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2/05
分享

此情最堪赏 静听花语声

此情最堪赏 静听花语声

----牛兰学《陶山花语》赏析

作者:胡志祥

好的文学作品如美丽的风景赏心悦目,如优美的乐曲令人沉醉,如玉液琼浆般沁人心脾。近读牛兰学先生《陶山花语》一书,顿觉春风佛面,耳目一新,心有所感,虽才疏识薄,亦不避浅陋,试为诸君言之。作为同乡人,我和兰学先生相识久矣,早年他就以非凡的谈吐,浪漫的才情,俊朗的外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交往的加深,我目睹了他在文学领域一路高歌,他的作品、思想、人文情怀给我很大帮助和教益。同时,也带动家乡大批文学爱好者加入进来,为馆陶文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展卷细读,《陶山花语》,作者以深沉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立足家乡实际,从不同的角度为馆陶的崭新发展,为家乡涌现的人和事唱与歌、鼓与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用情至深

“爱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祖国,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最朴素、最深厚的感情。”“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馆陶永远是他心灵栖息的故园,这里不仅是他出生的原乡,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原乡,他深情的爱恋着家乡的土地。陶山作为馆陶的地理风物象征,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里,他用自己的文笔竭力宣传家乡的发展变化,为涌现出来的每一个先进人物,正能量事例欢呼欣喜,在抗击新冠肺炎关键时期,“让文字充满温暖”,鼓舞人们坚定战胜疫魔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在他的文章“五谷的芬芳”“馆陶有了4A景区”“脱贫脚”“大漆之光”“暖暖的小桔子灯”“战疫百日散记”等等都有了很好的体现。他几乎跑遍了馆陶的每一个村庄,“每个村名都是一首诗”以及2020年由他牵头主编的《陶山风物》等,为深入研究馆陶积累了基础性资料,他深入有文化价值的文物遗存点做细致采访,他支持并参与家乡一系列发展活动,馆陶大地上留下了他奔波的汗水和寄予的无限深情。

文笔至美

散文的语言是需要锤炼的,读兰学先生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他的文字是朴实、接地气的,同时也是不俗的,字里行间总能透露出一种阳春白雪的雅致美感,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至读者的内心深处,在感到为之心舒的同时产生共鸣和启迪。想做到这些,没有扎实的功底显然是难以办到的,“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正如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所说的那样:"万转墨弦着意求,前人肩上上层楼。灵襟书卷山川出,废画三千得自由"。如果没有日常博览群书的勤奋积累,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练笔打磨,是不可能做到的。又如兰学先生自题的笔名“耕云读月”那样,正是作者长时期笔耕不辍,成就优美文笔的生动写照。

思路至新

有的人读书仅限于书本,有的人善读书,书面到处,还要进行思考,方有所收获。兰学先生显然属于后一种,他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注重实践调研,学到的还要和实际发展相结合,他在县人大常委会担任领导职务时期,大胆创新,带动各级人大代表关注经济建设,关注民生,把依法监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率先垂范,知行合一。他注意立足馆陶,走出馆陶,站在全国乃至世界高度观察分析问题,“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发展,他总是能提出新颖,实用的高质量建议,所有这些,在书里“奏响食金文化新乐章”“侵华日军实施大运河细菌战研究”“画好新时代最大同心圆”等文章里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成果至丰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努力换来了金秋的累累硕果。牛兰学出版和主编散文集20余部600余万字,多篇散文入选各种选本和地方中小学语文读本。先后荣获全国冰心散文奖、林非散文奖、首届河北文学奖等等。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取得个人丰硕文学成就的同时,他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和支持下,在2013年10月主持创办文学刊物《陶山》,十年来,《陶山》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地方文学名刊金奖、全国地方知名期刊、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理事单位等等荣誉称号。通过《陶山》,培养了大批地方文学人才,成为对外大力宣传馆陶的有力载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现今,千年古县——馆陶正在积极争创“中国文学之乡”,预祝早日取得成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