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在重温杨德淮先生第一本文集《深山白水——新诗148首》(以下简称《深山白水》),日前又收到杨先生的“穷乡系列”“野岭系列”“雪灾系列” 新编续集共20余册,再次为其精神感佩。
我手上这本《深山白水》,是学生时代铜仁师专宣传科、团委联合开展“新风颂”征文比赛活动,作为“二等奖”奖品奖励给我的,落款时间是1995年5月。珍藏了20多年,书页虽有些发黄,却倍感亲切,闲暇时慢读细品,旧书新味,旧感新悟,不时涌上心头,如饮山涧清泉,精神为之一振。
《深山白水》32开本,共186页,130千字,1994年9月胶印出厂,封面是薄薄的白皮纸,先生一帧黑白山水生活近照与书名相得益彰。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杨德淮先生一生爱诗、读诗、写诗,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深耕古诗词,课外还阅读了大量中外现代新诗。用他的话说,“读胡适也读郭沫若,读艾青也读田间,读臧克家也读徐志摩,读刘半农也读戴望舒,读流沙河也读卞之琳,读艾略特也读聂鲁达,读裴多斐也读惠特曼……”深厚的诗词功底,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让他笔底恣意汪洋,创作了大量新诗,并在贵州日报、南国诗报等报刊发表,蔚为大观。
“白水”在杨德淮先生的生命历程中举足轻重。他的第一本文集便以“白水”命名。后来,他的“深山系列”丛书“白书”卷分为“白水、白竹、白茅、白露、白沫、白云、白棘、白雨”等24种,“白水”排列首位。
文集以《深山白水》命名,让人浮想联翩。水有不同水,从地名看,有白水(陕西省)、赤水(遵义市);以温度分,有热水、开水、冷水、冰水;以味道和颜色说,有白水、茶水、糖水;等等。我国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此句中“白水”注释为:神话里的水名,源于昆仑山,饮后可得长生。
《深山白水》是否蕴含新的寓意?且看杨老先生在《分序》中是怎么说的:“白水还不是白开水,除非提回家去烧到100摄氏度。但念及这白水源于深山而流经深山,不受污染也不畏艰险,且有天然、清澈、透明和本味的特点……这深山白水,你有兴趣就地饮一饮也罢,真要烧成白开水也罢,即或是烧成开水泡茶、泡咖啡以及泡别的什么也罢,尽由你自身的喜爱了。”
想必杨德淮先生常常以“白水”招待客人。先生太开明了, “我”把“白水”奉送给客人,至于你饮不饮、怎么饮?那就悉听尊便了。这或许便是他的“待客之道”。
打开诗集,除了序言外,全书共分为“流经两山之间(39首)”“流经三春三秋(38首)”“流经四乡四野(28首)”“流经五岭六合(14首)”“流经地头田间(29首)”五大板块。《后记》中说:“《深山白水》作为新诗集子,没有按内容分类,而是以节数多少编排,无非是对形式的尊重,毫不涉及对内容的忽视与否定。”
作为一本新诗集子,这样的精巧分类和编排,从外在形式上,如一幅壮美的山水画,给人以立体空灵的意境美。仿佛看到一汪天然、清澈、透明,没有受到污染的山泉沿着巍峨的山巅飞流直下,时而高歌猛进,时而浅吟低唱,时而奔涌倾泻,时而蜿蜒回环,走过春夏秋冬,漫过乡间田野,奔波于五岭六合,一路跌跌撞撞,不知疲倦,不畏艰险,踏平坎坷又出发,始终不忘初心,最后来到田间地头,默默报答土地的养育之恩。
原本沉睡深山的“白水”,被诗人“激活”了,你听那声音!你看那形状!你观那气势!还有那思想!“白水”“立”起来了,并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请看《与群山为伴》:
门前有长河一条,
屋后有小溪一湾。
它们都从群山中远远流来,
又都相邀流向远远的群山。
片刻离不开的水,
随我与群山为伴。
……
这首诗共有五节,我认为是对“深山白水”的生动写照。读到这里,小时候的一首歌又萦绕耳际:“泉水呀,叮咚!泉水呀,叮咚!泉水呀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哪儿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在格律上坚持守正创新,是本诗集艺术风格的最大特色。格律上的合拍,语言上的通俗,意味上的隽永,是杨德淮先生写作诗词的追求。他认为,“新诗当然不必如同古体诗那样苛求句子整齐,平仄间递,对仗工整,也不一定要求用韵考究。但新诗不能没有诗的格律,不能没有诗的规范。”因此,他主张“把格律还给新诗,便是让新诗成为名副其实的诗。”他不仅这样说,而且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他这样的诗词观在本诗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请欣赏《无言》:
巨浪拍打着崖岸,
愤怒的咆哮震彻长天。
崖岸无言,
不失为崇高、庄严。
雷霆轰击着屏山,
滚动的声响炸破荒原。
屏山无言,
不失为刚强、稳健。
全诗两节,每节四句,一韵到底,句式长短前后对应,意味隽永,音韵和谐。
纵观全集148首新诗,有的句式工整,有的长短错落有致,有的缝偶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清新优美,有的隽永含蓄,每一首诗节数富于变化,形成了“继承传统、又改造传统的开放性现代节奏形态。”当然,发表在省报上的第一篇作品《勾缝女工》(1978年5月1日《贵州日报》),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一首力作,遗憾的是没有被收入本诗集。从每一首新诗里都能感受到一缕缕悠远醇香的诗味。没有深厚的“诗内功夫”,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口语诗更难做到。
“诗者,志之所之,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十年动乱结束,杨德淮先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从煎熬和炼狱中走出来的他,像全国七月派、九叶派诗人一样,喷发出强烈的创作激情,以山川草木为主要书写对象,注重内心独特感受,倾注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融现实性、象征性、哲理性于一体,随兴自然,情景交融,不做作、不勉强,动真心、抒真情、见真思。92岁高龄的吴光权先生认为“杨德淮老师身上具有崇尚山川的浩气、崇真务实的正气和不骄不躁的静气。”
杨德淮先生历经4年批斗、5年监禁、4年劳改,1979年平反。13年的磨难,虽然耗费了他宝贵的青春年华,但他把它当做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断锻造自己正直、坚毅、乐观、进取的精神,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始终充满激情,充满信心和向往。即便是劳动改造,不管劳动改造的时间多长,都没有改变他的思想,也没有改变他的希望,他的信仰。正如但丁所说:“我崇拜勇气、坚忍和信心,因为它们一直助我应付我在尘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这在《深山白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与梦告别》:
快从梦中走出!
如不赶快走出,
生活就失去真实,
只剩虚无。
快从梦中醒来!
如不赶快醒来,
生活就失去追求,
只有苦捱。
此外,包括《快走》《暴风雨下的山岩》《走哇走哇》《望海》等等作品,处处体现出诗人追赶日月、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读罢总给人一种“光明的心理喻示、厚重的情感共鸣以及悠远的灵思妙想。”其“诗外功夫”,由此可见一斑。
杨德淮先生崇尚“人生有限,精神不死。”在他大量的序文中有许多关于“精神世界”的观点和论述,因篇幅受限,在此不再一一重述。
杨先生的精神世界是一座富矿,而文字是他入矿的金钥匙。他一生酷爱文学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竭尽所能“逼近”“那深度的灵魂世界”。吴光权先生高度概括了杨德淮老师精神世界的“三方面”(对灵魂世界的憧憬可贵,对灵魂世界的拥有可喜,对灵魂世界的奉献则可贵),称赞他“成为驰骋精神世界的娇娇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我认为,杨德淮先生的“精神世界”就是“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
据说杨德淮先生已编印个人作品逾百种千余万字,真乃著作等身。《深山白水》是其精神世界的一泓清泉,是其精神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如今已八十高龄的他,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文心常青,我猜想一定是长期饮用“深山白水”的结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二十四年前得饮先生“白水”一瓢,实为三生有幸!只是本人生性愚钝,未长先生之精神。
遑论读懂与否,只当心得而已。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