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一个地摊上的一部旧书《历代狐仙传奇全书》(麻国钧主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年8月修订版),大致翻阅一下,窃喜,果断以10元成交。
该书共92万字,从近30种中国古代小说笔记中选出452篇狐仙故事。其中出自《太平广记》50篇、《聊斋志异》69篇、《萤窗异草》18篇、《夜谭随录》23篇、《子不语》及《续子不语》32篇、《阅微草堂笔记》148篇,其余零星篇目选自《墨余录》《壶天录》《履园丛话》《秋灯丛话》《清稗类钞》《南皋笔记》等等。每篇末皆标明出处,以便读者查找原书。
这些故事大致分为三类,一为短篇翻译,本着信、达、雅的精神,保持原作风貌,用白话直译;二为长篇缩写,如《狐狸缘全传》;三为长篇提纯,把长篇小说中的狐狸情节、人物提取出来,重新编撰成文,如《狐狸的报复》出自《醒世姻缘传》,《妲己的传说》出自《封神演义》。
古人崇信狐仙,喜欢狐仙故事,特别是在农村,直到新中国解放初期甚至六七十年代都比较流行。记得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摆狐仙鬼怪的农门阵,深感神秘莫测,同时没少被一阵阵惊吓。
早在先秦时期,狐就出现在一些神话传说中。据《山海经·南山经》载,“九尾狐”“能食人、食者不惑”,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兽类。直至东汉时期,人们开始转变观念,普遍认为狐是一种具有灵性、高尚情操的动物。魏晋六朝时期志怪小说中,常常出现雄性狐狸精,如《搜神记》中记载了很多雄性的狐狸精,化身为女性的丈夫,并与女人发生性关系的故事。唐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着“无狐魅、不成村”的谚语,文学作品中关于狐狸的题材较多。这个时期,狐神开始朝着人性化方向转变,具有性格、思想,甚至人情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任氏传》。明清两代是狐仙故事的全盛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达到登封造极的境地。但本书选编篇目最多的不是出自《聊斋志异》,而是《阅微草堂笔记》。
纵观全书,狐的形象在古文学作品中经历了长期的衍变,由最初的图腾、到妖兽,最后形成了有情感、有个性的形象,从汉代到明清贯穿多个历史时期。有些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饶有兴味,如《南皋笔记》中的《城狐记》(一),记述了清朝时奉天(沈阳)的内务府府库大使保云卿,受了皇上的官职,吃着皇上的俸禄,竟不如帮助他守城的狐狸尽职,真是滑稽可笑,启人深思,堪称绝妙的讽刺小品。有些故事,借狐狸之口,以狐讽世,以狐斥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人感慨世态炎凉。如《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天狐》篇,讲述一个人欲淫其友人之妻妾,被狐以游戏方式足足戏弄了一番。末了,点题说:“狐有人性,而人只有狐心。”有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搜神记》中《宋大贤》篇,有声有色地描述了宋大贤夜宿南阳西郊亭与妖精鬼怪斗争三个回合的故事,从情节矛盾的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
《聊斋志异》中,狐不仅具有人性,甚至具有神性,更不失兽性。如《董永》篇讲到主人公深夜归来,看见床榻上躺着美人,非常高兴,但其发现长尾巴后想要逃跑。而此时,狐妖基于自身欲望,开始采用各种手段骗取董永的信任。面对美色、谎言,董永失去了理智,最终狐妖将董永的血全部吸干而死。又如《莲香》篇,桑生作为一个缺少母爱的书生,莲香为其才华所感动,主动追求他,帮助他,充分展现了狐狸对爱情的渴望。
其实,在很多故事里,狐妖都是向善的,狐狸精具有法术,幻化为人形后,与人类相处并产生了情感,运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躲避灾难。这些狐神不仅具有人形,且能够接受人们的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
本书选录的内容齐全,跨越历史时间长,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全部狐狸故事。这些故事亦真亦幻,亦善亦恶,人们对另一个世界颇为好奇,在现实中却看不见、得不到,不妨把他们安排在另一个世界实现。通过一篇篇有趣的虚幻故事,从奇幻的狐仙世界可窥见人间真性情,感知人间冷暖,表现了作家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以及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的艺术价值取向,充分展示了当时世人的精神面貌。
现代社会,网络上的类型文学中很多涉及狐仙题材,如红袖添香网刚上传一部《狐仙传记第一部》(小敏哥哥著)。
狐仙信仰和狐仙崇拜不只中国独有,据说在日本凡是供奉稻荷神的神社都有狐的石像。随之而来的也有狐仙文学的兴起,日本作家海音寺潮五郎的《老狐物语》,在古老的狐狸作祟故事框架下写出了一番新气象,被近期的《世界文学》杂志转载。
《历代狐仙传奇全书》可以称为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中国狐仙文学专辑,蔚为大观,对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仙形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当然,古代志怪小说林林总总,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修订,有些狐仙故事难免相似,只是出自的版本不一样,作者讲述或翻译的角度及表述各有侧重。
2021.03.16成稿
2022.10.16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