
石林路边金刚藤特多,岩脚或坡林下,几棵油绿肥嫩的金刚藤与一丛青草杂木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度风雨。正在探头寻找成长空间的藤尖像蛇信子,又像捧瓜尖。群友顺手采摘一把藤尖,为今天的餐桌再添一菜。《救荒本草》记载金刚刺(藤)的食用方法是“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据说,金刚藤也有祛风、活血、解毒的功效。
石林南下,古木森森。林下有口古井,清泉潺潺。泉上有一凉亭,亭旁矗立一棵参天大树——枫香树,约有四人合抱之粗,据说树高19米,树龄达270年。路过的人都争相与树合影,祈望与树长生不老。
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岑来坡组。找到大路坎上一户刘姓人家,一幢高耸的小洋楼前面,是宽敞的水泥院坝,干净整洁,环境舒适。
就地扎营,大家把今天采摘的野菜全部摊上桌面,野葱,椿芽,蕨苔,马兰丹,白刺颠,鸭脚板,金刚藤,柴胡,折耳根……琳琅满目。烧火,煮饭,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拍照,大家七脚八手,欢声笑语,默契合作。看看满桌子的绿,活色生香,早已垂涎欲滴,春天的滋味在岑来坡上空飘飞。
山生万物,万物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句芒催春,山野苍苍,满眼新绿。这蓬勃的春似乎正在对退隐的冬隔空喊话,冬天不是终点,一切可以重来。自古以来,城里人探春习惯到郊外。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但探访郊外的春天,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是受几场雪事的羁绊,虽已进入暮春时节,岑来坡的春却晚点了一些,似乎在等候我们迟缓的脚步。
上午9时,从八官溪出发,一条岔道向北蜿蜒,像一条鞭子甩进山谷。沿路小溪潺潺,清波徐徐。我们要进山,小溪要出山。咱们各行其道,各逐其梦。
定位岑来坡,却选择一条最“野”的路线:“郑家坡—大坪坡—岑来坡”,打算在岑来坡午餐。从地图上看,这“三坡”大致呈三角形,要途经多个村庄。
步行2公里左右,转一道弯,见右前方溪边丛林深处,房舍隐现,缭绕的炊烟与山间晨雾联袂共舞。路边一树油桐,花开繁茂,正在播放春天的消息。去年这两天已进入谷雨时节,黔东大地普遍转暖,桐子花期已近尾声。家乡有“冻桐子花”的说法,大意是说桐子花开前,要经过一场“春冻”,桐子花开后,就不会再有春寒了。
“哇!春天!”忽然前面惊呼乍起,原来是香椿,俗称“椿天”。香椿品种多,印象中常见的是紫香椿,每年二三月,家乡村边、溪旁的椿树陆续发芽,稚嫩的紫色椿芽泛着浅浅的光,不用深呼吸,清香自然扑鼻。椿芽营养丰富,用来炒腊肉,或炒鸡蛋,是春天一道特有的美味,并具食疗作用。不过,我感觉生椿芽比熟椿芽更香。小时候的我,因母亲常提醒说椿芽是发物,怕吃了旧疮复发,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闻闻生椿芽的香味。
含羞的朝阳在彩云与雾岚之间徘徊,渐渐露出了笑容。来到茅溪村田坝、下院子组滑坡隐患点公示牌前农舍旁,沿左边小径钻进山林,才知正式开始爬坡了。
穿过一片毛竹林,拐进松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弯、越来越“野”。在翠绿的荆棘丛林中边探路边歇息,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草木味。脚步渐渐不听使唤了,放慢,再慢,亦步亦趋,终于爬到半坡,借着几棵如伞的松树乘凉,喘着粗气,依旧谈笑风生,分享各自带来的小吃。
出了一身汗,感觉通透些许,有如陶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松弛和快慰。歇一阵子,起立回眸,“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朝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中的景象如在眼前。不怕慢,就怕站。再美的风景,也不宜久留。看看来时的路,想想去向何方,谈笑依然,爬坡继续。
爬到山脊上,左前方顿时开阔起来,一片新垦的坡地,长着一株株一尺多高的健壮植物,茎光滑,上部多分枝,叶子像一把大扇子,表面颜色翠绿,背面多白粉,远看整株似初春茁壮的油菜苔。借“形色”得知,它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学名——博落回。《中华本草》载:博落回别名菠萝简、吹火简、三钱三、野麻秆等,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可人工栽培。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博落回不像是野生的,看来应是本村发展的中药材基地,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啊。
终于爬到山顶,满山的油茶树已有人高。近几年,听说碧江有效挖掘历史上盛产油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和平乡、坝黄镇的荒山,连片种植油茶,绿了荒山,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放眼望去,绿郁郁的茶树翠色欲流。从对面看过来,“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标牌十分醒目。路过几棵老茶树下,见枝上挂满小灯笼似的茶萢,嘴馋的群友忍不住尝鲜为快。
其实,从这一坡上来,发现山里春季可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蕨苔、白刺颠、鸭脚板、楤木,等等,平凡但人皆欢喜。蕨是人类的粮库,蕨在山野草丛中默默生长,一旦遇人类饥荒时,则会毫不犹豫奉献出自己的小生命。记忆中,幼年闹春荒时,就常常跟着大人到山梁子上剜野菜,掏蕨根,淘蕨巴,少不更事,倒也觉得好玩,并不知大人的苦恼。
在路边还见到一种别致的植物——楤木,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鹊不踏,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疏生多数细刺,其幼枝上有细长直刺,像红缨枪的枪头,直刺天空。刺嫩芽可以炒食、酱食、做汤、做馅,或加工成不同风味的小咸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还有一种,白刺颠,也叫苦刺,被称为“带刺的野菜”,食用时一般采摘它的嫩芽,清香微苦、甘凉脆爽,属天然的保健蔬菜,还有解百毒的功效,被称野菜一绝。
古时候,人类靠大量野物(野菜、野果、野兽)维持生活,难免误食中毒。当年神农尝百草,就因误尝断肠草而殒命。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把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撰著了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全书记载植物414种,其中食部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不难看出,大多野生植物的叶、果、根都是可食用的。该著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救荒本草〉序》中说得明白:“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是一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图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在山野中采摘这些鲜草时,当以深切缅怀感佩神农氏、朱橚等先帝、先贤。
沿山顶向北绕行,再从西面下山,除一小段断头公路外,自山腰向外延伸的是未硬化的毛公路。白里透着粉红的油桐花,紫白相间的扁竹兰花,纯黄艳丽的毛莨花,还有一丛丛金银花似的飞蛾藤花,它们或与灌丛作伴,或与小草相依,无拘无束地绽放,默默妆点这春天,享受着无需回报的幸福时光。
从郑家坡西行,过向家,往大坪坡,地势平缓,新硬化的村道如一条白练在原野上流动,道路两边分布着田畴、果林或绿化树,间或三五户人家。
这一带的春色有些别样。山下坝子上的油菜花可能已成昨日黄花,这里的油菜花却深得大山厚爱开得正艳,尽情舒展青春美颜。蜜蜂是油菜花的“铁杆粉丝”。晌午,春阳如酥,布谷声声,嗡嗡嘤嘤的蜜蜂们穿梭于菜花间,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高歌狂欢,这是油菜花一天中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
枫杨天生妖娆,婀娜多姿,是城市的美人胚子。不知何时,它们悄然遛到这山里来争春。不过,此时路边枫杨的身影在碧蓝的天幕下显得黯然失色,其身上堪称“会飞”的果实,看上去倒像一群在低空呢喃的燕子。当然,枫杨也不失质朴品性。据《草木便方》记载,枫杨皮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叶可治烂疮、止血杀菌。如果城里人更喜欢的是它的外表,山里人可能更喜欢它的朴实。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称得上“一枝独秀”。它还有一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芳名:痒痒花、痒痒树、西洋水杨梅。据说它喜欢别人给挠痒痒,从其名字可看出其一些性格。如果把弯曲视为一种美,紫薇在这方面自有其成功的秘诀。路边的紫薇树刚移民到这山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过,此刻公路两旁一树树被拦腰截肢的紫薇,显得理想十足,正焕发新枝,试图涅槃重生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以振兴这古老的山庄。
到达大坪坡,行程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二。春风和融,在大槭树下乘凉歇脚,补充营养。然后向东折,路边一菜地全是嫩绿的豌豆苗,淡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豌豆花向我们欢笑,它是人间烟火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走出村寨,地图上忽然找不到公路,再次转入山林小路。前面峰峦叠嶂,草色萋萋,荆棘遍地,远青近绿。据说这就是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但现在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荆棘,不宜走近,只能远观,有座石头远看的确像“犀牛望月”。
袁景波先生在《木弄》一文中说:“岑来坡,当年徐澹园有《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写的是岑徕坡,那里的确有一处还算有些规模的石林,全是黑石头。”《铜仁旅游文化集萃》有“墨石林”的记载:“岑徕坡墨石林位于坝黄镇木弄村,离铜仁城十多千米,行车不足半小时。《铜仁府志·文艺志》载,文学家徐訚盛赞其景:‘其地高居山巅……纵目骋怀,四望无际。’‘上有丛石十余处,各自成家,绝不相类。’”看得出,这石林还算小有名气,却也有点羞羞答答。据了解,岑来(徕)坡“黑石头”“墨石林”与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同属一处,合称铜仁碧江石林,位于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岑来坡组与和平乡陈家寨村大坪坡组交界处,经专家初步勘测,该石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石林单体被植被覆盖,仅少量出露可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神秘面纱会被世人撩开。
石林路边金刚藤特多,岩脚或坡林下,几棵油绿肥嫩的金刚藤与一丛青草杂木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度风雨。正在探头寻找成长空间的藤尖像蛇信子,又像捧瓜尖。群友顺手采摘一把藤尖,为今天的餐桌再添一菜。《救荒本草》记载金刚刺(藤)的食用方法是“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据说,金刚藤也有祛风、活血、解毒的功效。
石林南下,古木森森。林下有口古井,清泉潺潺。泉上有一凉亭,亭旁矗立一棵参天大树——枫香树,约有四人合抱之粗,据说树高19米,树龄达270年。路过的人都争相与树合影,祈望与树长生不老。
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岑来坡组。找到大路坎上一户刘姓人家,一幢高耸的小洋楼前面,是宽敞的水泥院坝,干净整洁,环境舒适。
就地扎营,大家把今天采摘的野菜全部摊上桌面,野葱,椿芽,蕨苔,马兰丹,白刺颠,鸭脚板,金刚藤,柴胡,折耳根……琳琅满目。烧火,煮饭,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拍照,大家七脚八手,欢声笑语,默契合作。看看满桌子的绿,活色生香,早已垂涎欲滴,春天的滋味在岑来坡上空飘飞。
山生万物,万物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句芒催春,山野苍苍,满眼新绿。这蓬勃的春似乎正在对退隐的冬隔空喊话,冬天不是终点,一切可以重来。自古以来,城里人探春习惯到郊外。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但探访郊外的春天,也是一种向往。
或许是受几场雪事的羁绊,虽已进入暮春时节,岑来坡的春却晚点了一些,似乎在等候我们迟缓的脚步。
上午9时,从八官溪出发,一条岔道向北蜿蜒,像一条鞭子甩进山谷。沿路小溪潺潺,清波徐徐。我们要进山,小溪要出山。咱们各行其道,各逐其梦。
定位岑来坡,却选择一条最“野”的路线:“郑家坡—大坪坡—岑来坡”,打算在岑来坡午餐。从地图上看,这“三坡”大致呈三角形,要途经多个村庄。
步行2公里左右,转一道弯,见右前方溪边丛林深处,房舍隐现,缭绕的炊烟与山间晨雾联袂共舞。路边一树油桐,花开繁茂,正在播放春天的消息。去年这两天已进入谷雨时节,黔东大地普遍转暖,桐子花期已近尾声。家乡有“冻桐子花”的说法,大意是说桐子花开前,要经过一场“春冻”,桐子花开后,就不会再有春寒了。
“哇!春天!”忽然前面惊呼乍起,原来是香椿,俗称“椿天”。香椿品种多,印象中常见的是紫香椿,每年二三月,家乡村边、溪旁的椿树陆续发芽,稚嫩的紫色椿芽泛着浅浅的光,不用深呼吸,清香自然扑鼻。椿芽营养丰富,用来炒腊肉,或炒鸡蛋,是春天一道特有的美味,并具食疗作用。不过,我感觉生椿芽比熟椿芽更香。小时候的我,因母亲常提醒说椿芽是发物,怕吃了旧疮复发,所以大多时候只能闻闻生椿芽的香味。
含羞的朝阳在彩云与雾岚之间徘徊,渐渐露出了笑容。来到茅溪村田坝、下院子组滑坡隐患点公示牌前农舍旁,沿左边小径钻进山林,才知正式开始爬坡了。
穿过一片毛竹林,拐进松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弯、越来越“野”。在翠绿的荆棘丛林中边探路边歇息,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草木味。脚步渐渐不听使唤了,放慢,再慢,亦步亦趋,终于爬到半坡,借着几棵如伞的松树乘凉,喘着粗气,依旧谈笑风生,分享各自带来的小吃。
出了一身汗,感觉通透些许,有如陶翁“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松弛和快慰。歇一阵子,起立回眸,“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元朝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中的景象如在眼前。不怕慢,就怕站。再美的风景,也不宜久留。看看来时的路,想想去向何方,谈笑依然,爬坡继续。
爬到山脊上,左前方顿时开阔起来,一片新垦的坡地,长着一株株一尺多高的健壮植物,茎光滑,上部多分枝,叶子像一把大扇子,表面颜色翠绿,背面多白粉,远看整株似初春茁壮的油菜苔。借“形色”得知,它有一个荡气回肠的学名——博落回。《中华本草》载:博落回别名菠萝简、吹火简、三钱三、野麻秆等,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较强的耐旱力和抗寒力,可人工栽培。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该种全草有大毒,不可内服。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博落回不像是野生的,看来应是本村发展的中药材基地,是群众增收的钱袋子啊。
终于爬到山顶,满山的油茶树已有人高。近几年,听说碧江有效挖掘历史上盛产油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利用和平乡、坝黄镇的荒山,连片种植油茶,绿了荒山,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放眼望去,绿郁郁的茶树翠色欲流。从对面看过来,“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标牌十分醒目。路过几棵老茶树下,见枝上挂满小灯笼似的茶萢,嘴馋的群友忍不住尝鲜为快。
其实,从这一坡上来,发现山里春季可吃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蕨苔、白刺颠、鸭脚板、楤木,等等,平凡但人皆欢喜。蕨是人类的粮库,蕨在山野草丛中默默生长,一旦遇人类饥荒时,则会毫不犹豫奉献出自己的小生命。记忆中,幼年闹春荒时,就常常跟着大人到山梁子上剜野菜,掏蕨根,淘蕨巴,少不更事,倒也觉得好玩,并不知大人的苦恼。
在路边还见到一种别致的植物——楤木,又称刺嫩芽、刺老鸦、鹊不踏,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疏生多数细刺,其幼枝上有细长直刺,像红缨枪的枪头,直刺天空。刺嫩芽可以炒食、酱食、做汤、做馅,或加工成不同风味的小咸菜,味美香甜,清嫩醇厚,野味浓郁,被誉为“山野菜之王”。还有一种,白刺颠,也叫苦刺,被称为“带刺的野菜”,食用时一般采摘它的嫩芽,清香微苦、甘凉脆爽,属天然的保健蔬菜,还有解百毒的功效,被称野菜一绝。
古时候,人类靠大量野物(野菜、野果、野兽)维持生活,难免误食中毒。当年神农尝百草,就因误尝断肠草而殒命。明代植物学家朱橚把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撰著了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全书记载植物414种,其中食部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不难看出,大多野生植物的叶、果、根都是可食用的。该著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救荒本草〉序》中说得明白:“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是一部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图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在山野中采摘这些鲜草时,当以深切缅怀感佩神农氏、朱橚等先帝、先贤。
沿山顶向北绕行,再从西面下山,除一小段断头公路外,自山腰向外延伸的是未硬化的毛公路。白里透着粉红的油桐花,紫白相间的扁竹兰花,纯黄艳丽的毛莨花,还有一丛丛金银花似的飞蛾藤花,它们或与灌丛作伴,或与小草相依,无拘无束地绽放,默默妆点这春天,享受着无需回报的幸福时光。
从郑家坡西行,过向家,往大坪坡,地势平缓,新硬化的村道如一条白练在原野上流动,道路两边分布着田畴、果林或绿化树,间或三五户人家。
这一带的春色有些别样。山下坝子上的油菜花可能已成昨日黄花,这里的油菜花却深得大山厚爱开得正艳,尽情舒展青春美颜。蜜蜂是油菜花的“铁杆粉丝”。晌午,春阳如酥,布谷声声,嗡嗡嘤嘤的蜜蜂们穿梭于菜花间,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高歌狂欢,这是油菜花一天中最享受、最惬意的时刻。
枫杨天生妖娆,婀娜多姿,是城市的美人胚子。不知何时,它们悄然遛到这山里来争春。不过,此时路边枫杨的身影在碧蓝的天幕下显得黯然失色,其身上堪称“会飞”的果实,看上去倒像一群在低空呢喃的燕子。当然,枫杨也不失质朴品性。据《草木便方》记载,枫杨皮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叶可治烂疮、止血杀菌。如果城里人更喜欢的是它的外表,山里人可能更喜欢它的朴实。
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称得上“一枝独秀”。它还有一些让人想入非非的芳名:痒痒花、痒痒树、西洋水杨梅。据说它喜欢别人给挠痒痒,从其名字可看出其一些性格。如果把弯曲视为一种美,紫薇在这方面自有其成功的秘诀。路边的紫薇树刚移民到这山里,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不过,此刻公路两旁一树树被拦腰截肢的紫薇,显得理想十足,正焕发新枝,试图涅槃重生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以振兴这古老的山庄。
到达大坪坡,行程大约完成了三分之二。春风和融,在大槭树下乘凉歇脚,补充营养。然后向东折,路边一菜地全是嫩绿的豌豆苗,淡紫色与白色相间的豌豆花向我们欢笑,它是人间烟火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走出村寨,地图上忽然找不到公路,再次转入山林小路。前面峰峦叠嶂,草色萋萋,荆棘遍地,远青近绿。据说这就是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内有“将军把城”“美女梳头”“犀牛望月”“麒麟石”等景点。但现在到处是齐腰深的野草荆棘,不宜走近,只能远观,有座石头远看的确像“犀牛望月”。
袁景波先生在《木弄》一文中说:“岑来坡,当年徐澹园有《游岑徕坡墨石林记》,写的是岑徕坡,那里的确有一处还算有些规模的石林,全是黑石头。”《铜仁旅游文化集萃》有“墨石林”的记载:“岑徕坡墨石林位于坝黄镇木弄村,离铜仁城十多千米,行车不足半小时。《铜仁府志·文艺志》载,文学家徐訚盛赞其景:‘其地高居山巅……纵目骋怀,四望无际。’‘上有丛石十余处,各自成家,绝不相类。’”看得出,这石林还算小有名气,却也有点羞羞答答。据了解,岑来(徕)坡“黑石头”“墨石林”与大坪坡“神奇的石林风景区”同属一处,合称铜仁碧江石林,位于碧江区坝黄镇木弄村岑来坡组与和平乡陈家寨村大坪坡组交界处,经专家初步勘测,该石林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石林单体被植被覆盖,仅少量出露可见。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的神秘面纱会被世人撩开。
石林路边金刚藤特多,岩脚或坡林下,几棵油绿肥嫩的金刚藤与一丛青草杂木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共度风雨。正在探头寻找成长空间的藤尖像蛇信子,又像捧瓜尖。群友顺手采摘一把藤尖,为今天的餐桌再添一菜。《救荒本草》记载金刚刺(藤)的食用方法是“救饥采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据说,金刚藤也有祛风、活血、解毒的功效。
石林南下,古木森森。林下有口古井,清泉潺潺。泉上有一凉亭,亭旁矗立一棵参天大树——枫香树,约有四人合抱之粗,据说树高19米,树龄达270年。路过的人都争相与树合影,祈望与树长生不老。
下午1点左右,终于到达目的地——岑来坡组。找到大路坎上一户刘姓人家,一幢高耸的小洋楼前面,是宽敞的水泥院坝,干净整洁,环境舒适。
就地扎营,大家把今天采摘的野菜全部摊上桌面,野葱,椿芽,蕨苔,马兰丹,白刺颠,鸭脚板,金刚藤,柴胡,折耳根……琳琅满目。烧火,煮饭,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拍照,大家七脚八手,欢声笑语,默契合作。看看满桌子的绿,活色生香,早已垂涎欲滴,春天的滋味在岑来坡上空飘飞。
山生万物,万物各尽所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句芒催春,山野苍苍,满眼新绿。这蓬勃的春似乎正在对退隐的冬隔空喊话,冬天不是终点,一切可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