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1911/10
分享

牛兰学:乡村的粮语画音

初听“粮画”一词,多数人不知所云。什么是“粮食画”?在粮画体验吧,我轻缓移步,全神贯注,久久凝视着一幅幅图画,一幅幅用“粮食”在相框里“种”出的图画。我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顿时活跃起来。他好像是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我分明闻到领袖笑容上稻菽带着的泥土的芬芳;它就是那个叫乌镇的江南水乡,我轻轻触摸着那刚刚搅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撸桨;那幅是“种”出来的清明上河图,虹桥旁我正“喝”着靓丽粘稠的胡辣汤;这幅是“拼”出来的乡村老井故事,看着看着,是一阵“吱扭扭”摇辘的声音,忽然那些种子变成水滴打湿了我的衣裳……

乡村让人想起袅袅炊烟,鸡犬相闻,耕读传家,辘轳欢唱……乡村是文明的起点,乡村是文化的根须。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吹过星星点点的乡村,乡村曾经生生灭灭,胖胖瘦瘦、盛盛衰衰,疏疏密密。曾几何时,乡村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冲击的七零八落,似乎走向沦陷与破败。几家院子塌陷,数个村庄空心,青壮年外出打工,仅仅剩下“993861(老人、妇女、儿童代称)部队”留守。于是,乡村让人联想起垃圾满地,牲畜乱跑,道路泥泞,不见乡愁……就在这样的大潮中古老的大地却有许多村庄燃起了新的星火与希望。冀南就有一个村庄被命名为2015“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她就是馆陶寿山寺东村,是一个大名鼎鼎的“粮画小镇”。

这几年,似乎沉睡的寿东村忽然被“美丽”两个字唤醒。她揉揉朦胧的眼睛看着变化的世界,抖了抖尘土,扭动着身姿,行动起来,从迷茫到迷恋,从上愁到上瘾,走上了美丽的快车道。在绿意盎然,花香弥漫中一项项创意产生出来,一双双手掌行动起来。街巷硬化,路灯亮化,庭院绿化,四周净化。家家户户厕所革命,污水集中环保排放,垃圾集中无害处理,建立保洁常态机制。就连看似的“腐朽”也变成“神奇”,两处昔日存放垃圾、尘土飞扬的大坑,蝶变成下沉式的篮球场、娱乐广场;土里土气的条条胡同也不甘寂寞的摇身变成了彩虹胡同、葫芦胡同、紫藤胡同,葡萄胡同。乡愁回来了,企业家来了,投资商来了,外地游客来了。斑驳的街巷墙壁蜕变成艺苑,闲置的宅基地被收回绿化,村边的土地通过流转变成了采摘园,空闲的院子被老板承租变成了商店、画坊、饭店、茶馆、咖啡屋、农家乐等等。一群家雀从这一棵树枝,扑扑楞楞闪到那一片花丛,“叽叽喳喳”用本土方言交流着情感。一位海增粮艺的企业家来了,于是,村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做粮画的姑娘。

“暖风轻,麦浪香,粮画小镇姑娘忙。许下一个愿,巧手绘鸳鸯,五谷走进大殿堂。”此时,耳畔响起村歌《粮画姑娘》的优美旋律。安静优雅的粮画坊里,十几位姑娘穿着统一的服装。她们端坐在窗前,头顶着“蓝天白云”,蓝底的方头巾点缀着白色的碎花,衬托着白里透红的脸庞。那大红大绿的民族时装,就像天地间如火的热情熊熊燃烧。姑娘们长长的睫毛罩着眼光,指向右手纤纤玉指下镊子的前端,镊子指挥着一粒粒“种子”(芝麻、稷子、黍子、绿豆等等),从左手的托盘里跳出来,急速划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的定格在画板上,一幅用“粮食”制作的图画,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那粮食正在说话,那画板正在作响。黍稷一起摇曳着丰收的波浪;绿豆夹炸开了绿色田野的希望;油菜籽凝聚着春天花开乐曲的畅想;芝麻粒蹦出麻锁续写着节节高的篇章。粮画姑娘以镊子为笔,五谷为墨,描绘出人间最美的画卷,成为小镇的明信片,乡村的风景线,粮画的代言人,游客的新偶像。

粮食画就是以粮食颗粒(包括草籽、萝卜籽等植物种子)为载体,经严格地筛选、清洗、浸泡、晾晒、烘干、构图、拼贴、装裱等多项复杂工序制作的图画。粮画的首创者叫张海增。这个叫张海增的年轻人,1998年从山东美院工艺美术系毕业后,求职屡屡碰壁。打过工、开过车、干过零工。2008年,在一次凉晒粮食时,他很随意的用粮食摆成了一幅图画,由此创作灵感油然而生,能否把五颜六色的粮食做成画呢?他攻克了粮食处理和粘连剂两大技术难题,使得粮食画具有了天然色彩、长久保存、立体视觉的艺术魅力。经过7个多月的试验,他终于把“粮食种在了画板上”。2010年初,海增粮艺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张海增创作粮画的故事,让他一下子成了名人。当年,海增粮艺公司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今,他的公司已形成覆盖北京、天津、山东、新疆等十几个省市区的销售网络,还在美国、加拿大等建立了代理机构。2014年他带着他的企业落户寿东村。总投资400余万元的粮画生产基地,包括粮画研发、产品展示、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直接吸纳就业200余人,带动周边村300余农户增收致富。来自烟台、新疆的粮艺企业也在这里设立粮画坊,这个小村成了“中国粮画之乡”。几元钱的粮食,在这里可以神奇升值为几千、上万元的粮食画,真可谓点“粒”成金。粮画是有色彩的,粮画是有味道的,粮画是有质感的,粮画是有声音的,粮画是有密码的,粮画也是有生命的。

漫步寿东村,就如同走进绘画博物馆。墙壁上绘描着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画,街巷里悬挂着富有异国情调的粮食画,家院中堆砌着展示农耕文化的黄土情,房屋内布置成体现热情友好的迎客图。皮影戏、葫芦画、秸秆画、蛋雕、漆画、咖啡屋、世界手工画展示等等都具有了时尚的元素和艺术情调,它们随着街巷的潺潺细流,跳跃在街巷的每个角落,激荡着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2015年的国庆黄金周里有十数万客人到小镇旅游。20162017年春节,新年灯展把寿东村装扮成天上人间,夜晚银河落地,霓虹闪烁中灯影叠叠,白天商贾云集,你呼我唤里人流如潮。每天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各地数万名游客,他们鉴赏粮画艺术展厅,参观粮画姑娘做画过程,亲手体验粮画工艺。无不为粮画特有的魅力惊讶、惊叹,赞美、震撼……粮画销售一空,订单排到了几个月以后;农家乐餐厅日销售额近2万元;寿东第一户美丽家庭——师献巧家,每天销售粮画等5000多元;全村老百姓类似商业摊点有140多个,各项收入达上千余万元,带动相关收入近五千万元。馆陶县一无山水,二少资源,三非近郊,四缺金钱,特色小镇拉开了这个小县的旅游大幕。县委、县政府撬动着一根市场的杠杆,以美丽乡村为支点,把数千万、上亿元的民间资本撬动起来参与其中,一幕幕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旅游强县的活剧正在紧张上演。

在村里的一座老屋旁,只有那老井的青砖似乎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据说,寿东村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棵大槐树,旁边有一座寺庙。李世民东征曾路过此地,成语“路不拾遗”发生在这里,后衰败于战乱。村史馆里介绍,明代迁民定居于此,希望开始康庄大道,取村名“康庄”。可是,代代依然受穷。后来,有人说,北边有一个“朱庄”,“猪”吃“糠”,随改名为“南彦寺”(谐音“难咽死”)。遗憾的是村民不但没有富裕,日本侵略者反而来了烧杀抢掠。范筑先将军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里就是范筑先和八路军新八旅分区司令员张维翰的故乡。于是,这个村成了抗日堡垒村。邓小平、宋任穷、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住宿、开会、谋划作战。1943219日日军在南彦寺村制造惨案,共杀害村民53人。村粮秣员张寿山先生积极捐粮、捐款、筹粮、筹物支持抗日,这一天为了保护八路军,被日军杀害。民主抗日政府随将村名改为“寿山寺”。“文革”时期又更名为“向阳村”。改革开放后,经宋任穷批示,河北将村名恢复为“寿山寺”。那座百年老屋及其斗、升、秤,连同纺车、织布机、独轮车,讲述着历史的脉络,一直走到今天。这个村不也是一幅由粮食“种”在图版上的“四美(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图画?一个可以复制的美丽乡村样本?!在村头有一幅最美寿东人笑脸墙,那里每一个人都笑成一朵花。这是一个向往富裕的村庄,这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村庄,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村庄,这是一个中国最美的村庄。

不知何时,我们面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知所措。从“不管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再到今天“望见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个高亢的声音传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不脱贫,重点是农民”。只有乡村美丽,才有美丽中国。

远处传来一首动听的歌谣《美丽中国走起来》:北国豪放南国婉约不同的神采 ,无边无际潮起潮落浪花一排排,古往今来,历史的气概,五千年文明,中华的风采……

小镇是首诗,小镇是幅画,小镇是民谣,小镇是交响。抬望粮画,我仿佛听到中国梦铿锵的脚步声。家庭梦,家乡梦,乡村梦,中国梦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原载《陶山》2017年第2期·榆钱号·总第18期)

 

作者简介:牛兰学,笔名陶之垚垚,散文作家、社科专家、文化学者。现任河北省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馆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陶山》杂志主编、河北省雁翼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文研会散文艺委会副主任、邯郸学院客座教授。19863月开始发表作品,曾在《散文选刊》《河北作家》《河北文学》《山东文学》《河北小小说》、台湾《秋水诗刊》《葡萄园》等海内外媒体发表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等数十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