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陶山》的头像

《陶山》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2/05
分享

初探永济县故城在路桥西

初探永济县故城在路桥西

作者:蒋兆海

据史书记载:永济县,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分临清县南部置,在馆陶县北邻,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馆陶县,置县时间长达300年,其治所究竟在何处,众说不一。笔者确证永济县治所在今馆陶县路桥村西南3里,此地在蔺寨村东、铁佛堡村北、太平庄村东南这一范围内,正好在今永济河(永济渠旧址)东岸,馆陶县曾在附近立永济渠旧址碑记等。

《元和郡县图志》载:贝州永济县,紧,四,东北至州(贝州今清河县)一百一十里。本汉贝邱县地,临清县(治在今临西县仓上村)之南偏,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临)永济渠,故以为名。《辞源》(1988年版)载:永济,县名。唐析临清县置永济县,以西临永济渠而得名。五代,晋王李存勖自临清屯兵永济,即此。故地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南。乾隆五十年(1785年)《临清州志》载:“唐永济城在州西南,大历七年田承嗣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以西临永济渠而名,宋初并入临清县。遍查《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旧唐书·代宗纪》《新唐书、地理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除1999版《辞海》直说永济县治今山东冠县北北馆陶外,其余史籍都未指出具体位置。或云在临清县南,或云在冠县北等。笔者不知《辞海》所云在冠县北北馆陶有何依据。从《元和郡县图志》分析,该书为宰相李吉甫撰,于元和八年(813年)撰成,开纂时永济县置县时间才35年。可以认为,该书的记载应是比较可靠的。唐大历七年(772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704-778年),奏请皇帝批准设置。其治所在张桥行市(或曰张桥店)。《元和郡县图志》张桥二字左侧有地名标线。说明张桥为一地名,所谓行市,即集市之俗称。那么张桥具体位置在何处,永济县治所就在该处。考证张桥尤为重要。

出土的墓志铭是考证古地名最可靠、最有说服力的证据。1991年5月15日,邱县梁二庄乡靳兴平村靳成军、靳朝奎在村南挖土时挖出唐代及五代汉潘公墓志铭并序两合。确证永济县治所在今馆陶县路桥村西南3里,此地在蔺寨村东、铁佛堡村北、太平庄村东南这一范围内。其证有八:

其一:《唐故荥阳潘府君墓记并序》载:“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十七日,定茔永济县西北界八里太平乡孟祖村。寄西南三百余步。”此墓记在靳兴平村正南挖出,距离今路桥村俗称恰8华里。

其二:五代《汉大邺都永济县太平乡洪道里潘公墓志铭并序》载:“前枕金河似月钩,后看两界曲堤头,东至张桥五六里,西边官路达扬州。”该墓志出土于靳兴平村正南,此墓葬于五代汉乾祐元年(948),比上一个墓志铭虽晚99年,但直说了张桥的位置。与今路桥村西南3里“土台子”古村落遗址吻合。

其三:据新版《馆陶县志》载:“路桥村,西汉置清渊县以后,清渊县城(今清阳城)至邱县县城(今邱城镇西南)的大路(蔺寨村北、张寨村南、太平庄村南)经过此处,这里的故河道上建有一座桥梁。明永乐二年(1404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民来此,在大路桥附近定居,故名路桥村”。但从以上两块墓志考证,路桥一名,是由张桥地名沿变而来的。

其四:在今路桥村西北7里今有一村名太平庄,与墓志铭所属太平乡相吻合,故此庄名称应为唐代乡治所沿用至今。

其五:按《元和郡县图志》载:“永济县东北至州110里。”州为贝州,即今清河县西北,按今地图标示,路桥村西南3里至清河县西(故城)直线距离约为90里,按俗谓里数与直线距离之比100:85-90计算,其距离相符。

其六:《元和郡县图志》载:“永济县西临永济渠,故以为名。”为考证历史地名,我们亲到馆陶县路桥村。据该村蒋峻岭、老支部书记李长春讲,1958年在村西开挖卫西干渠时,开挖前河影(旧河故道,疑为永济渠故道)很明显。据他们回忆,村西南3华里处有个叫“土台子”的地方,周围原有数百亩大,不长庄稼。是个古聚落遗址。土台子留有很多神话,传说不管谁家有喜事,到此处烧香祈祷就有碗盘用,只要如数送还就行。但后来有的只借不还就不灵验了。据老支书讲,30多年前村里即在这一带平整过土地,剩下的土台子及周围还有20亩,近几年才被村民垫宅基拉平,今种上小麦。此前有碎瓦残片,有用火灰迹,红土,坛、罐(黑色)出土。经实地考察,这里西看今靳兴平少偏西北方向,与墓志所言相符。

其七:据《馆陶县志》(1999年版)段君墓志铭载:“……以建中四年(783年),岁次癸亥三月戊申朔十一日,终于私第。嗣子坚,卜其年三月二十日丁酉祔永济县之西南礼也……。”《馆陶县志》未说明该墓志出土时间和地点,但可以断定应在今馆陶木官庄和邱县万兴平一带。

其八:经作者根据墓志所云方位距离,对照《邯郸市标准政区地名图》(1999年版),由陈路桥西南3华里卫西干渠东侧,人谓“土台子”处和铁佛堡村北一带,至靳兴平村南墓志出土处直线距离7华里,与墓志所云五、六里,或俗称八里基本相符,方位相同。应该说明的是,永济县在此置县长达300年,以“土台子”为中心,周围城建应具一定规模,而出土墓志谓东五、六里与谓八里者时间晚99年。极可能是县城发展规模所致。该墓志出土离今地面丈余。原永济县城故治也应在今地面3米以下。历经千年苍桑,河决水患,故治被深埋地下。只有一“土台子”可能是庙寺或其他高位标志性建筑损毁留下的遗迹。

综上所述,足证永济县治所在今馆陶县路桥村西南、蔺寨村东南、太平庄村东南、铁佛堡村北范围内无疑。晋王李存勖屯兵永济县城,即此。而旧《馆陶县志》、1999年新版《馆陶县志》和《辞海》(1999版)所载:“永济县故城,在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疑误。而宋朝著名宰相、诗人王安石在行使辽国路经曾在此赋诗,题为《永济道中》,诗文如下: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已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祗萧骚。辛夷花下鸟塘尾,握手何时叙汝曹。此考证只是一孔之见,万望专家学者前来考证,盼尽早发掘古城遗址,以澄清历史留下的遗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