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会智的头像

肖会智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0/29
分享

“破烂“与文化

走进《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农户设施区,小院中央的木质桌凳,挂在西墙上的斗笠、蓑衣,放在东墙角的磨石……一下子被眼前这江南农家小院呈现的景象所吸引。

“农耕长廊”陈列展示了犁钯、水车、纺车、马灯等各类耕作、浇灌、收割、储存、编织、捕捞等种种江南特色的农耕工具,均配有文字及图片解说,让你一目了然、一饱眼福。

“你看,这种录音机就是我当年取媳妇时迎亲路上用的那种。”“这种弯刀就是我小时候打猪草用过的”……大家一边参观一边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一件件古色古香或夹杂着陈腐气息的农耕工具,将我们这群来自农村的城里人骤然拉回到了正在被淡忘的艰苦年代记忆中,大家唏嘘不已、流连忘返。

园里陈列的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农村过去用过了的破旧的被遗弃了的农具,说白了,就是农家用过的“破烂”货。苏州人勤劳、聪明、智慧,他们把这些收集起来,稍稍打磨,贴上标签,以艺术品的形式集中摆放供游人观赏,就成了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我姑且称之为 “破烂”文化。

当前,我国正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在坚持弘扬悠久的传统文化为主旋律的前提下,整体文化架构也正在发生重构。稍微留心生活,你会发现到处都在摆弄文化,新潮的文化活动风生水起,新的文化现象不断涌现。如:走廊文化,桥文化、廉政文化、人口文化、厕所文化等等。  常常有朋友调侃,说我是个文化人,问我文化究竟是什么?很遗憾!我一时也不知怎样回答。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的第一义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然则,世界各国的文化学者对文化的说法不一。据说,从英国学者泰勒(1832-1917)开始到目前,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且每个定义都相当长。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1856-1942)曾叹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著名学者余秋雨对文化下了一道新的简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我赞同这一说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地会将工作或生活中一些破旧的甚至半新半旧的物件当作“废品”随便扔掉,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曾几何时,工业文明不断推动下的科技进步,发现了“废品”身上的再生价值。于是各国纷纷建废品回收企业,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兴经济体更是把废品回收再应用行业看作朝阳产业。废品回收行业的兴起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破烂”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上世纪90年代,《破烂王》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有因捡破烂拾金不昧而被世人敬仰的;有捡破烂者走上星光大道成为明星的,有捡破烂者成为作家的,等等。

“破烂”文化的出现由来已久,其发展态势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遵义会议会址及各地建立的红军纪念馆,均陈列有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遗留下来的破旧的枪支、马刀、服装、鞋帽等战争工具和生活用具;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留下的创伤——圆明园遗址中遗留下来的大量雕花石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陈列纪念馆陈列着1984年从 “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还有日军啤酒瓶、刺刀,有遇难者鞋底、纽扣、皮带环等一件件实物;西安的秦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博物馆及各地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文物,等等,基本都是些“破烂”的东西。这些“破烂”的东西,经过收集、整理、加工、包装,都已经成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这是从文化的功用角度说的。收藏“破烂”,保护“破烂”,开发“破烂”,当“破烂”成为一种文化,她便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说“破烂”能成为一种文化,一方面它契合了文化具有的两重性,即文化的精神追求和该文化所倡导的日常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它顺应了文化的功能作用,在精神上引导人和启迪人,在物质上满足人和愉悦人。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秦兵马俑等这些古人遗留的“破烂”文物让人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辉煌,鼓舞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革命圣地的红色记忆,尤其是那些“破烂”的枪炮、军服之物,令人浮想联翩。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忆苦思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更加懂得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  破烂,还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今的圆明园遗址,不仅昭示了晚清王朝不可逆转的败落,更见证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无耻和罪恶。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陈列的遗物,实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它实际就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破烂”史、屈辱史、抗争史。正是那些“破烂”的文化让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中国人的怀旧情结很深。喜欢回忆历史,对过往烟云津津乐道并生发或欣慰或悲悯或哀怨或仇恨等情愫。这或许就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铸就的一种民族性格。这也正是“破烂”成为一种文化的根源和最好注脚。  实事证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每位公民都需要“破烂”文化。有了“破烂”文化的熏陶,有了“破烂”文化的激励,有了“破烂”文化的积淀,我们的中华文化会更加根深叶茂。

事实上,发展“破烂”文化早已成为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很多地方都在开展保护、修复古迹或古建筑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文化活动,严格意义上应该划入“破烂”文化的范畴。而目前,它却被历史文化等其他文化兼容了。展望未来,“破烂”文化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如,政府为捡破烂的人每户建一套安居房;各地均建一条“破烂”文化街;全面收集、宣传、弘扬、整理、编印有关“破烂”的先进事迹、逸闻趣事等;大力发展“破烂”文化产业,开发“破烂”文化产品等。多年以后,我们的“破烂”文化说不定还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一水乡——苏州周庄古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就是这种“破烂”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范之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