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212/13
分享

牛兰学:生命的重叠

————河北省馆陶县捐髓志愿者英雄群体扫描

 

牛兰学

 

走过你走过的路算不算重逢

吹过你吹过的风算不算相拥

认识你认识的人算不算友朋

流淌你流过的血算不算过命

………

人的血管再长,也长不过它流动的精神。有专家精确计算人的血管总长度为11万千米,可以绕地球赤道2.75圈,却无法丈量人的血性、血气、血脉、血缘。

生命如此简单,又这样复杂。如何界定生命的意义无数哲人倾注毕生心血,却找不到完美答案。今天,科学与仁爱的结合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有人称之为生命重叠。捐献血液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甚至器官,就能用自己的生命,重启另一个生命自此,两个生命将重叠在一起。这,是自然意义的重叠,生命的种子在另一个生命重生发芽;这,是社会意义的重叠,无数患者和家庭即将重拾往日的美好;这,是精神意义的重叠,因为我们用爱,实现了人类命运的共鸣。

鲜红的、滚烫的、流动的,是我们的血液,流动不息,生命不止。

慈善的、奉献的、爱心的,是他们的精神,生命“髓”缘,血脉相连,大爱无疆。

2008年12月29日,石家庄。道路两旁红红绿绿的旗子和标语宣示着元旦即将到来。寒冷咆哮着拥抱着大街小巷,春意却微笑着走进每一栋大楼。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一位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6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从他的体内缓缓流出化作拯救生命的大爱,无偿捐献给了来自某江南名城的一名19岁的患白血病的男青年身上,带去了重生的密码、生命的种子人的心脏一生大概跳动35亿次,泵出鲜血有16万吨,而他这60毫升却泵给了他人。他就是时年34岁的馆陶县计生干部李振业。

李振业成为馆陶县第1例、邯郸市第8例、河北省第46,中华骨髓库第1115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记得2017年1月时,馆陶县已经有6名同志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是李振业、刘同海、张爽、崔红娥、杨海滨、霍彦泽。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在馆陶县红十字会王保霞、张守敬等的帮助下,开始座谈、采访、调研,准备写一写他们的事迹,正当2万字的报告文学《血花“髓缘”朵朵开》即将脱稿时,6月21日,魏付山捐献成功,馆陶县有7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022年7月,恰好5年过去了,馆陶县新增9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是古朝阳霍立光杨延龙、李明、李景豹、贵喜、王延龙、杜永正、徐振铎。13年来,馆陶县共有16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液(编者注:截止2022年11月15日,馆陶县又增加两人累计18人,他们是李诚广、郭占彩,见本期本文后链接稿件。馆陶县每2.0万人有1人捐献,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是邯郸平均数的4倍,是邯郸市人均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最多的县,成为“全国捐髓英雄县”。他们参与的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先后荣获2020年度“河北好人”、2021年度“河北省先进志愿服务组织”等等荣誉称号。

于是,从2022年元月开始,我就开始新的采访、调研、续写、补充、完善,逐步形成这篇文字。让我们走进千年古县馆陶,感知小城街巷溢满的温暖和希望,让我们走近馆陶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群体,感知他们血管里流动的大爱与善心,惊叹生命重叠的奇迹

 

小城捐献成功第一例

 

电视剧《美人心计》中有一个镜头,大约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望着襁褓里的婴儿,微笑着对妻子窦漪房说,我们的女儿就叫馆陶吧。她就是第一位馆陶公主刘嫖,由她引出一句成语“金屋藏娇”,无意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馆陶裹挟着2300年的历史烟尘走来,名字不曾更改。战国时期,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赵武灵王置驿馆于陶山侧故名“馆陶”,置县至少已经2200多年。馆陶历史上有四位馆陶公主、三位馆陶王,是大唐名相魏征、民族英雄范筑先的故里。建国后先后走出八位共和国部长、副部长(级)、四名将军、五位文艺大家。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馆陶也诞生了70余条成语,最著名的当属三条,一条是“金屋藏娇”,因为馆陶公主才有了汉武大帝,才有了汉族汉语汉字汉奸之说;另一条是“路不拾遗”。可以看到馆陶历史上民风淳朴;再一条是“千秋金鉴”。中国历史上一被称为镜子的人魏征是馆陶人。

现在,有人总结馆陶在全国有“国家级大靓丽的名片”,分别是:最大的禽蛋市场、最优的陶山黑陶、最佳的小镇黄瓜、最高的馆陶漆画、最美的星级乡村、最久的彭艾产业等。河北省首家4A级美丽乡村景区就是粮画小镇寿东村,被评为2015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球智慧小镇

如今,徜徉在金凤大道,漫步于公主湖畔,一尊四公主雕塑扬起水袖清风,舞动着汉风唐韵。公主湖碧波荡漾,鸟语花香,一座魅力新城、活力馆陶环湖崛起,如盛妆公主般绰约动人

 

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李振业正出差石家庄返回的路上,忽然一个0311开头的陌生电话打来,他正在疑惑是谁,只听到对方说是河北省红十字会,说他的造血干细胞和一位患者可能配型成功,问他愿不愿捐献?他毫不犹豫说,愿意捐献!

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望着车窗外,蓝天下朵朵白云,你争我赶的向南疾驰,让他感到时光匆匆,又庆幸自己和别人配型成功,要知道配型的成功率在几万、十几万分之一呢。

 

白血病,亦称作血癌。由“病理学之父”德国最杰出的医生鲁道夫·魏尔肖(Rudolf Virchow 1821-1902)于1847年首次识别。人类白血病的病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据统计其病因是,病毒(30%)、遗传因素(40%)、放射因素(10%)、化学因素(5%)、未知(15%)。也可以说,至今血癌的确切病因不甚明了。

人类唯一明白的是,白血病其实是专门造血的造血干细胞发生病变了。我们知道,人身上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个白细胞是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来的。分化过程中因为受到影响,不能向正常方向发展。这种不正常的细胞越来越多,而且它的生长没什么限制,这样在我们骨髓里,或者多了累积起来到各个器官,出现全身的症状,皮肤苍白,自发出血,高烧感染,直至死亡,这就叫白血病。

有一项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白血病人新增35万,死亡27万。中国目前有超过400万白血病患者,其中超过50%是儿童。每年白血病人新增6.6万,死亡5.5万。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性),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每当我们看到白血病病人忍受折磨的时候,往往都很揪心…

白血病能治好吗?数十年前无论是从影视作品里,还是专家意见中得到的信息就是不可治愈的。曾经,白血病就是死亡的一个代名词,好像机体一碰上它就别无选择,只有在慢慢逼近的死亡线面前无奈等待。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诊疗手段的提升,如今,白血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目前白血病的治愈率逐年升高,长期存活的白血病患者也逐渐增多。其方法主要有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联合化疗、骨髓移植等。化疗是大部队作战,去杀伤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有点像游击队似的,去抓残留的细胞。靶向治疗是专门针对你的靶点,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理论上很小。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寻找到能与他们相配型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并进行移植治疗,是目前能够使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大希望,从而成为人类攻克良恶性血液病的有力武器。

造血干细胞是体内各种血细胞的唯一来源,它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胎盘组织中等。20世纪五十年代,临床上开始应用骨髓移植(BMT)方法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到八十年代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技术逐渐推广开来,绝大多数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人的造血干细胞大部分储存在骨腔的骨髓里,要进行移植就要从骨髓里抽取,所以最早称为“骨髓移植”,这样的移植需要全身麻醉,对捐献者略有不适,也有一定的痛苦和风险。

后来,人们发现这些造血干细胞,可以从骨腔里被呼唤出来,跑到血液里,即外周血中,人们捐献只要像献血一样就行了,所以现在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样对于捐献者已经基本没有伤害。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疼痛程度小、无麻醉和输血相关危险、伤口和疼痛等不适感消失得快。脐血干细胞移植的长处在于无来源的限制,对配型要求不高,不易受病毒或肿瘤的污染。据报道,2016年年初,东北地区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又为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注入新的活力。2017年年初,协和医大血液学研究所的庞文新又在肌肉组织中发现了具有造血潜能的干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地中海贫血等俗称“血癌”的重症血液病,是目前所有癌症中唯一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愈的疾病。科学的不断突破必为全世界更多的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带来福音

 

村旁一个坑塘,一圈断断续续的芦苇拥抱着一洼浊水,几只野鸭在坑塘里游来游去。相传,很早以前,漳河曾经流经此地,因该处低洼,常有积水,芦苇丛生,野鸭很多,明代迁民定居后随称鸭窝。一千年前,这里是宋辽交战的古战场,传说穆桂英大摆迷魂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根据地。村里老年人的胡子里常常流出这些关于英雄的故事。

 李振业1974年4月出生于王桥乡鸭窝村。父亲是一位村级农经员,后来通过考试转正,一路干到乡干部,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一连串的不幸先后光顾这个家庭,文革时期因为父亲遭到批斗不敢回家,哥哥因为发高烧没有及时治疗,留下残疾,只有在轮椅上生活,他上初中时姐姐也因故在花季凋谢。他感叹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无常,但他不抱怨命运,而是在父母关怀下,发奋读书,努力学习。1993年考上曲周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计生局工作。在计生局只要说到李振业,大多都用高度敬业、思维敏捷、顾全大局来形容他。他连续10年荣获县级先进工作者和邯郸市计生系统先进个人。1995年河北省开展计生工作“四项清理”(违纪、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他连续工作72小时整理资料,屁股上满是湿疹,奇痒难忍,椅垫上湿了一大片。1998年他负责计生信息平台建设,馆陶县成为全省先进单位。此后,他常常被抽调到省参加各地检查。2006年被提拔为副科级计生协会副会长之后,他尽职尽责,联系群众、千方百计,为民解忧,受到会员群众好评。

2006年6月9日,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全国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荣幸入选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其实,当他毫不犹豫说出愿意捐献,按下手机按键之后,一种莫名恐惧也曾掠过心头。孩子还小,正在上学,妻子工作忙还要照顾家庭,自己会不会因为捐献而残疾?他是全县第一人,古老的“敲骨吸髓”传说也让许多人对“捐献骨髓”存有一些疑虑。于是,他上网查阅了许多有关资料,最终打消了疑虑。他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积极支持,也得到了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赞扬。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进行了精心准备。因为身体偏胖,血脂高,他必须限制饮食,以清淡为主,戒酒限肉,多吃鱼肉,不吃辛辣油腻等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能感冒等等。经过严格筛选,多次配型,李振业完全符合配型条件。2008年12月23日馆陶县红十字会为李振业举行了欢送仪式,在馆陶县红十字会会长王保霞、张守敬,邯郸市红十字会赈济处处长张静、同学林国磊陪同下,李振业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捐献。经过12月28日、29日连续2次历时8个多小时的血液采集收集,李振业圆满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他对同事们说,这个机遇实在难得,我衷心希望接受捐献的小弟弟,早日身体康复,重新回到学校,回到社会,回到家庭,让人生再次充满新的希望。

2010年12月,李振业升任南徐村乡人大主席。为了帮助贫困村、户脱贫,经过调研,他谋划了占地50亩的肉鸭养殖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他马不停蹄地到各部门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共争取到资金200多万元,他自己从家里拿出4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养殖大棚,使14户农民脱贫出列……2013年8月他转任商务局副局长负责综合执法,由于非法加油站点存在安全隐患、偷税漏税、扰乱市场、劣质油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他带领执法队成员网格管理、任务分包、以理服人、依法清理,一个多月取缔120多个站点,全省现场会在馆陶等地召开,受到全省表彰……

我们很难说,他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2016年8月,他的妻子死于意外车祸,因为两个孩子还小,而后他又组织了新的家庭。但是,他的爱心始终不变。“今后如果有任何一位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只要配型成功,我还会无偿进行捐献。”李振业说。如今的李振业馆陶县医保局副局长。

 

鲜红的血液总是不知疲倦流经全身,带来营养,运走废物,让生命灿烂如花。红色代表着热情、温暖、幸福、吉祥……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我们抬眼望去,鲜红的五星红旗在中国大地上处处高高飘扬。由四颗红心围绕红十字组成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英文为:China  Marrow  Donor  Program(缩写:CMDP)注册标志,充分体现红十字会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人道宗旨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博爱特征。中华骨髓库作为中国红十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信守“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七项基本原则,动员和呼唤全社会奉献爱心,拯救患者的生命。 

 

我激动缘分飘然而至

 

2015年8月,馆陶县姜牙村6岁儿童张行被确诊患上白血病,使本就不宽裕的父母雪上加霜,馆陶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该县公主湖和筑先路两个广场举行了三场“拯救白血病患儿张行·聚集馆陶正能量”义演捐助活动。馆陶县人民医院东院区的医护人员、徐村乡方圆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家长也踊跃为小行捐款,社会各界捐款达10万多元。据统计,截20226月底馆陶县红十字会、馆陶县民政局、馆陶县慈善协会等共为20多位儿童白血病患者救助累计80多万元。我问红十字会张守敬,有多少孩子治愈啦?张守敬泪眼婆娑的哽咽说,我不掌握这一数据,但是,我确信有的孩子已经不在了…我沉默…不忍再问。据统计,我国小儿白血病发病率大概在4/10万人左右,每年新发患儿约2万人

无情的病魔常常跑在科学和认知的前面,把生命撕裂支离破碎。钱花了,人没了,父母不胜伤悲。每名白血病患儿身后都是一段家庭的灾难史。许多家长为了治好孩子的病,东借西凑南下北上省吃俭用、求神拜佛,却不知道自己是在走向希望,还是滑向深渊。

记得2003年8月,我的30岁的叔伯内弟吴何,在峰峰工厂上班时莫名其妙浑身无力、出血难止,后来被确诊为白血病。经过几个周期的化疗,病情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恶化了,他高高的个头却弱不禁风,一脸无奈和绝望。当时,听说亲人的骨髓,可以捐献救命。但是,家里人认为,捐髓是要命的,别介救不成他再赔进去一个。直到他无力瘫倒在床上,耗尽年轻的生命。此后,妻子带着女儿改嫁,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破碎了。今天,吴何的坟堆孤零零的被卫运河边的杂草所掩埋…无尽的遗憾和后来对捐献者的敬佩,也许就是我写这篇文字的最初动因。

其实,我们的身边白血病患者并非孤例。某县年轻有为的法院院长星奇2016年8月被确诊为白血病,在进行骨髓移植的系统治疗后,因为排异性没有很好解决,四年后仍然不治当年,采访捐献志愿者群体的时候,我惊奇的是馆陶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海滨,同样有一个这样的亲戚。他的亲表弟2002年3月死于白血病,时年26岁,曾经那样久久刺痛他的心。

 

走进杨海滨12平米逼仄的办公室,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盆带刺的植物,它就是金琥。直径大约30厘米,浑圆碧绿的球体,钢硬的金黄色硬刺,顶部密生一圈金黄色的绒毛,使得办公室因此显得金碧辉煌而富有活力。他说,我几乎没有管过它什么事,它却依然花繁球壮,只是那球顶绒毛处万万不可浇水,否则就会慢慢烂掉…

1973年5月出生的杨海滨,出生于干部之家。凭着自学获得大专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2007年任公路站站长,2010年被提拔为副局长。参加工作以来,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冲在一线、干在一线,为干部职工做出表率。杨海滨2005年被河北省治理公路超限超载领导小组授予全省治理公路超限超载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市交通运输局评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

就任站长不久,为了摆脱单位经济困境和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他一方面积极讨要工程拖欠,一方面主动招标承揽活计,既抓信誉又抓效益,几个月下来单位进入良性循环。筹资60多万元,为累积的几十名职工及时办理了退休手续,单位也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杨海滨不但在工作中表现突出,而在生活中也是个热心肠,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2011年5月6日,在馆陶县红十字会组织的一次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时,他积极报名并留取10毫升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

2012年年初,组织安排杨海滨到陈范庄包村,他二话不说,带着被褥衣帽、锅碗瓢勺就在村里住了下来。几个月的时间,他走访了20多名党员和几十户群众,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寻求致富之路。他自费购买茶叶、白糖慰问建国前老党员和困难户。先后协调筹资100多万元,翻修过村道路,硬化主街道,安装路灯50多盏,更新变压器2台…他离开时,村民们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升任副局长后,他分管质量和进度,紧盯料场和工地,和职工一起上下班,早晨5点到岗,煞天地黑下班,有时候白天黑夜连轴转。修建金凤大道辅道时,他一连几天在一线,和职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修建美丽乡村黄梨小镇的连接线,他们克服天气带来的困难,下挖路基,增加生石灰的用量,改二灰碎石,确保工期和质量…联接十几个村庄的县道果柴线修通以后,路桥乡驻地百姓敲锣打鼓为他们送来锦旗。

加入中华骨髓库5年后的2016年4月27日,正在工作的他突然接到河北分库工作人员配型成功的电话,他当即答应“同意捐献”,同时他的决定也得到了妻子李银锋——一名人民教师的支持。杨海滨是一个热情好客,喜欢喝酒的人。只要有闲暇,就会邀上三五好友,吃吃肉、喝喝酒、醉它一次,让“酒”和“肉”成为朋友怕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也毫无顾忌。难怪妻子说,接他的手机,就会闻到一股酒味。自从接到配型成功电话,杨海滨便戒烟、戒酒、戒肉,坚持锻炼身体,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在接下来6月17号的高分辨检测和6月28号的体检他都顺利通过。8月10日,在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妻子的陪同下顺利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做着采集前注射动员剂准备。15日上午顺利完成193毫升捐献。至此,他成为馆陶县第5例,交通系统第2例,邯郸市第83例,河北省第296例,中华骨髓库第58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许多志愿者,最初接到愿不愿意捐献的询问电话,可能不是红十字会以组织名义打来的,而是以个人名义征求意见,当反复几次确认后,红十字会才会告知正式配型成功的通知或者留给你几天考虑决定的时间。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保护个人隐私权。捐不捐献是个人的事情,是自愿的事情。希望捐献,盼望捐献,鼓励捐献,但是不强迫捐献,不歧视不愿捐献者。二是节约公益成本。申请登记成为一名志愿捐献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就是有朝一日有幸与某患者配型成功,也不需要捐献者支付任何费用。这些费用是由政府彩票公益金资助的、团体单位及个人捐赠的、受者按国家标准规定缴纳的采集成本费等几部分组成。三是避免“悔捐”发生。起初愿意捐献,后来无法捐献的案例也有发生。某地,就在患儿按计划,进入无菌仓做移植前预处理的时候,院方和患儿家属却接到消息,原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因多方面的原因,无法进行捐献,手术将被迫取消消息传来往往如晴天霹雳。由于患儿处于移植前预处理阶段,免疫力几乎为零,体内原有的血液细胞最多只能维持6天的生命,6天内再找到一位志愿者也是难上加难,微乎其微。世界上每个骨髓库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临捐时反悔和流失。降低流失率和反悔率有效的办法是,每一位志愿捐献者登记时要认真了解血液科学知识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常识,熟悉捐献流程,做好配偶和直系亲属的思想工作,再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以保证有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与其配型相合时能够义无反顾地实施捐献。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难能可贵的精神。

 

杨海滨感动着我们,而在捐献的过程中,杨海滨也被感动着。他说,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捐献志愿者的伤害,目前捐献志愿者已经由捐献骨髓,换成了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但是,他却邂逅了一例捐髓者,那是一位患者的姐姐,她不怕自己痛苦,因为这样做成功率高、治疗成本低。他说,这位不知名的姐姐感动了我。兄弟姐妹间的配型成功率较高,同卵(同基因)双生兄弟姐妹为100%,非同卵(异基因)双生或亲生兄弟姐妹是1/4。人类非血缘关系的HLA相合率是千分之一或以上,在较为罕见的HLA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性,高相合率人群减少,今后移植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他说,也许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科学知识,兄弟姐妹也就不害怕捐献了,也就会最快的去挽救自己的亲人。

 

刘同海同志也是来自交通运输局的一名职工。2008年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1年4月16日在石家庄成功实施了200毫升捐献。他成为馆陶县第2例,交通系统第1例,邯郸市第13例,河北省第79中华骨髓库第2017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刘同海,男,中共党员,1972年生人,1992年参加工作。在交通战线工作20个春秋里,先后被局党委、市局、县政府评为多项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5月,刘同海同志加入到中华骨髓库。2010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他曾穿着棉衣跳进水池里,救起一个滑冰落水的男孩,孩子的父母多次拿钱感谢,都被他婉言谢绝。

2011年3月2日,刘同海接到了邯郸市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电话。当时他既激动兴奋,又有点紧张。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向捐献者及市、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详细了解,特别是观看了敬一丹主持的焦点访谈栏目《血缘》后,明白了捐献干细胞不但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而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让他感到热血沸腾,心里想着马上就去救患者。他想通了,可家人的反对又接踵而来。妻子听说后,流着泪对说:“孩子还在上学,我又身体不好,老人也年纪大了,一家人全靠你支撑,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过呀!”接着又动员家人、朋友来劝说他。家人的话虽然不无道理,他利用了解的知识,一个一个苦口婆心讲解、劝导,但他们还是说:“你图什么呀?”当时他就急了,说:“如果我不去,这个孩子就没命了,我会后悔一辈子,内疚一辈子,我什么也不图,就是为了能救人一命。”渐渐的家人也感动了,从反对变成了理解和支持。

经过高分辨检测体检等一系列工作,他完全符合捐献条件,他的心更加期待早日捐献了,等待过程好像非常漫长。2011年4月12日在石家庄省四院,再次例行检查,办理了手续,打了第一针动员剂。4月13日到15日,每天打一针动员剂。打动员剂的目的就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并从骨髓里释放到外周血液中。打动员剂后,有的没什么感觉,有的有感冒症状,他当时有点腰酸、疲劳。省、市红十字会和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每天细心照顾和问候,就像一家人一样,十分温暖。4月16日,8:40正式开始采集,躺好后,机器上接出两条管子,右臂的管子把血抽出来,经过机器的收集,再从左臂输进去。他感觉刚扎针头时有点痛,采集过程中手脚有点微麻。为了防止缺钙,大夫不时打开几针葡萄糖酸钙让他用吸管喝下。11:15采集结束。他微笑着对医护人员说,有你们细致耐心的照顾,躺在床上看完一部电影采集就结束了。我一点痛苦没有,身体感觉轻松很多,感冒症状也全消失了。当时看到一股股的鲜血流过,他心里特别激动,好像看到了患者萎嫣的生命又重新绽放。4月18日,回到家后,他只休息了一周时间,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2011年12月2日,邯郸市造血干细胞捐志愿者表彰大会。李振业、刘同海14位实施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从邯郸市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侯华梅手中接过“爱心大使”荣誉证书,他们两人同时荣获“爱心大使”称号。

几年过去了,我采访他,依然问他一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到底造血干细胞捐献对于身体有没有影响?他说,我就是最好的证明,对我的身体没任何影响。过去,人们还说照相喝血呢,今天差不多人人有照相机,微信里晒得全是照片。

他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道,捐献一个治疗量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只有50-300毫升。一个体重为50公斤者,体内血液的总量为4000毫升。一次失血量不超过体内总血量的15%,既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更不会影响生命及健康。一个体重大于50公斤的人,捐献一个治疗量(200毫升左右)的浓缩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只占体内骨髓总量的1/80至1/20,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无需特殊休息。他乐观补充道,其实,不但所捐献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占骨髓(造血干细胞)总量微乎其微,且再生能力极强,很快就能补上,像献血一样,兴许还增加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再生能力呢,再说了配型成功,是不是对自己来讲也是一个备份呢?!

 

好像有了一位复制品

 

当她来到中华骨髓库石家庄分库的时候,医生怎么也不相信捐献者竟然是她,一位小巧玲珑,纤纤瘦弱的女子,体重看上去不过30多公斤。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健康标准是年龄在18-45周岁(实际捐献时年龄控制55岁以下),身体健康,血液检查合格。一个人的血液和他的体重成正比,血液占体重的7-8%左右,捐献造血干细胞也是献血的一种,所以参照献血标准,制定了体重要求,一般女子需要大于等于45公斤。眼前的这位捐献者叫张爽,90后,当时是馆陶县房寨中学一名教师、班主任,22岁,体重刚好45公斤

张爽19901出生在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父母教导她要有善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007年考上河北师范大学,走进大学后,她就加入青年志愿者,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大一时,学校组织献血,她和舍友积极参加,但是因为不够十八周岁,没有献成。2008年,大二时,学校再次组织献血活动,这次比上次多了个造血干细胞采集,她因此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给自己多一份帮助他人的机会。那是她第一次接触捐献造血干细胞,她和舍友们一起采集了5毫升的血样,正式成为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后来有人就说她,你就是配型成功了,也不能捐献,身体那么弱,先养好自己的身子吧。她也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如此幸运地配型成功。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她近似遗忘了自己是名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2011年10月11日,她正在备课时,忽然接到了中华骨髓库石家庄分库的通知,说她可能和一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她是否同意捐献,有三天的考虑时间。她当时很惊讶,下意识直接回复的是同意。但是放下电话,自己心里还是很怵。她当即上网查阅资料、向自己学医的亲朋好友咨询此事,终于释然。既然当初选择了成为志愿者,也就多了份帮助他人的责任。三年时光流逝,帮助他人的心不能变,因此她就下定决心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当天晚上回家她就对妈妈说了这事,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不同意。看着她那么瘦小的身体,妈妈说什么也不同意。第二天,爸爸给她打电话,直接就说:“闺女,咱家不差那钱,别卖血去!”听着爸爸的担心,她明白他们是心疼她,她还小,怕对她以后有危害。她耐心给爸爸解释,她只是去救人,没有任何危害的。能救人一命,为何不救呢?家人了解后也都支持她。父母和哥哥终于理解了她,默默地陪伴、照顾。

接下来是再次抽血,进行高度配型,配型成功就可以捐献。她冥冥之中就有一种感觉会配型成功。当时她告诉了自己的学生们,去为别人捐献造血干细胞,她要做一名让他们感觉自豪的老师。在几个月的等待后,12月14日,接到通知,配型成功,下一步体检,体检合格就可以捐献了。在世界的另一地方,将会有一个人会有和她一样的血液,就好像自己多了一个复制品。那段时间她就好像是十月怀胎的孕妇,精心调养自己的身子,她已经是一人两命,她要把最健康的干细胞输送给他。12月17日在馆陶县红十字会同志的陪同下她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时,由于血管细的缘故,第一次抽血时,没有抽够,血液就不流了。大家都很担心她的体检结果。由于晕车,她曾经有过低血压,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合格唯恐因此不能捐献。在漫长的等待中,结果出来了,她的身体一切都好,符合要求,可以捐献。听到这个消息,她无比的兴奋。2012年1月18日,快过年时,接到通知确定捐献时间。2月16日到石家庄进行捐献。在她过完22岁生日的下一周去石家庄捐献。她觉得,这是她22岁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2012年2月16日,这个穿着白色羽绒服,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微笑着从邯郸到达石家庄河北省四院进行干细胞采集。2月18日到21日每天早晨打一针动员剂,21日晚上加一针。打动员剂期间,她没有常规的发热反应,只是22日早晨腿有些酸痛,但是生活起居没有受到任何妨碍。因为患者的体重比她还重,别人只需要采集一次造血干细胞,而她却要采集两次。22日、23日分别采集,第一次采集,她看着自己血液慢慢流出体内,到分离机,经过分离机后再流回体内,还是有些紧张。采集前要做血常规检查,由于血管比较细,护士就在胳膊肘上抽的血。但在采集时,那个采集针特别粗,只能还在胳膊肘处扎针。刚才那个针眼刚刚凝血,就在旁边扎的。刚开始采集问题出来了,血管太细,血抽不出来,只能用热水袋捂着胳膊,才可以保障抽血。采集到中间由于有些缺钙,手脚麻麻的,不断喝钙剂还是有点麻。那时她就一个念头,坚持到底,坚持就是胜利,不能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经过2个半小时采集结束时,她全身有些虚脱,血压有些低,感觉全身软软的,走路有些发飘,就好像是走在棉花上。但她依然露出微笑,笑着面对所有的人。22号,第二次采集,有了第一次的采集的经验,心里也踏实多了。第二次采集时,扎针还是出了点小问题。她的左胳膊那个血管都淤青了,只能另选血管来扎针。右胳膊,还是在原血管上扎的,采集过程中感觉隐隐作痛。刚开始全身发冷,血还是采集不出来,医护人员就把衣服全盖在她身上又用上暖袋。身上暖和起来后,采集很顺利,这次采集在欢声笑语中,很快结束了,约200毫升悬液将救助上海一位白血病孩子。

张爽轻松地微笑着,露出两颗小虎牙。她默默念叨着:我做到了,我的血液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我成功了,我坚持到最后,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她忽然觉得自己有很强的成就感,因为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条生命。她成为馆陶县第3,馆陶县教育系统第1例,馆陶县女性第1例,邯郸市第20,邯郸市教育系统第1例,河北省第102,中华骨髓库第2647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完毕,当天下午她回到家,休息了几天,一周后她回到讲台上。她成为邯郸市第1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教师,而且是年龄最小的捐献者。2012年4月24日,时任馆陶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继炯等冒雨专程来到房寨中学,看望、慰问,谢继炯说,崇高的师德和无私的爱心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2012年8月张爽荣获首届“感动馆陶”道德模范人物奖。馆陶县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张爽老师活动,从而成为志愿者最多的系统,捐献成功者已达3例。

如今,年过去了,我采访张爽,她依然是一名教师,只是那时在房寨中学教语文,2015年9月通过考试,调到馆陶县实验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她于2015年6月结婚成家,爱人周晋陶,在县交通运输局工作。2016年2月21日小宝宝周潇伊诞生,如今已经在幼儿园健康成长。说起捐献的事情,她说,“捐献”现在对我已经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一个词汇,是那么的平淡,但是它坚定了我生活的价值,要做一个懂得奉献的人。

 

2017年5月4日,邯郸市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大会在邯郸市委大礼堂隆重召开,馆陶县张寨联合小学教师霍彦泽荣获“邯郸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荣誉称号,全市共有十人获此殊荣。

霍彦泽,男,1981年12月出生,馆陶县馆陶镇安静村人,2003年7月毕业于邯郸师范专科学院(今邯郸学院),任馆陶县张寨联合小学副校长。2017年3月20日,霍彦泽在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成为馆陶县第6,教育系统第2例,邯郸市第87河北省第320,中华骨髓库第6326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你若花开,蝴蝶自来。这是他喜欢的一句格言。霍彦泽,2009年8月来到馆陶县偏远的张寨联合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开启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张寨联合小学离县城有25公里,由于回家不便,霍彦泽吃住都在学校,8年一直在基层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他的妻子徐爱萍在邻县邱县谢里庄小学教书,两人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有一次竞聘班主任,他斩钉截铁说,我如果不把这个班变成前两名,我甘愿受处分果然,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变成学校第一。其实,那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三尺讲台上,留下他用满腔的热血挥洒的青春;一根粉笔下,他把智慧的泉水灌溉给祖国的花朵。

2012年5月,霍彦泽加入中华骨髓库。2016年12月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霍彦泽的义举得到了家人的坚定支持,他同为教师的妻子说:“放心家里,你是我的骄傲!”年迈的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说:“儿子,好样的!”上幼儿园的女儿眨眨眼对他说:“老爸,加油!”霍彦泽说,一家人的支持让我看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17年3月15日,霍彦泽在馆陶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月16日开始,连续注射五针动员剂,他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最终将193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患者。

在丈夫捐献的同一天,霍彦泽的妻子还在上课。徐爱萍说:“我爱人看上去很文静,能做出这么勇敢的事情,我为他感到骄傲。”“如果通过我们能带动更多老乡和同事们加入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队伍中,为更多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那真是善莫大焉。”采集完成后,霍彦泽平静地表示。

当领导提出,捐献完好好休息几天,养养身体的时候,他说,不休息了,学生们还在等着我呢,不能耽误学生的课。如今,霍彦泽已经调到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担任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霍彦泽和张爽都是馆陶县安静村人。一个村出现两例捐献者恐怕在河北,乃至全国仅有。安静村位于馆陶县城北部,东邻卫运河,南靠青兰高速,现有398户,1666人,有张、路、霍、薛、刘等5大姓氏。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始称孝林堡。后来,村民常常闹纠纷,有文人调解成功,取长久团结、稳定寓意,随改村名为安静至今1930年曾设安静乡,辖五村。安静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有名有姓牺牲的烈士有王秀发等七位,志愿军战士路德勤1953年牺牲朝鲜,年仅26岁,至今葬在朝鲜,地点不详。1943年8月侵华日军在村北扒开卫运河,制造了世界最大的细菌战,使得沿河20余县42万同胞死于霍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5年7月馆陶解放……据推测目前全国有自然村大约240万个,平均每170个自然村才有一例捐献,这一个村就有2例,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捐髓英雄村”。

 

当年我采访他们时,他们都不希望宣传自己,今天采访他们,他们也是如此,他们希望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有关知识;他们也建议宣传预防白血病的知识。是的,白血病的治疗绝不是仅仅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么简单。骨髓移植的病人成功出舱后进入免疫治疗阶段,移植过后为了避免排异反应,患者通常要服用几个月的免疫抑制剂。在出舱后约有一半的患者再次复发,移植宣布失败。另外的一半一年内病情没有反复,那么就宣布治愈。至此,才可以宣布完全康复,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最好的药是自己。所以我们要从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知道,最好的治疗是预防。2016年12月由广东省室内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主办的“关注婴幼儿室内环境、关爱婴幼儿健康成长”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发表了《室内空气污染与婴幼儿健康》的演讲。钟南山在演讲中引用了中国环境保护协会有关统计资料:90%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进行过豪华装修……国外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城市每增加10万辆汽车,白血病发病率就增加2/10万。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华骨髓库在全国有 31 个省级分库。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地处石家庄市和平西路河北省血液中心五楼。骨髓库担负着宣传征集适龄健康公民报名加入资料库;组织采集志愿者血样;开展相关咨询服务;检索服务;志愿者再动员;组织开展采集造血干细胞相关服务以及捐献者和移植后患者的随访等工作。每一名红十字会、骨髓库的工作人员,都在等待着。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的移植医院的主管移植的医师,向中华骨髓库查询。在中华骨髓库申请造血干细胞配型检索是完全免费的。按国际惯例,鉴于很多医学、心理和社会的原因,捐献者和患者一般不接触,如果需要交流,也必须在中华骨髓库的同意和安排下进行。HLA配合率与种族、民族和地区有关,中华骨髓库为全球的患者服务,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和其他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求助“中华骨髓库”,可最大可能地获得HLA相合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梵语说胜造七级浮屠

 

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浮图”又作“浮屠”,原来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无量,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其实,“浮图”本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即是“佛陀”,指释迦牟尼,亦可解作佛塔。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建筑,也是一种纪念、礼拜用的建筑物。佛骨焚化以后成了彩色晶莹的珠子,埋在“浮图”里,七层的塔称作七级“浮图”。汉唐时期,塔随着佛教一起传到中国,融合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楼、阁、亭的特色,发展了千姿百态的中国古塔。不过,在中国人的心中,建造再宏伟的塔,也比不过救人一命。

 

如瀑布突然倾泻下来,闪出一道彩虹,隐隐好像两道弯弯的柳叶,下面是两弘纯净的秋水,光彩照人。她把护士帽摘下的一瞬间好看的棕色染发搭配长长发型,衬托着白皙肤色,显得妩媚有气质,发尾内卷的弧度,形成渐变的效果,清新的感觉中散发着魅力,张扬着个性。

她是一位白衣天使,摘下护士帽仍然是一位天使。她叫崔红娥。她可能是从志愿者到捐献者最快的一位捐献成功者。时间仅仅过了380天,她就接到了捐献通知。

崔红娥出生于1982年,当时是馆陶县医院门诊部一名“80后”护士长,2012年5月8日,她在单位组织的一次献血时成为一名志愿者。2013年5月27日,正在工作中的她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经过慎重考虑,崔红娥决定捐髓,并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她的决定让家人和同事都很诧异:“这个平日里娇气的80后,以前蚊子叮了都会喊半天疼,在到医院工作前,对打针更是有心理障碍!这次怎么敢捐髓?”而她则说,“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很激动,一年了,缘分到了,去挽救一条生命!”

爱人得到消息,主动为崔红娥调理饮食;上小学的儿子知道后,对妈妈说,您不是经常救人吗,这次也是救人,去吧;单位领导听说后,将本来在心血管内科工作的她调至门诊部,以减轻其压力……崔红娥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无论哪种形式,只要是救人,便不会有半点推。崔红娥性格开朗,工作出色,曾多次获得邯郸市、馆陶县卫生系统“优秀护士”“先进个人”等称号。

四颗红心围绕红十字在她的头顶墙上,热情温暖,橱柜上的鲜花散发着淡淡清香。2013年11月27日上午8时5分至12时5分,崔红娥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进行了长达4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共捐献221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她救助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的一名14岁白血病小患者。捐髓结束时,患者家属的一封感谢信让崔红娥无比激动与欣慰,小患者父亲说,“当您的鲜血(干细胞悬液)在孩子身体里运行的那一刻也许就是孩子重生的开始,您的崇高精神感染着我和家人,我们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您一样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此次去石家庄,崔红娥还拒绝了爱人的陪同,怕他担心自己,她也担心他。“我每天会通过电话向他和家人汇报情况。”27日上午漫长的捐髓过程中,崔红娥的状态一直都很好很放松,在说到此次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捐髓时,她感到十分荣幸和骄傲。期间,河北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田更志也来到采集室看望崔红娥,并授予她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就是我的使命。”说起为何毫不犹豫就答应捐献,崔红娥表示工作对她的影响很大。“以前上学,‘救死扶伤’对于我来说就是四个字,说出来像是唱高调。但工作中我接触了很多患者,尤其是一些重症患者,他们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时,家属经常说‘医生不说放弃,我们就不放弃’。这让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

崔红娥说,面对生死,任何人都不应该轻易放弃希望。崔红娥成为馆陶县第4邯郸市第43河北省第17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华骨髓库第3852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3年河北省第35例“捐髓英雄”。现在,崔红娥是馆陶县人民医院科教科主任。

 

那是2017年2月27日教育局副科级干部魏付山缘降临,他接到河北分库电话:初配成功。他冷静地回复:我愿意!一份拯救生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记得当时我着手采访他们的事迹的时候,魏付山还在准备中,他平时不抽烟、不饮酒,在得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在饮食上进行了调整,并且每都坚持锻炼,就是为了以最健康的身体和最佳的状态完成这次捐献。我让他谈谈自己的经历,他腼腆说,我还没有捐献呢,脸上掠过一朵红云

魏付山,1974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路桥乡李路桥村人。1992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8月至2010年9月历任馆陶县魏僧寨中学教师、副校长、常务副校长,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任馆陶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2013年8月被任命为馆陶县教育局副科级干部、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现在担任馆陶县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

早在中学时期,魏付山就立志做一名教师。1989年在魏僧寨中学毕业后,他报考了师范学校并被录取。师专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魏僧寨中学工作,因为这里交通不便,学校师资非常紧张。有的年轻人忍受不了艰苦的条件,甚至曾经有过一位年轻大学生来这里报到,刚进校门在学校转了半圈就选择了离开,而他却选择了回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回报家乡,投身家乡的教育工作,让更多家乡的孩子成长成才。

魏僧寨中学地处馆陶县域北部,距离县城24 公里,因为老家距离中学较远,为了不影响工作,魏付山就把铺盖卷搬到了学校。刚参加工作那几年,魏付山边工作边学习,向老教师虚心求教,很快就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优异的教学成绩,为他连续多年赢得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不久被县教育局提拔为学校副校长,第三年又被任命为常务副校长。担任职务后,工作比以前繁重了许多,每天除了协调处理大量学校事务以外,他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魏付山的妻子也在同一个学校工作,两人结婚后就在把家安在了学校,有了女儿以后一家三口挤在学校的教工宿舍里。直到2010年他因工作需要被组织调整岗位之前,一点三线,两间小屋,三口之家,教书育人,他们一家在学校一住就是11年。

2010年夏末的一天,他被调到县教育局任办公室主任。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单位,最后一个离开,每天比别人多干两个小时的工作。每年二月份,在筹备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他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和办公室的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撰写和修改会议材料,连续十几天一直工作到深夜。他负责的工作多次荣获省市先进称号,个人也先后被市县授予先进个人等各类荣誉30余项。

因为分管工作,他经常积极组织参与全县教育系统的“博爱一日捐”、义务献血、志愿服务等爱心活动。2011年5月7日在馆陶县红十字会举办的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中,他许下了一个生命承诺,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回到家后他跟家人商量,妻子和家人听说后都纷纷表示支持捐献。他的同事好友听说他要捐献纷纷为他点赞。的妻子王付菊是一名特教工作者,她说,我问他,捐献吗?他说这是必的!这是在救命。将心比心,他说我们家的孩子感冒发烧一点,就紧张不得了。这个小孩得了这样的重病,大人肯定是焦急万分,咱们就应该站出来。其实我看到残疾孩子痛苦的样子,心里也是不好受,每个孩子都是大人的宝,所以说我们也希望他好好的。每个孩子都是宝,就是这样一种朴素而又真实的大爱之心,让魏付山一家人更坚定了他们的选择。

 

白求恩披着一身朝阳,左臂微弯,右腿轻抬,目视前方,仿佛匆匆赶往下一位病人这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内的塑像。我是O型血,抽我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83年前在抗日战场硝烟弥漫的中国喊出的这句话,被百姓称赞为“群众血库”,被毛泽东概括为一种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句话也仿佛回响在魏付山的耳畔。    

2017年6月16日在爱人和馆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守敬陪伴下魏付山来到这里开始采集前的注射动员剂准备。尽管动员剂带来反应,让他感到有些不适,但是挽救生命的信念支撑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胀痛。6月18日是父亲节,也是魏付山的生日,他上大学的女儿从学校赶来看望,为爸爸加油鼓劲,陪爸爸在医院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双节日”,为他送上了生日大礼包。一家人在异地别样的团聚,共同感受被人需要的幸福!这一天,在化验检测时,他规矩排着队,看到一名孕妇,他主动让孕妇先检测。经过5天的动员剂准备,6月21日上午开始采集,爱在血液中流淌,经过近4小时的采集,12:20分血细胞分离机缓缓停止运转,成功采集的19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将在医生的专程护送下迅速赶往患者所在医院,预计当晚8点就能输入到6岁的小患者体内。至此,这场长达5个月的生命接力,终于圆满完成。魏老师表达了对孩子的祝福:亲爱的孩子,充满激情的夏天,我和远方的你相遇,髓缘让我们血脉相连,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祝福你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他成为馆陶县第7,教育系统第3例,邯郸市第93例、河北省第333,中华骨髓库第6560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当时,馆陶县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霍彦泽前来看望他,馆陶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捐献期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志愿服务大队志愿者和分库工作人员为捐献者点赞加油。邢台志愿者为捐献者赠送了纪念币,河北深州泰和医院院长韩广泰为他赋诗相赠2017年度河北分库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魏武挥鞭著春秋/付与雄韬教育酬/山海清秀照寰宇/大无私功德就。赋诗中的首字组成了魏付山三字。邯郸市红十字会张静处长赠送魏先生亲笔书法“大爱”;河北分库陈日新主任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河北红十字会领导向他颁发了“优秀志愿者”证书。

谈到感想,他说到:帮助别人,愉悦自己,快乐也会超越你所做事情的本身。捐献干细胞的爱心接力,是我人生道路上绚丽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让我生命的长度又点缀了生命的宽度,也让我的人生变更有意义,成为我永久的美丽回忆。

 

许多人不知道还有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它是全世界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志愿捐献者的节日。2015年在世界骨髓库(BMDW)和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协会(EBMT)的支持下,世界骨髓捐献者协会倡议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世界骨髓捐献者日(WMDD,World Marrow Donor Day)。

设立世界骨髓捐献者日首要目的是感谢所有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含非血缘、亲缘、脐带血等捐献)和各骨髓库志愿捐献者。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也意在扩大社会公众和决策者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认知和支持。此后每年的世界骨髓捐献者日这一天,就会多个国家(地区)举办活动。WMDA(世界骨髓捐献者协会)开通了专门网站 WMDA欢迎各会员自行注册上传自己的宣传活动计划、提交自己的跨国(境)捐献供患事迹,下载WMDA专备的捐献者日宣传资料等等。

 

2017年5月12日,我和馆陶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邀请7名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和即将捐献者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第一张馆陶县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全家福诞生,包括馆陶县红十字会会长王保霞,工作人员张守敬、张萌和我,为了加强宣传、交流,我们又建立了“大爱无疆”微信群,借以宣传科学知识、交流心得体会。

1939年的冬天,中国军队对侵华日军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主动攻势作战。血染山河,慷慨悲歌。延安的窑洞寒冷而悲情,毛泽东为白求恩悲痛写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果你读过保存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档案室里1941年1月4日晋察冀军区出刊的《抗敌三日刊》上白求恩的“遗嘱”,也许你更能理解白求恩的精神……

 

勇捐骨髓是桔灯

 

自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2018年6月成立以来,志愿者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共有9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两名志愿者成功实现遗愿捐献器官;先后组织300余批次9100余人次参与的集体捐献宣传和培训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0387小时,捐献血液160余万毫升,相当于30余位普通男性体重,救助患者上千人。已有200余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100余名志愿者申请登记器官捐献。小桔灯的发起人杲光兴同志,先后荣获邯郸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2021年度“河北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小桔灯”先后荣登2020年度“河北好人”、河北省“爱心组织”2021年度“河北省先进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榜单。

小桔灯”的事迹多次照亮央视荧屏,其长篇报道《点亮“小桔灯”为生命护航》刊登在《中国志愿》杂志2021年第3期,并经常在各大媒体爆闪……让我们见证“小桔灯”队伍中捐献骨髓志愿者的事迹。

古朝阳同志,19825月出生41岁,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是馆陶县寿山寺乡卫生院一名普通医生。他中等身材,浓密的头发留着二八分头,国字脸,天庭饱满,地阔方圆,长着一双标准的英雄眼眉,一对有福相的耳垂,略显厚的嘴唇透露着善良和忠厚,笑起来就成了双嘴巴。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在金丝眼镜后面,但是依然散发着睿智和坚定的光芒,棱角分明的脸上总是带着柔和的笑容,眼角有些许鱼尾纹,增加了他的沉稳,和竭的笑容,显露出医生的热情,总是安慰的话语,让患者感到非常亲切,身上的病痛好似减轻了一半。2019年3月6日9:45,刚刚查完病房的古朝阳正在返回诊室,却接到了一通陌生号码的来电,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这一天,距离采集日期仅有7天的时间,创捐献准备时间最短记录。古朝阳作为一名医生,深知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全力配合进行检查。3月6日16:00,工作人员到卫生院采血样,由专人在高铁站等候派送,在几人的接力中,这份血样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苏州大学附属医院高分实验室。3月7日,古朝阳进行了全面体检,在标注加急处理的情况下,3月8日上午所有结果都显示合格,下午便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石家庄,3月9日开始注射动员剂,这是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首次在三天内完成动员体检入院的紧急案例。3月13日古朝阳按照需求总共捐献423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成为馆陶县第8邯郸市第102河北省第390,中华骨髓库第8126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也是河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最快的动员捐献速度。   

霍立光,198612月出生35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本县经营一家服饰鞋店。青年时尚的发型,显得利索精干,两只扇风的耳朵好像把脸庞的微笑扇给每一个人,标准的男子汉身材。阳光帅气的小伙,瓜子脸上时常露出善意的微笑,嘴里经常哼着快乐的小曲,完全一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2012年通过馆陶红十字会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2019年4月份的一天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的工作人员告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他既兴奋又激动,随后便与妈妈和怀有7个多月身孕的妻子说了此事,她们双双同意决定5月31号赶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6月5号开始移植,这个时间恰好是妻子的预产期,店里也是繁忙阶段,找姐姐帮忙看店,母亲照顾即将临盆的妻子和6岁的儿子。第一天开始了第一针动员剂,没想到的反应如此之大,全身酸疼,直不起身子,但是想想还有一名素未相识的陌生人在等待救援又觉得这点痛算得了什么6月5号,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顺利采取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霍立光成为馆陶县第9例、邯郸市第105例、河北省第407,中华骨髓库第8348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杨延龙,19841月出生38岁,范庄中学副校长。一米六几的身高,一头浓密的黑发,戴一幅黑边眼镜,单眼皮下是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把憨厚和精明结合起来,棱角分明的嘴唇似乎诉说着坚毅,思维敏捷,言语中透露着机智,可以说就是一位良师益友。2018年12月的一天,突然接到了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电话,他坚定地回复说同意并说服家人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体检时因为久坐等原因,身体有些发胖,血压有些高。为了给患者更健康和更有活力的造血干细胞,几乎不早起的他,每天早起跑步锻炼。2019年8月28日,他在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打了第一针动员剂,他知道生命的种子开始发芽。9月2日,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他躺在采集床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学生上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一节课。杨延龙成为馆陶县第10例、邯郸市第108河北省第423,中华骨髓库第8811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明19871月出生,35岁,馆陶县中医医院第二支部副书记,口腔科主任。一米75左右的个头,白白的国字脸,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白皙的皮肤,圆圆的脸庞,数颗黑雀隐隐所见,似乎在和白做着争斗,略显宽大的鼻翼和脸庞形成绝配,给人以诚实可信的印象。一身洁白的大衣,精湛的医术,机智中不乏成熟。2019年9月,李明接到河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立即就回复“同意捐献”李明一边积极配合进行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一边给家人做思想工作甚至推迟了自己腰间盘手术的时间。2020年1月3日,小桔灯骨干会员参加了馆陶县中医院为他举行欢送仪式。1月5日下午,大雪纷飞,李明从邯郸乘坐高铁到石家庄1月1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病科采集室,经过四个小时的采集,李明成功捐献了19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李明成为馆陶县第11例、邯郸市第113例、河北省第443,中华骨髓库第9374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1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首届东龙杯“最美献血者”优秀奖

王贵喜19772月出生45,中共党员,馆陶县卫生健康局计生协会四级主任科员中等身材,矫健的身姿,白发悄悄爬上他的额头,算是少白头,笑起来出现三道翘翘的鱼尾纹,两只眼睛就像两条欢快的鱼儿,右边的酒窝会变成一道月亮湾。不紧不慢的话语中露出智慧,他一直是馆陶县象棋冠军,微信名字楚汉精灵。现在馆陶县卫生健康局工作刚满两年,他之前在乡镇工作了19年。在乡镇他经常参与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2014年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1年3月,与一位在重庆治疗的血液病患者血样配型成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过4小时的采集,王贵喜成功捐献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馆陶县第13例、邯郸市第135例、河北省第525,中华骨髓库第11466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一名卫健系统的公务员,为了人民的健康是我的职业要求也是个人追求。

1980年2月出生的王延龙43岁,中共党员,交巡警支队馆陶县大队侦逃中队长。他中等偏高,洪亮的声音瓮声瓮气,浓密的寸头黑发就像在额头扣着弯弯的黑月亮,宽宽的额头里似乎藏着说不尽的秘密,眼睛仿佛把什么都能看穿。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多年的职业让他显异常干练,成熟,让你感觉到他的威严,给人一种踏实值信任的感觉,爱交朋友,爽朗的笑声常常让人格外开心。现任巡警支队馆陶县大队侦逃中队负责人坚持无偿献血十多年2019年他加入中华骨髓库。2020年8月,王延龙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通知,告诉他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2020年9月27日,王延龙在家人的陪伴下,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的决定,11岁的儿子知道他爸爸来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特别骄傲,他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王延龙的爱人张玉荣说。王延龙成为馆陶县第14邯郸市第143例、河北省第551,中华骨髓库第12083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馆陶县公安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随后,40多位警员主动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孩子年龄还很小,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我们全家陷入困境,感谢您,是您为我们家庭带来了希望……”捐献当天,王延龙收到受捐者家属写来的感谢信

杜永正是馆陶县公安局看守所一名00后2000年后出生22,中共党员,馆陶县公安局看守所辅警一米八几的大个子,白白的皮肤,微胖的身材显得特别壮实,一张胖乎乎的娃娃脸,透着稚气和青春活力,笑起来下巴就变成一把缩微版的簸箕,似乎要把笑声簸向人间。稚嫩的脸庞可以看出还是一个孩子,走起路来像一个活泼的少年。2019年12月加入中华骨髓库,2021年2月,杜永正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被安排于10月8日下午赶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做移植前准备工作。是馆陶县年龄最小、入库时间最短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0月13日捐献了41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当天下午,在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后,杜永正和家人一起返回馆陶。下午17时许,还在回家路上的他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需要他返回医院准备第二天再次进行采集。杜永正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返回石家庄。14日上午,杜永正再次捐献19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接续生命。杜永正成为馆陶县第15邯郸市第144河北省第553,中华骨髓库第12099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馆陶县公安系统2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桔灯照亮生命路

 

2021111,按下“暂停键”的石家庄,街道也好像在休眠。14时整,一辆A·0001警号牌照的警车忽然鸣响着警笛驶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把街道喊醒,紧跟着的是A·87328牌照的中国卫生救护车闪烁着红蓝的灯光急速紧追,瞬间它们在裕华路上一路东行。随后,两辆警用摩托车从两侧参与护卫救护车。裕华路上仿佛是专列在开行。7.5公里,70多个路口,25处勤务岗,50余名交警进行疏导管控。仅仅20分钟,车队到达京港澳高速公路裕华路入口,这时,中国卫生999急救车京M·Z8115正在着火等待……

这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把镜头推到几个小时之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李景豹先生轻松地伸出左臂,一只针头穿过皮肤伸向血管,瞬间温热、鲜红的血液冲进血袋。8时一直持续到13时15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李景豹成功捐献357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北京某医院移植仓里白血病患者焦急等待的就是这袋“生命种子”。

“因石家庄全面闭环管理,我们担心捐献的‘生命种子’不能及时安全送达对方医院,就第一时间和省、市有关部门和对方医院进行了沟通协调。”河北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郝建强说。获悉有“生命种子”要转运北京的消息后,省公安厅交管局立即进行安排部署,连夜与石家庄市交管局和省高速交警总队连夜制定了“无缝对接”护送方案。在石家庄和北京,同时为生命按下“重启键”“造血干细胞”开启了冀京“生命速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14时20分,在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家庄裕华路入口,中国卫生999急救车京M·Z8115号工作人员接过“生命种子”。因石家庄实行交通管制,为搭建护送生命种子安全通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专门协调救护车从北京赶来石家庄迎接在此等候多时的高速交警立即接过“生命接力棒”,从石家庄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上全程护送。省交管局通过指挥中心全程进行视频监控调度,确保这次“生命接力”无缝对接、全程护送,顺畅通行。京港澳高速上警车和救护车为生命保驾护航。高速交警总队安排高速石家庄支队和高速保定支队各派出一辆警车专人专车接力护送,警车全程引导,确保安全,全程无接触;同时全力加强京港澳高速沿线车辆疏导,强化道路巡控,确保道路保畅;并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处置。

1640分,300公里,两个多小时,“造血干细胞”顺利送到北京界。北京交警继续接力,开设绿色通道,冀京交警联手接力,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接力护航,为这场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北京警方护送救护车以最快速度驶向北京某医院……

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交通频道、河北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对三地交警紧急护送进行了全程直播,27.7万网友在线与交警一起“云护送”,为交警加油,为护送加油,给了疫情下焦虑不安的群众宝贵的安全感。

这是河北省2021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全国首次安排专车运输造血干细胞。这是全国首次派专车跨省运送。这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首次直播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全国最长的京冀联手的生命护航。圆满完成了这次特殊的生命“速递”,再一次彰显了生命至上,再一次创造了中国速度。馆陶人李景豹火了。

李景豹,时年44岁,1996年参军入伍,1998年转业到馆陶县人民医院工作,现任总务科副科长。他皮肤稍黑,皱纹偷偷在他脸上偷走青春与稚嫩,却也留下成熟和刚强,双眼皮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睛,关心着世间冷暖。 戴副眼镜有着几分文人的风采。眉宇间透着干练与果敢,体贴善良,善解人意,宽容大度,更有一颗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在部队时,曾多次参加武汉抗洪抢险及部队组织的军事大比武,都表现突出。回地方工作后,退伍不褪色,继续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勇于担当。2011年7月20日,在馆陶县红十字会与医院举办的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中,留取血样,正式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我是2020年11月接到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一名患者的血样与我的初配成功。”李景豹说,作为医务工作者,他深知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接到电话通知后,李景豹毫不犹豫地回复说,一定捐献。“我和家人商量沟通后,家人也非常支持我。”

是,在接下来的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中,李景豹的血液呈现乳糜状,不符合捐献要求。李景豹说,当时特别担心,“为了此次捐献,我已经等待了十年。”在医生指导下,李景豹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戒烟酒,戒荤腥。第二次血液检测达到了捐献要求。李景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

“救人的事要紧,必须去。”1月6日,在看到石家庄发生疫情的消息后,李景豹毅然乘坐高铁逆行前往,“早就定好了捐献的日子,患者也做好了各项移植准备,这个时候退缩,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的。”

李景豹捐献回来那一天,馆陶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小桔灯骨干队员一起去高速口迎接,在下车的一刹那,献花伴随着掌声一同向李景豹李景豹被河北省红十字会授予“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李景豹捐献事迹也被中华骨髓库纳入经典案例,写进教材。成为馆陶县第12例、邯郸市第127例、河北省第501、中华骨髓库第10728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几束光芒耀苍穹

 

2022年7月6日上午8点20分开始,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徐振铎开始造血干细胞捐献,伴随着采集机的“嘀嘀”声,鲜红的血液经过分离机,变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到13点50分结束,长达6个小时共采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他成为馆陶县第16例、邯郸市第152例、河北省第608例、中华骨髓库第13521例、馆陶县公安系统3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徐振铎是馆陶县公安局魏僧寨派出所辅警,又一名“守护蓝”。他略显有福的身材,有点胖墩墩的,红红的脸蛋,显成熟,一双小而聚光的眼睛,就是不笑也是圆融融的双下巴,留给人的满是慈祥。他不善言辞,话语中带着腼腆,既像一个重量级的运动员,也像一个大号的邻家男孩。

1996年出生的徐振铎,今年26岁2019年6月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我刚加入公安队伍,正碰上单位组织这个事,没多想我就留样儿了。”徐振铎回忆道,自己2012年入伍当兵,2014年部队组织的一次献血活动,让他开始养成了献血的习惯,每半年一次,一坚持就是8年。

“我就是到点了就想去,看见献血车就想”徐振铎不善于言辞,对于坚持献血8年这个善举也看得十分淡然:“能帮一点是一点,即使退伍之后等待分配工作时,也照样坚持定期献血

今年5月,徐振铎在工作中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没什么想法,就是捐!”他接到电话时心情很激动,立马就同意配合做进一步检测。徐振铎的父母对于儿子的爱心捐献也很支持。

在健康体检进行环节,徐振铎被通知还需再复检一次肝功能,他躺在病床上腼腆地说:“当时心里挺怕,如果复检结果不合格的话,就帮助不了患者。”幸运的是,徐振铎最后通过了高分辨检测与健康体检。为了保证捐献质量,他从确定捐献的那天起,就坚持清淡饮食,尽量每天走步锻炼。

 6月30日,馆陶县公安局为他举行了欢送仪式,局领导王慧强、红十字会负责人王清菊、杲光兴和“小桔灯”的志愿者代表、部分民警等20余名为其壮行。7月1日,徐振铎在同事王洋和邯郸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报到,第二天开始注射动员剂,“除了胳膊有点酸,没有其他不适感。”他说道。

徐振铎的同事王洋谈起这次爱心捐献,敬佩地说道:“我们领导同事都很支持他,特意派我代表大家来照顾他。”他表示,在工作中徐振铎时刻把群众放在首位、尽职尽责,曾经为了尽快找到丢失孩子,跑前跑后5个小时。

7月6日,徐振铎收到了受捐者家属的感谢信,信中写道:“千言万语唯有汇成一句谢谢!谢谢您给我爸爸活下去的机会,谢谢您让我们这个家依然在。心怀感恩,祝愿您和您的家人健康顺遂,万事如意。”

王志梅,1987年8月出生。女,35岁,汉族,馆陶县西苏村小学教师,在河寨联校支教。圆乎乎的脸庞透着粉红,两只滴溜溜圆的大眼睛放着亮光,给人以欢快温暖的印象。她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一直精心准备着 7月 14日赴石家庄捐献,没有想到,却成为一场“遗憾”的错过

本来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加上配型外的因素,成功捐献的几率就更低了。据《博爱邯郸》7月13日消息:7月11日,邯郸市大名县志愿者王付强在第4注射动员剂后,正计划在12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手机铃声响起,等待受捐的小患者不幸去世了,采集终止。王付强瞬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进入2022年以来,邯郸市已有4名志愿者在体检合格,等待捐献时,因患者自身原因(离世、资金、家庭等等)遗憾终止了捐献。王志梅就是之一,她最终没有成为馆陶县第17……虽然没能成功捐献,但是他们和捐献者一样,都曾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人的生命而义无反顾,都值得我们尊敬和赞

截至2022630日,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总计3113878人份,2017年6月30日累计数增长31.5%,是全世界最大的华人骨髓库累计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13490例,2017年6月30日累计数增长105.3%,翻了一番还多。13490是一座新的里程碑。13490例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数字,一种规模,而是一个民族精神,一种社会风尚,她凝聚着中华骨髓库工作者的辛勤和汗水,更凝聚着捐献者的大爱和高尚……

但是,患者申请查询人数总计达105265,比2017年6月30日累计数依然增长66.2%,患者查询与捐献成功之比高达8比1。可喜的是捐献成功增长比率大大快于患者查询增长比率,不过库容增速依旧不容乐观。在你阅读这篇文字的时候,中国约有万名白血病患者,正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等不到合适的捐献者,他们等来的也许就是死亡让我们默默祈福所有的生命!

20228月8日是第14“全民健身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

如今,在馆陶县无偿献血、捐献骨髓、捐献器官已经深入人心,我的耳边仿佛响起-----

我报名,我愿意加入中华骨髓库!我申请登记器官捐献我愿意做一名志愿者!我义无反顾!(原发中国最佳地方文学知名期刊、全国联盟理事单位《陶山》2022年第四期·复兴号·(总第40期)本文部分章节曾刊发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2年第9期[总第454期,见本期所附图片等],并先后被《新浪网》《采风网》《新邯郸》、河北省红十字会、志愿者等公众号、网站等多媒体摘发转等

 

 

作者简介:牛兰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陶之垚垚、耕云读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现任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散文委员会主任兼《陶山》总编辑、馆陶县人大常委会二级调研员,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副主席、邯郸学院和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高级政工师、邯郸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研究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师。出版和主编散文集20余部600余万字,多篇散文入选各种选本和地方中小学语文读本。先后荣获全国冰心散文奖、林非散文奖、首届河北文学奖、河北省第二届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五个一”奖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