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212/13
分享

兰君:又闻枣花香

又是一年麦子黄,又闻枣花儿香。

前天,刚踏进老家院子,一股浓郁的枣花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好久没有闻到枣花的香味了。

抬头望去,只见枣树上开满了米粒般小巧玲珑的花,如粒粒黄金闪烁其间,又似天穹繁星点点。微风过处,一串串的“五角星”状小黄花,从翠绿的嫩叶丛中,摇摇摆摆,挤出来,躲进来,好似金星满树,香染枝头,喷吐出缕缕清香。

“花香蜂采蜜,辛苦为尔忙。”那些闻香知味的蜜蜂早早赶来,时而盘旋,时而低俯,“嗡嗡”奏出欢快的乐章,每朵花上都留下了“甜蜜的事业”。

此时此刻,一种久违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把我拽向了那年那月的甜蜜时光。

在我们冀南大平原上,枣树算是开花最迟、树龄最长、最耐寒耐旱、最常见的一种乡土果树了。它既不争春,也不斗妍。它也正如我们冀南人的品质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坚强地生活着。

说起枣树栽培来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枣树是我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在距今八千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曾发现过枣的遗物。它与桃、李、梅、杏,在古代被合称为“中国五果”,枣是中国最早的药食兼用果品之一。研究表明,枣原产我国,从酸枣演化而来,枣树最早的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世界各地栽培的枣均来自中国,中国枣很早就被引种到相邻的朝鲜、日本、印度、前苏联等地,随后发展到西欧、中东地区,被当地人普遍接受。地地道道的“中国枣”无可非议。说不准一天“中国枣”还能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呢!

说起枣文化来可谓是辉煌灿烂、底蕴深厚。古籍《诗经》 《齐民要术》 《本草纲目》 《打枣谱》等对枣树的栽培均有文字记载。历代诗词大家著有很多咏枣诗句。唐代白居易《秋游原上》“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说的是新的枣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红透,但快要下架收尾的西瓜却仍然散发着人的香味。唐代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译文为: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唐代杜甫《百忧集行》“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译文为:八月份门庭前梨和枣成熟的时候,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说的是“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宋朝郭祥正的《咏枣》“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范成大诗“紫烂山梨红皱枣”,可那是晒过的干枣。也有人把鲜枣比拟作“红玉”,如王安石《赋枣》诗“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黄庭坚诗句“日颗曝干红玉软”等等。

我们邯郸是“世界成语之都”,关于枣的成语典故也不少。如“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祸枣灾梨” 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比喻滥刻无用的书。“交梨火枣” 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让枣推梨” 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昌歜羊枣” 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如果说这些咏枣诗句成语大多是“阳春白雪”的话,那么,我们“下里巴人”眼里的枣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在民间老百姓生活中更是离不开枣,对枣更多的寄予一种希望,并把它和喜庆联结在一起,比如祝福、祝寿、贺年、贺喜、相送相敬的食品中必有红枣。关于红枣的谚语更是如数家珍,如“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要想身体好,天天吃红枣”;“日食一枣、医生不找,日食三枣、长生不老。”“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十棵枣树得饱暖,百棵枣树收万元”;“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咱的红蛋蛋;”“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九月十五好了,十月十五吃了了”;“八月十五到,满树红玛瑙”等等。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家院子里有三棵枣树,院子外就是枣树林。无论是院子里的枣树,还是院子外的枣树林,它们都是婷婷傲立,有似引颈高歌,有似翘首仰望,有似探手招人。那棵二百多年的“枣树王”,尽管体态肿、斑驳陆离,褐色的树皮诉说着“资历”,然而枝杈依然婆娑、果实累累。那棵当年新栽的“小苗苗”,郁郁葱葱,每个丫枝都争着挂果实。无论是“枣树王”,还是“小苗苗”,每棵枣树都给人一种勃勃生机、奋发向上的力量。

“桃三杏四梨五年,小枣当年就还钱”。这句谚语说的是“桃树三年,杏树四年,梨树五年,枣树当年就能结果”。这不,老家东墙根小枣树苗居然开出了淡黄色的花朵来了,一簇簇,一串串,清香扑鼻,满院芬芳引来嗅觉灵敏的众多蜜蜂,嗡嗡叫的,围着枣花忙碌着。

你看,这米粒般的小枣花,多么朴实无华!她没有牡丹花的娇艳富贵,没有梅花的傲雪怒放,没有菊花的花团锦簇,没有兰花的争奇斗艳;也没有桃花的姹紫嫣红,没有杏花的群芳吐艳,没有梨花的花枝招展;更没有海棠花的百花齐放,没有油菜花的百花盛开,没有荷花的百花争艳……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增广贤文》这样“称道”枣花,牡丹花虽好但只能供观赏,枣花虽小却能结出果实。这句话启示人们不能莫求虚名应以务实为重。越是真实的东西,越饱满而精致;越是虚华的东西,越像泡沫一样,外表色彩斑斓,腹内却空空如也。《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是咱们国人比较“经典”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枣花在绽放一周左右时间后,就开始陆陆续续落花。没过几天,小枣长出嫩黄色的颗粒;再过几天,就变成小枣果。芒种过后,果子开始疯长起来,枣头也渐渐凸出身外,好像一颗颗青色的玛瑙,在绿叶丛中闪闪发亮。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打枣杆”。立秋之后,这一颗颗青色玛瑙逐渐上色半青半红,好似一尊尊“弥勒佛”,它们挺着大大的肚子,看破红尘,笑傲人生,高挂枝头,沉醉在自己编织的丰收景象里。每逢此时,我们几个“发小”便悄悄寻找成色较好的枣树枝头,四处观察大人们有没有在场,拿着大坷垃块就向枣密处投去,往往一坷垃过去,大枣就哗哗啦啦下来。小伙伴们争抢捡拾大枣,装满上下兜子,随即一路小跑躲藏起来,美滋滋地享受着“偷来的果实”!

打枣是件快乐的事情。中秋节前后,枣子熟了,一家人齐上阵,哥哥们绑了长竹竿,早早爬到树杈上,又敲又打,摇摇晃晃,大枣如下冰雹“乒乒、乓乓”落下。我们年龄小的在树下,一边抢拾大枣装入筐子,一边挑选又红又大的枣,一把把向嘴里“塞”,“囫囵吞枣”,甜滋滋的,生生的,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枣子收好后,父母们将枣分类使用,在“吃糠咽菜”年代实属无奈之举。又红又大的上等枣果挑选出来,送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们“享受”。又红又青的枣果,弄到房顶上晾晒,干枣待过年过节时用来蒸“花糕”。最后剩下的“青枣蛋子”,则用来“醉”枣。每当醉枣时,母亲就找来50度以上的高度粮食酒,把大青枣清洗干净后,一个一个的将青枣在粮食酒里泡泡,装进一个坛罐里、玻璃瓶里,然后密封好。一直到冬至过后,就可以开坛开瓶食用。这些醉枣一般春节招待客人用。据老人家讲“日吃三枣,长生不老”。红枣本来就营养价值高,一经醉过的酒枣,其营养更为丰富。我们老家那一带,有枣的地方,人大多长寿,这也是与经常吃枣分不开的。“老寿星”们普遍有一个习惯,大多喜爱吃“醉枣”。

奶奶经常讲起“红枣救伤员”的“红色故事”。在抗日战争年代,乡亲们就用红枣养育我八路军伤员,治愈了女八路孕期病,还有游击队“黑连长”的枪伤。当部队离开村时,老乡们将一篮子一篮子红枣送给战士们吃,可是八路军的队伍有着铁的纪律。没有一个战士拿老乡一颗枣。乡亲们感动地说“这是俺农民第一次见到帮着穷苦大众的神兵,第一次看到了不拿老百姓东西的军队!”这些屹立不倒的枣林,是那段艰苦岁月、抵御外侵的历史见证者。

枣可是个好东西,生食是脆甜可口,是回味无穷的水果,干枣是活血生津,滋补养气的上等佳品。枣的种类很多,按季节分有南枣北枣;按果实形状分有大枣小枣; 按形态分有干枣、鲜枣按品种有冬枣、梨枣、马玲枣、酥枣、磨盘枣、柿子枣、金丝枣等等; 按地区分,我国有十大“红枣之乡”,如稷山板枣、若羌枣、和田枣、黄河滩枣、晋中壶枣、新郑大枣、山东金丝、河北冬枣等等。

如今,枣产业成为乡亲们共同富裕之路,结合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家乡还建设了古枣小镇 ,将古枣打造成为景区,将民宿改造为“枣园”,建设了“枣博物馆”“枣文化长廊”,发展了“枣加工厂”“枣电商”,干枣、枣、枣糕、枣泥、枣粉、枣酱、枣醋、枣香精、大枣果汁、大枣可乐、枣红色素、大枣酒等深加工产品,随着“枣花姑娘”网络上“直播”“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飞”向了全国各地,并“奔”出国门。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等等。

一阵凉风吹过枣林,我从琐忆中醒来,又闻到故园枣花香。(原载全国联盟理事单位、中国地方知名期刊《陶山》2022年第3[总第39]迎廿号,总编辑牛兰学)

 

作者简介:兰君,原名牛兰君,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馆陶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杂志《陶山》编委。曾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作家天地》《精短小说》等报刊台网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部分获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